能力就是力量
在西方,有人放言:“当今世界,构成伟大的要素有两个——能力和效率。” 西方人重能力,中国人重知识。比较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很多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显著差异。 君不见,在我们的学校里,张贴最多的语录、喊得最响的口号,莫过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话并没有错。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欧洲中世纪,黑暗、保守的教会实行专制统治推行愚民政策,禁止一切科学知识传播,宗教的枷锁严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培根才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三十年前,中华大地冲破“文革”的阴影,从知识和思想的荒漠中苏醒,培根的话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巨大力量,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追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是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彻底否定,更意味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吹响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强劲号角。 今天,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平均每十年知识的总量就要翻一番,知识爆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教育如果仍然过于强调现成知识的灌输,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道而驰的。现在,我们有必要喊出更响亮、更有力的口号——能力就是力量。 古人讲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前人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只有把前人取得成果的经验和能力学到手,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们仍然在专注地、耐心地喂学生吃鱼,连剔骨挑刺都不必学生动手,却并没有教学生多少打渔的手段和本领。有的老师也许根本没想到要教学生如何打渔,有的老师也许本人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打渔本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喂给学生的鱼有几条是新鲜的,有多少是死鱼甚至是臭鱼烂鱼。他们没想到,有的学生并不想吃他喂的鱼。只可怜我们的学生,吃了这些不想吃不愿吃甚至不能吃的东西,不反胃、闹肚子才怪。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好,唐诗宋词背得多,解起题来得心应手,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离开父母连饭都吃不好,走出学校,什么也做不了。这与其说是成长环境的问题,不如说是教育的问题。很多学生为了分数,为了高考被迫苦读,高考一过,就把书本笔记撕得粉碎。这说明了什么?前些年,我们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赛,屡屡摘金夺银,成绩骄人,世人侧目。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该出科研成绩了,却看不到他们的成绩,一些金牌选手“泯然众人矣”。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已有的知识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通过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能力需要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选择、识别和体验,引导他们在勤奋中享受自由,引导他们去尝试预想不到的可能性。能力需要发现。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潜能,特别是要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老师不只是唯恐自己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还特别担心那一个个活泼可爱的人自己低估了自己”(张楚廷语)。能力需要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刻苦精神,兴趣、爱好和刻苦精神很可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所长。 作为教师,除了善于引导、发现和培养,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学习作为学生精神快乐的源泉来开发,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能够享受学习的人,即使离开了学校,仍然会把学习作为他人生快乐的源泉,并因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做到这一点,无疑就是教育的成功。 对照现行中小学的教材体系、教育模式和评价制度,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去观照和思考上述问题,我们仍然要强调,改革才是惟一的出路。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仍未有穷期,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惟其艰巨,所以我们还要大声呼吁、大声呐喊。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 复
------------------------Keep the brain be cool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