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浅的莎士比亚与理想远大的汤显祖 |
目光短浅的莎士比亚与理想远大的汤显祖
——老子戏说之“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眇字,通常解释为“妙”。徼字,通常解释为边界、边际、巡察,引申为端倪。其实,眇还可以通“渺”,有“渺小、微小”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不可这样理解这句话:所以,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目光短浅,但能自得其乐;而欲望旺盛的人,眼界高远,因而要经常巡察,非常劳累?
为何目光短浅的人生活反而会很美妙呢?道理很浅显,就是知足常乐。找到一份工作,学点文字,挣点钱,结婚生子,过个小康生活,生活当然美满了。他们对当大官、赚大钱、出大名、住别墅、娶靓女的豪门贵族,只有羡慕之份,没有嫉妒和攀比之心,有点小收获就很满足。而那些怀着远大理想,整天想着干大事业的人,就会被理想所折磨,当了大官嫌职务低,当了宰相又想当皇帝,赚了像盖茨那样的钱了还想富可敌国,娶了漂亮女人想睡明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功名利禄全部到手了还要长生不老,你看这样的人累不累?目光短浅而生活美妙,理想远大而到处碰壁的例子比比皆是。李国文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2007年8月5日《中华读书报》)可以作为“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注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汤显祖活了66岁,只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箫记》和《紫钗记》5部戏剧。莎士比亚活了52岁,一生却写出了37部戏剧,而且正如他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所预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那样,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为什么在舞台这个特殊空间的创造性上,汤的完美,汤的才分,并不弱于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却不拥有与之相称的世界性的广泛声誉呢?
李国文问得好,莎士比亚为何比汤显祖有成就,是因为前者目光短浅而后者理想远大。汤显祖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费20年,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数年后弃官归里,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截然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捞钱之正道,专心致志,绝无他想。因此,他获得成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知识分子的本份是修身齐家平天下,但是,不少人身还没修,家还没齐,就准备平天下了。当然,人不能浑浑噩噩没有理想,更不能连梦想都没有,有理想的并不一定能比上汤显祖,目光短浅的也当不了莎士比亚。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美妙的收获。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一切皆有规则 |
Re:目光短浅的莎士比亚与理想远大的汤显祖 |
回复时间: |
2008.04.08 21:31 |
|
好字。
涉及中西文化比较。
|
|
回复人: |
爱晚亭 |
Re:目光短浅的莎士比亚与理想远大的汤显祖 |
回复时间: |
2008.04.09 09:39 |
|
有自己的见解很好。窃以为,东西方环境不同,是造成这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沙翁与汤先生的个人观点不同,是造成二者差异的直接原因。不知对否?
另,道经第一章这句子,有很多断句法,我同意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其解释为经常保持虚无的状态,这是想要观察世界的幽微;经常保持实有的状态,这是想要观察世界的明显表象。这是老子一向主张的道法自然,大道无边。
感觉海伯的看法也非常有意思,能够这样理解老子的话。得而聆之,聆而得之,不亦乐乎?哈哈,问好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