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何军邑的《中国的事后诸葛亮很多——关于汶川大地震》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何军邑 收藏:0 回复:0 点击:71 回复时间: 2008.05.16 00:11:40

Re:中国的事后诸葛亮很多——关于汶川大地震


  [张国民] 因为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它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地震过程的复杂性。第二,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第三,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构造活动的性质、强度,我们现在知之甚少。我们对于地震发生的规律的认识非常少,认知程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
  
  第二,因为地震发生在地下十几、二十几公里的深度上,我们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地表面设一些台站,现在数量也有限,密度也相对比较低,跟地底下的联系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推测,用这样一个过程去研究和预测地底下地震的过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地震事件是个小概率。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还不一样。所以这些科学难度决定了我们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还是非常低。各个国家都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探索,地底下到底是什么结构,如何进行地震过程观测,都设置一些实验场,取得了一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慢慢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办法,我们把地震预报作为一个任务,作为一个国家任务来对待。
  
  我曾经说过,除了我们国家,其他国家还没有过,只有像日本的东海地区,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所以在地震预测方面难度非常大,地震预测科技人员压力和负担也是相当重的,我们也感到非常非常惭愧和非常非常内疚,特别是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所以现在面临这个难度,我们当然是拼命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应该说我们建立台站,建台站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地震,希望台站里有地震发生,我们积累一个一个震例,有了这个以后我们总结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通过基础的研究、探测逐步逐步形成对地震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方面的一些认识,但这个还是初步的。
  
  所以我以前曾经说,目前这个水平下,我们还只能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预报的可能。我对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用了那么多限制词,这些限制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就是我们对这个地方研究的程度比较高,地下构造情况,介质的情况,台网相对比较多、比较密,积累的震例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在有些有利的条件下。
  
  某种类型地震,地震类型很多,有些是主震余震型,有的是孤立型的,有的叫前震主震型,就是大震以前有直接前震出现,比如最初在一次经历大地震灾难的时候,就是1966年邢台地震,主要地震是1966年3月8号发生的6.8级地震,死亡8000人。但是那次地震前的前几天有一系列的中小地震出现,最大的地震是在3月6日,就是震前两天发生的5.6级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3月7号平静了,但是到了3月8号凌晨造成了6.8级地震,造成很大伤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地震伤亡。
  
  这给我们总结了经验,我们叫密集平均大震,有的是这种类型,有很多又不是,比如海城1975年地震,正好和邢台地震类似的震例,发生几百次地震,2月4号比较静,晚上就说防止大的地震,当时也预测不出来,但是地点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因为前震已经发生了。所以当时发生7.3级海城地震时,震前做了预防,把老百姓撤出来,大大减少了损失。
  
  但是这种地震占多少呢?我曾经总结7级以上的地震,相对前震多一点占到20%多。像唐山地震就不一样,它是主震余震,突发性的主震,在主震发生之前,我们连1级的小震都没有预测到。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比较高,几起几落,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不高,来的比较晚,这样搜集地震情报就比较紧促或者估计不足。
  
  刚才说小震闹大震到,但是小震常常来,后面大地震到底来不来?小震来大震到,在华北地区只占10%。这次没有成功预报,我们非常非常愧疚。但是要成功预报地震,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像我自己已经退休了,需要一代一代人往前努力。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