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口镇:见证三十年的教育发展 |
伏口镇是涟源市西北部一个边远山区镇,近年来因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声誉鹊起,不仅在涟源就是在整个娄底市都有响当当的名声。这几天镇上正忙着接待省市“两项”督导评估,镇中心校一位负责人说:“点上的面上的检查组都抽中了伏口镇,伏口教育将接受省市的检阅。”虽然很忙很累,但言谈间仍然掩饰不住一种激动自豪的神情。这是“露脸”的事。把伏口这样隆重推出去,足以说明伏口已成为涟源教育一个闪亮的“窗口”,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
说起伏口镇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曾在伏口担任过近二十年教育办主任的老校长吴泽湘感慨万千,他说:“我从1972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伏口,经历了伏口教育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伏口教育现在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三十年前就差得远了,那时伏口教育叫做‘四多四少’:学校多、班级多,班上学生少;民办教师多,合格教师少;学校危房多,教学硬件少;农民负担多,政府投入少。”
目前的伏口镇是个四乡合一的大镇,由伏口、石陶、柏树、漆树四乡合并而成,总人口5.5万多,在校中小学生8522人。
改革开放前,也讲普及教育,但那是一种非常低水平的普及。学校大多办在祠堂庙宇里面,或是办在原来地主老财的堂屋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条件,一切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吴泽湘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伏口有个一次建校高潮,当时的公社、大队建校风行,每个公社都有高中,每个大队都办了初中。建学校就是一声呐喊便动起手来,没有红砖砌墙,就用干打垒,学生在校时间几乎有一半在建校工地上,挖泥土、担石头,自己动手盖房子。房子结构简单,不像现在有设计有图纸,本地的泥水师傅凭经验搞。钢筋水泥结构不敢去想,就是砖混结构的也很少。所以,没过几年,危房就多起来了。学生读书的条件就更简陋了,没有课桌椅,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小凳子、小桌子,或者干脆就用几块土砖搁上一块木板就当课桌。教室里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桌椅,再加上凹凸不平的地面,孩子们一跑动,满屋子尘土飞扬,那情形不是教室,简单就是一个农贸市场。没有活动场地,操场又窄又小,竖个篮球架,由着孩子们在泥巴地里去疯抢。教学仪器设备就更少了,一般学校也就是几个三角板、算盘、圆规,即便这样简单的教具也只有镇上的初中多几个,乡下小学因为学生少,老师少,镇上照顾不过来,连这样的教具都可能没有。”
当时的初中照例也有物理、化学课,但没有仪器室、实验室,仪器、试剂少,实验大都是由老师在口头上“做”。有个学校的化学老师看到学校连一根试管也没有,就找到校长,要他去乡上中学找一些回来。校长有一次去漆树中学开会,就要了8根试管装在衣袋里,试管里的试剂没倒干净,回到家里一看,里外几件衣服烧出了几个大洞,校长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化学老师得知此事大吃一惊:这几根试管的代价不小,幸亏校长多穿了几件衣服,要不试管里的残余硫酸肯定要烧坏校长的皮肉。
这就是改革开放前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伏口教育。那个时候,全国的农村教育大致都是如此。
办学条件的改善,完全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意识迅速增强,人们对教育的热情极大提高。龚玉雄校长提供了一组数字:1998年,全镇土木结构校舍36460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3%,砖混结构32460平方米,占47%;到2002年,土木结构校舍只剩10720平方米,仅占17%,砖混结构校舍52946平方米,占83%;去年,全镇土木结构校舍全部消灭。最近三年(2004~2007),全镇新征17亩学校用地,新建学校用房24栋,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总投入2400多万元。同时完成校园绿化、硬化面积1.5万平方米,硬化进校公路2500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兴学建校,有16所学校通过社会捐资得到了改造扩建,捐资总额近300万元。
伏口镇中心小学是伏口人的骄傲,这所崭新的学校校园面积近3万平方米(土地是镇政府划拨的),投入超过了1000万元。且不说学校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和标准的学生操场,也不说绿树成阴、花香四溢的校园环境,单说她颇具现代特色的设计——漂亮的外墙、独特的色彩、错落有致的结构,这样优美的学校矗立在边远的山区小镇,无疑是一道耀眼的风景。
二
漆树中学的发展历程也许更有代表性,更能说明农村教育的发展轨迹。
漆树中学是四乡合一后仍然保留下来的四所初中之一,虽然地处涟源、新化、安化三县交界处,是一所最偏远的山区学校,但因为教学质量好,校园环境优美,吸引了来自周边几个县的学生,甚至涟源县城的家长也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
1978年以前,这所学校占地不到8亩,仅有8间土木结构教室、6间教师用房和1栋干打垒的礼堂,7个教学班,280名学生,14名教师。除了一台油印机,学校其他图书文体设备一片空白。
老校长熊云雪,1975年参加工作,在漆树中学担任了16年校长,直到2006年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现任校长龙文海是熊云雪的老同事,担任过18年的教导主任,2006年接任校长。他们是漆树中学的元老,在他们的回忆中,漆树中学的历史非常清晰。
1979年,因为高考恢复了,学生增加了,学校兴建了一栋300平方米的综合楼。这栋被老师们称作“华尔街”的房子共两层,上面两间教室,下面六套内外间的教师住房,每套住两人。当时老师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都显得很高兴。1984年又建了一套砖混结构的二层教师宿舍,共600平方米,18套同样是内外间,被老师们称之为“华盛顿”。当时小学、初中在一起上课,“华盛顿”只能给小学教师住,直到1991年小学搬走后,初中的老师才住了进去。寄宿生越来越多,当地的村长把已经不用的村小让给寄宿生住,寄宿生可以安顿下来了,但住得拥挤,就像“窑工铺”一样。不管怎样,校园扩大了,师生活动场所也宽一些了。
寄宿生都来自农村,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红薯饭和自带的干菜,虽然在食堂蒸饭每蒸一钵只要一分钱,但为了省钱,学生们往往两人合蒸一钵。师生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学校还没有自来水,工友做饭要到外面去挑水。条件如此艰苦,但学校校风好,学风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
1993年,学校终于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干打垒的礼堂拆了,开始兴建教学大楼,虽因资金困难,直到1995年才建成,但1580平方米的面积、16间标准教室,而且第一次配上了电脑室(有60台电脑),配齐了理化生仪器,有了专门的实验室,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1996年,拆掉“华尔街”,建起了1040平方米的学生住宿楼,寄宿生告别了“窑工铺”。
1997年改建了学校厕所。
1998年建成了崭新的教工宿舍楼,12套,1010平方米,有9套二室一厅一厨一卫(每套67平方米),有3套一室一厅一厨。这样宽敞的房子对留住优秀教师、留住外地教师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2年,改造了“华盛顿”,到这一年,基本上每个教师都有了住房。
2004年,征地5.7亩,修建了可容纳700人就餐的新食堂,同时建了猪场和水塔。这时,寄宿生的生活已彻底改变,不仅告别了自带干菜的日子,还实行了统一开餐,猪场自己喂的猪每周可杀三头,大大改善了师生生活。
2007年,绿化了校园,硬化道路,新修两个篮球场、一个羽毛场和一个排球场。
如今的漆树中学,师生员工近千人,图书室、阅览室、文娱室齐全,校园面积达1.4万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了三倍,过去的老房子已不见踪迹,惟有几颗高大的女贞还能让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三
民办教师曾是农村学校的一大特色。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伏口镇的中小学,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当家。
民办教师一般是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加上没有受过师范培训,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很低。好在当时的教学不大讲究质量。有个老师说,他在村上初中教数学,因为高中时数学就没学好,教二次根式时,自己也搞不清,就自行把这个内容删掉了,不给学生讲。
老师们的待遇也很低。民办教师每月只有10元(小学教师只有6元),1981年民办教师工资统筹时,提高到25元。公办教师也多不了多少,一般每月34.5元到43.5元。不管是民办教师还是公办教师,家庭负担都很重,“半边户”多,一边教书,还要一边生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一大批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且工资待遇迅速提高。
伏口镇中心校工会主席杨宗成饶有兴趣地介绍了他的工资增长情况。从1976年参加工作起,他当了10年的民办教师,工资最多时是40元每月;1987年11月转为公办教师,月工资增加到78.3元,第一次领到了书报费和洗涤费42元,而且有了二间住房;1988年开始职称评聘,他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月工资突破百元,第一次领到了年终奖金;1994年月工资超过400元;1995年住进了二室一厅的住房;1998年月工资涨到700多元;2002年月工资过千元;2006年他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住房,而且自己没花一分钱;现在他的工资每月1808.30元。
工资福利的提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对知识的尊重,更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从1984的自学考试开始,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形成了一股学习热潮。目前,伏口镇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9%,有的中学老师正在读研究生。
近年来,伏口镇中心学校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师资建设,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从2006年起,中心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终身学习,立志成才”读书活动,在鼓励督促教师自学的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多次邀请省市专家来校讲学,每年派出骨干教师、校长去省内外考察、学习、培训,一大批名优教师正在迅速成长。
从2003年开始,伏口和全国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启动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把新课改不断引向深入,镇中心校提出“走科研兴教之路”,并且明确了“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为切入点,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的具体工作思路,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浪潮中,教师们如鱼得水,充分展示了“弄潮儿”的风采,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市县赢得好评。
一位伏口教育的老领导说:“伏口的教学研究是有传统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这里的两条经验就在全省小有名气,一条是课程连排——把一周的课程集中三四天上完,余下时间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一条是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处理教材。当时教育与政治结合得太紧密,教改也带有政治烙印,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以今天的眼光去看,甚至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但敢于探索应该说总是好事。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教研教改更加丰富多彩,素质教育也更富有特色。”据龚玉雄校长介绍,目前,全镇各中小学都在努力探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伏口中学是全镇的排头兵,作为娄底市“示范性初级中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内部管理科学严谨,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独具魅力,有不少教师在娄底市各科优质课竞赛中获奖;伏口中学体育教学全市有名,校田径队连续四年获涟源市中学生体育运动会第一名;文化艺术节也成为伏口中学的亮点,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其他地方令人头痛的厌学、辍学现象,在这里看不到;尤其是诗词进校园活动,反响大,效果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龚校长的话并非虚言,去年,娄底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在伏口镇召开,伏口镇中心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木水 |
Re:伏口镇:见证三十年的教育发展 |
回复时间: |
2008.06.16 09:54 |
|
努力必得回报!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