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问题——谁之过 |
尖子生问题——谁之过
自私、自负、敏感、脆弱、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说起来,尖子生的毛病还真不少。
尖子生的教育肯定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尖子生教育。不说别的,就看每年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评比吧。评比条件当然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像“思想”“品德”“集体意识”等方面,这些都是伸缩性很大的条款,没有什么具体标准,只要没有大的违纪行为,一般学生都够条件。只有成绩这一条是铁板钉钉,非常实在,非常硬的。这一条的基本标准就是每一科的期考成绩都在80分以上,或者是在学科竞赛中拿过名次获过奖,如果能在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那评优就不应说了,学校一定会优先考虑。由于其他条件缺少可比性,只有成绩能见出高低,所以评优事实上成了评成绩。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总是处在表扬的中心。
对尖子生的问题,学校和老师不是没有察觉,只是谁也不想去深究。正如一位慈祥的老教师所说:“成绩好的学生谁不喜欢,他们即便有什么毛病,就是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舍得批评他们。‘一俊遮百丑’。在老师们眼里,尖子生总是特别讨人喜欢,平时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老师们对尖子生的“偏心”几乎无处不在。有了新的好的课外辅导资料,尖子生会最先享用;参加学科竞赛,老师们会自觉自愿给尖子生“加小灶”;就是在课堂上,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也总是落在尖子生身上。
尖子生是学校的招牌,学校指望他们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捧回荣誉。这些荣誉无论是对提升学校名次,还是吸引生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老师、对班级来说,尖子生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尖子生拿回的名次可以帮助老师评优晋级,可以帮助班级拿流动红旗。这就难怪尖子生会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宠儿”,“百千宠爱在一身”了。
在表扬的包围圈中,一个人很容易迷失自我。他原有的毛病和缺陷往往被隐藏起来,一些新的毛病又会潜滋暗长,这些毛病和缺陷如果不能在矛盾和冲突中被矫正,没有善意的批评和指点,就很可能会发展、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尖子生们的坏毛病大都是被老师们“宠”出来的。
把“尖子生问题”的板子统统打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家庭和父母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家里,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学习好成绩好的孩子更是家里的超级宝贝。
孩子成绩拔尖,父母心里自然高兴。论理说,学习上的事可以少操心了。可是不,当父母的操心更重了。为了防止孩子分心,保持成绩不下降,父母们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学习上的事,其余一概不让孩子沾手。孩子呢,成绩好了,可一点特长也没有,一点业余爱好也没有。学习太枯燥了,谁也不可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有时,孩子会发脾气,甚至摔书本、摔书包。这时,父母只会心里纳闷:我们这么周到地伺候,你还有什么不称心如意的呢?孩子愈发脾气,父母服侍得愈周到。当父母的,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不知道孩子的心里还想些什么。有时,父母也想到孩子的学习太苦了,为了补偿,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也许,他们察觉了孩子个性上的某些毛病,可想到孩子学习好,个性方面的毛病就不当一回事了。
正是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依百顺的家庭教育,放纵了孩子的任性、自私、骄横、霸道。
尖子生在老师宠、父母爱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仿佛真的成了生活的中心,自己就是一切,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重,有的人甚至演变成自己宠自己。到了这个时候,你说他还分得清东西南北吗?
心理学教授若木说:“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便渐渐不能习惯荆棘和坎坷;习惯了表扬和称赞,便渐渐不能忍受良药的苦口和忠言的逆耳。尖子生们生活在温暖的玻璃屋中,这样的环境让他们习惯了众人的呵护,渐渐忘记了成长终究是自己的事。当玻璃屋面临外界的冲击,终于不能再保护他们的时候,这压力便成为了脆弱的尖子生们所不能承受之重。”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木水 |
Re:尖子生问题——谁之过 |
回复时间: |
2008.04.27 11:09 |
|
要使尖子生对社会负责,才会对自己负责。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