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爱晚亭的《月光下的畅想》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徐博达 收藏:2 回复:1 点击:182 回复时间: 2008.02.25 13:23:30

历历如画 美不胜收


  ──读《荷塘月色》
  
   
  邹午蓉
  
  
   
   
  朱自清(一八九八——一九四八年)是我国五四以来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继承了古典散文现实主义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具有漂亮缜密、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创新很有影响。《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文中所写的荷塘在清华大学内,当时作者正在这里教书。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它记述了夏日的一个夜晚,作者在荷塘边漫步,独自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多字,却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得千姿百态、生趣盎然,饱含着浓郁的诗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腕和写作技巧。
  
  全文一共七个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三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抒情。首先点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由此引出对月下荷塘景色的向往,于是披衣出门。接着,写作者沿着小路,一路走去的所见所感。一边介绍荷塘的位置、轮廓,一边抒发他月下独处的感受。四、五、六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景,正面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描写的中心。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写到远山、高树、灯光、知了和青蛙。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写作者触景生情,联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引了两段古代辞赋,寄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这里所引的《采莲赋》是梁元帝萧绎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一段,描写艳美的少男少女,驾着小船,在湖中唱酒采莲、欢乐嬉笑的情景。文中的“妖童媛女”,是艳丽美好的少男少女的意思。“羽杯”,就是酒杯。“鹢(y 益)首”,就是船头。古代船头上画着叫做鹢鸟的像,因此称船头叫鹢首。“槢”,是摇船用的工具。这里,“鹢首”“槢” 、“舟”都指船。古代诗赋中为了避免用词单调重复,往往用不同的词来写同一件东西。
  
  读着这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仿佛跟随作者,踏上了幽静的小路,漫游荷塘。好象沐浴着如水的月光,看见了那隐约的远山,婀娜的杨柳,闻到了微风吹送的缕缕荷香;听到了一声声知了的鸣叫和青蛙的歌唱……
  
  这篇散文篇幅短小,但是结构缜密精巧。它以第一人称“我”一路走向荷塘为线索贯穿全文。随着足迹的或行或止,视线的远近高低,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象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在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他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详略得当、虚实结合,既有大笔涂抹,又有工笔细描。比如介绍荷塘的环境,用的是略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荷塘四周的概貌: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这仿佛是一幅写意画,又好象是电影里的远景,使人看到荷塘的全貌,留下完整的印象。而在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第二部分则用详写,绘声绘色,精细入微。
  
  朱自清生提倡散文要写实,要精雕细琢。他对荷塘和月色的描绘真是栩栩如生,纤毫毕现。他写静夜里荷塘的容貌,不仅写出了荷叶、荷花的姿态,还写出了它们的颜色、香味,真是形、色、香俱全,淋漓尽致。在描写月色时,更是天上地下,波光林影,从各个方面来显示月色的美丽变幻,渲染安谧、恬静、朦胧的意境:淡淡的月光如流水,又如薄薄的青雾;荷叶和荷花仿佛笼着青纱在做梦。透过灌木的月光,黑影斑驳。那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路灯光,也没精打采的,象磕睡人的眼睛……除了静态的描写,作者还善于捕捉景物微小的变化,写出它们的动态;从静态和动态的对照映衬中,全面地再现景物的特征。作者笔下的荷塘在月夜里是那么宁静,可是当微风吹来时,那“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种描写真是维妙维肖,没有平时精细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得如此逼真的!又如:作者在极力烘托了河塘月色的寂静气氛以后,笔锋一转,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神来之笔,把整个荷塘写活了,有声有色,读了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变化,也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这样的布局,使文章疏密有致,舒卷自如,毫无局促臃肿之感。同时,写景抒情有条不紊,步步深入,由荷塘周围的小路、树,写到荷塘、荷叶、荷花、荷香,然后才着力描写荷塘月色的美丽。文章格局虽小,却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之妙。开头和结为彼此呼应,从披衣呼应,从披衣出门开始,以赏完月色进门结束,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着历久不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固然来自它布局的精巧,描绘的细致,也来自它语言的贴切精炼、优美动人。请看下面的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挪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些描写,文采飞扬,充满诗情画意。是散文,也是优美的诗,是诗一般的语言。荷塘、月色、花儿、叶子,历历如画,美不胜收。作者遣词用字准确贴切。形容月光如流水,就说它静静地“泻”在荷叶、荷花上;形容月光如青雾,就说它“浮”起在荷塘里;用“笼着青纱的梦”,比喻月光照耀下的荷塘;用“缕缕清香”描绘微风吹过荷花的芬芳。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工夫。
  
  作者还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比喻来描绘事物。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又赋予那些尚未开放的荷花以人的情趣,说他们“羞涩地打着朵儿”,仿佛这是一些含羞低头,不好意思的少女似的。这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状,做到了形似,还写出了荷花的神态,做到了神似,形神毕肖。这种拟人化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生气,又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家,又是诗人。他讲究语言的音调和节奏。《荷塘月色》的语言既有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又有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可以当作诗歌来吟诵。文章没有冗长难读的句子,简洁洗炼、琅琅上口;作者还运用迭词重音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田田的”、“亭亭的”等等。“蓊蓊郁郁”是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田田”、“亭亭”是古代的歌词。“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代民歌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作者推陈出新,借用古词,既简练了文字,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古代诗赋的引用也十分熨贴和自然,它既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又增添了文章的意态情韵,将荷香月色、蝉叫蛙鸣与美丽的歌词编织在一起,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这是个腥风血雨的年头,蒋介石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成千上万的***员和革命人民惨遭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身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的老巢——北京,更加感到空气的沉闷与黑暗的浓重,心中极为不满。在这前后一段时期内,他写了不少散文来暴露反动统治下社会的腐败恶浊,控诉下层人民遭受的不幸和灾难。一九二六年,他写了著名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愤怒揭发“三一八”惨案的真相,抨击反动军阀政府的血腥罪行。《荷塘月色》虽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但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同样贯穿着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只是比较委婉曲折。在群魔乱舞、夜气如磐的日子里,作者的心无法平静。他远离闹市、夜游荷塘,感到一种难得的自由。只有一个人在静夜月下,他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正流露了他对令人窒息的现实生活的厌恶和否定。而文章中对美丽宁静的荷塘月色的描绘和赞赏,不正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吗?当然,在厌恶和否定,憧憬和向往之中,也夹杂着他深沉的苦闷,一种不知道如何到达光明的未来,在黑暗中彷徨徘徊的苦闷。面对着充满生机的蝉叫蛙鸣,他却感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怅然若失,只能流连荷塘,希望暂时忘却和避开那叫人不得自由的现实。这种苦闷的情绪,不能不给这篇散文带来比较低沉的格调和抑郁的色彩。但是作者并没有被黑暗和苦闷吞没,以至于消极颓废。他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讴歌月亮的高洁清白,表明了他决不随波逐流,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情操。作为一个政治的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在旧中国漫长曲折的生活道路上,始终保持了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可贵的情操,最终成为一位可敬的民主战士。作家的人格,加上作品的魅力,使得这篇散文具有了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直到今天,《荷塘月色》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删除贴图    

回帖


回复人: 爱晚亭 Re:徐博达 回复时间: 2008.02.25 15:32

    谢谢博达发来的美文,让我既读到了写散文时要注意的,也得到了写评论时的一些启示。
  其他感激之类的话不用再说,我想你会明白的。:):P

删   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