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何军邑 收藏:0 回复:7 点击:5952 发表时间: 2008.06.28 13:01:53

高抛低吸


  超跌反弹将成为7月份的投资主线。无论是业绩还是题材,无论是价值还是趋势,7月份摆在更多个股面前的机会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超跌反弹。跌幅大的个股涨得快,有资金关注的个股涨幅高。具体策略上,笔者倾向于超跌小市值的品种,对于游资参与的品种可以采取积极跟进,但必须高抛低吸,快进快出。(《搜狐财经》2008年06月27日)
  
  专业人士的“高抛低吸”,话说得很好听,大家可能都觉得有道理。但实际是,你仔细一想,等于没说,在实际操作中是毫无用处的。说到底是糊弄人、忽悠人。
  
  回头看大盘,几乎人人都能指出高和低的位置。我和老婆争论时,她总会振振有词地说,你为什么不在那个点上抛掉,那可是最高点啊。可人总是有贪念的,在那个点时,总以为还要涨,万一错过了,多后悔啊。也有人会事后诸葛亮地说,唉,你看你,前面那个点多低,怎么不进,等到现在才进。这简直能让人憋过气去。在当时,在没有看到后来的走势前,谁会知道那是最低点,谁会知道前面没有陷阱,也许还要继续掉呢?
  
  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我们不可能先知先觉,我们都是俗人。说得好听——“高抛低吸”,能做到吗?问题的要害在于面临“将要进行时”的起伏判断。大凡众多技术分析方法,其不外都有引为自豪的典型应验范例,然而偏做不到百分百的准确率,因此在实战中难免出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窘态。好在有现成的遁词——“没学好”足以文过饰非。果若真心指点,何不具体道出什么价位是高?此时应当卖出;什么价位是低?此时应当买进。之所以不敢道破,股市难测也。
  
  在实际操作中,想“高抛低吸”往往事与愿违,自认为的“高”恰恰是冲高前的“低”;自认为的“低”恰恰是一泻千里前的“高”。散户要真正做到“高抛低吸”,还有两个难点:一是与庄家进退步伐一致。二是眼疾手快而且通道优先。“高抛低吸”的鬼话,对于盈利者来说,或只是少赚而已;但假如是被套者欲借此法降低成本,结果将是雪上加霜被逼追高,否则就是认输出局!
  
  “高抛低吸”——见鬼去吧!

------------------------
何军邑的网站:http://hejunyi.chinavalue.net

原创[胡杨论剑]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6.28 14:41

    呵呵 既然"鬼话",咱不曝光!任它见鬼!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冷颜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6.28 19:09

    唉,现如今的走势已经被套得出不来了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九儿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6.29 21:43

    我甚至怀疑这不仅仅是分析师们的遮羞布,还是税收部门的托。
  高抛低吸?哼~````

------------------------
十分怀念那些有猫的日子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阿倩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6.29 22:09

    俺找不到高在哪里,也搞不清底在哪里,俺在任人宰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huwei71122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7.02 11:22

    今年的股市具体解释了“风险”,或许相信自己的感觉还好点。我是进去就没有找到机会出来,现在钱也没有了,就只看热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紫茶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8.09 20:51

    呵呵,第二次在股市赔钱了,不过我现在一股都没了,上个月全部割肉出来,幸好这波下趺是躲过去了,年前要是听老公话全部出来,到现在还挣钱呢,呵呵。

回    复    

回复人: 苇海放歌 Re:“高抛低吸”是骗人的鬼话 回复时间: 2008.08.10 06:08

    我不懂股票,但是可以祝炒股的朋友发财吧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