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灾区小学(连载7)
——四川雅安名山新店镇新坝村小访问纪实
6、当老师的,先要给自己立好规矩
第二天早晨起来,花三元钱吃了一碗抄手。之后先到中心小学,看到有几个班级已经复课。顺手拍下几张照片,又跟学校的书记聊了一会儿。看到梁校长忙忙碌碌的情形,没有打扰他工作。从中心小学出来,搭车去新坝村小。
车到路口,一下车就被一汪小池塘吸引。哦,不,是被小池塘里盛开的莲花所吸引。我打开数码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照片。恰好经过的军车也被拍了进去,看来驻扎在灾区的部队仍然在紧张忙碌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校门口庄稼地里的玉米熟了,它们让我感觉十分亲切,让我想起尘封在记忆里的岁月。但此刻顾不上忆往追昔,眼前的事情更令我牵挂。
走进校门,看到老师们已经忙碌了许久。今天是把校园内侧堆放的课桌凳搬到另一侧,腾出地方,以便搭建活动板房作临时教室。昨夜下了一场雨,堆放课桌凳那地方的积水差不多有两指深。老师们踏着积水,一趟又一趟搬运。我当然二话不说跟他们一起投入到搬运中。天气很热,又出了一身汗。心想,嗯,能为灾区小学的复课出几身汗,倒也是件惬意的事情。
搬运完,王校长和老师们又把旁边一顶帐篷拆除,为的是腾出足够的空间。
回到办公室,看看钟表,十一点半了。王校长写了一句话征询我的意见:我们集体吃一顿便饭,您同意吗?饭店里头。大概是因为昨天我说的那些话,王校长的表情显得很谨慎,也很诚恳。我看看大家辛苦的样子,回答说,好,咱们走。
去饭店的路上,我对王校长说,这顿饭还是我掏钱,算是我慰问大家。我说,凯迪网友捐助援建这所学校,都是你一百,我三百,多则千八百,节省下来的钱,大家谁都不容易。以后来这里的领导、记者,还有网友,也许会多起来。如果谁来了都要招待的话,学校怎么受得了?所以,从我开始就做好规矩,以后不论谁来,吃饭一律自己掏钱。
到了饭店,王校长给我写道,我已经把您说给我的话转告了老师们。大家都不同意您掏钱。我们请您吃一顿饭,请您理解。
我对大家说,大家都是老师,学生来学校上课,老师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做规矩,比如上课要专心,不能随便跑来跑去等等。对不对?可是,咱们老师自己呢?能不能不遵守规矩呢?不能。当老师的,首先就要给自己立好规矩。而且,这个规矩,是不要别人监督,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要遵守的规矩。我来这里是慰问灾区老师,怎么能花学校的钱来吃饭呢?那样下去,学校会被吃垮的。学校的钱,每一元都要花在孩子们身上。
王校长跟大家商议了一会儿后又给我写道:今天这顿饭各人掏腰包行吗?我说,我来灾区就是慰问老师们,当然是我掏腰包。大家不用跟我客气了。等到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我站起来去给老板付钱。我给他100元,问还差多少?老板却找给我50元。我说那怎么行?莫非回头再跟老师们要?老板摇摇手。王校长给我写道,老板说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按道理不该收你的钱,你再多给他也不会收。
接着,王校长大概和老师们商量了什么之后给我写道,我们先到贫困生家里看一下,然后就到冯继华老师家耍一下,吃顿便饭行吗?冯老师也诚恳地看着我,她的眼神令我感动。我说,好啊,到冯老师家去吃饭,我就不掏钱了,那样对你不尊重。冯老师高兴地点点头。我又说,但是不要特意准备,你吃啥我就吃啥。好吗?冯老师认真地点了点头。我心想,看样子不去她家吃顿饭也不行了。再说,我也正好想去乡村小学老师的家里看一下,好增进对他们的了解。
半路上,王校长给我简单介绍了贫困学生的情况。这位学生叫李静,她家住在半山腰。李静5岁的时候,父亲生病去世,妈妈原本就患有精神病,后来就改嫁了。改嫁的那个男人不嫌弃她,只是要有个老婆。后来,李静一直由爷爷奶奶和婶子抚养,所以家里贫困。
走着走着,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我在想,这次来灾区,不仅出了几身汗,这会儿又淋了一身雨,全了。这时,骑车过来的王老师把雨伞硬塞给我。他们几位从路旁摘了几片芭蕉叶子顶在头上。这情景,真叫我感动。我说了句,哦,叫我拍下来,蛮好完的呢。
走到李静家,雨却停了。我拿出100元钱递给李静,对她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我对孩子说,爷爷叫你静儿好不好?她高兴地点点头。我接着说,爷爷知道静儿心里难过,相信静儿一定会坚强。困难虽然很大,但是它压不夸静儿,对不对?就像刚才下雨,现在太阳不是出来了吗?还有,无论到什么时候,静儿都要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婶子,都要爱你生长的这片土地,这座小山和山下面那条小河。有爱,就会有阳光。对吗?孩子点点头。我又说,以后跟爷爷通信好吗?爷爷回去就给你写信来。静儿收到信就给爷爷回信,回信的时候,就写真实的情况,想到什么写什么。好吗?来,咱们拉钩。她感动得一边落泪,一边认真地跟我拉钩。她的爷爷奶奶也不断用手势表示感谢。其实,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帮助,哪里用得着感谢呢?我虽然并不富裕,但是既然见到了,还是很乐意尽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下山,过一条河,穿过田间阡陌,来到冯继华老师家。除了一位年轻教师要照顾儿子不能来之外,其他六位老师都到了。他们一块帮着忙活,还杀了两只鸭。
我仔细观察冯老师家的房子,正屋看上去年头很久了,十分简陋。一侧是灶房,很宽敞,却很暗,似乎堆放着许多杂物。另一侧是猪圈,养了十几头大大小小的猪。院子大约三四十平米,水泥地坪,便于打扫和用水冲刷。房前屋后种植了几棵果树和一片苦竹。
一群鸡在院子里各个角落啄食,两只母鸡带着各自的一群小鸡。一群小鸡已经长到半大不小。看到一幕有趣的情景,主人撒了一些米饭喂鸡,当母鸡昂首挺胸率领它的孩子们过来的时候,那只雄壮的公鸡和其他几只单身母鸡便自觉地退走了。哦,它们也都有自己的规矩啊。
又下起雨来。我坐在屋檐下,望着雨幕下山村的景色,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王校长坐在我身旁,用笔回答我的问题。我问得细,他写得细。其中特别详细地说到了一位特困学生家庭的故事,叫我至今无法平静,我将另外专门写一篇。
望着不远处那座小山,我们刚刚从那里下来。贫困学生李静家就住在半山腰。雨雾蒙蒙,我突然想到“采风”这个词,心想,这不就是采风吗?真的,我此行着实收获不小啊。
饭做好了,雨也停了。饭桌支在院子中间,主菜是土尔瓜红烧鸭子。我说了一句,哦,可怜的鸭子,我来了,你们就被杀了。老师们听了都摇摇手,意思是别那么说,冯老师还夹了一块给我。虽然听不见,但是我看得出来,这些老师们已经真心把我当作了朋友。临走的时候,恰好冯老师家的一群鸭子也回来了,好几十只,都长得肥肥壮壮。
晚饭后,王校长和冯老师陪我去看了看附近的百丈湖。途中两位老人在向我挥手致意,那是李静的爷爷奶奶,黄昏时分了,他们还在采茶。
眼前的一切,都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我在想,假如作家或者诗人们来这里,或许会写出一篇篇美妙的散文和诗歌,可是,他们会不会写出生活在这风景秀丽的山村里,生活却依旧贫困的老人和孩子们心里的渴盼呢?
(2008年8月27日4:15:47)
(未完待续)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