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西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花荟 收藏:0 回复:5 点击:322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8:34:34

儿时的回忆


   儿时的回忆(散文)
  
   作者 花荟
  
   儿时的记忆总是犹新的。
   那时候我大概是五六岁光景吧,还生活在乡下。
   我的家就座落在那个小土山疙瘩的半山腰。几孔黑窑洞外加一个小小的院落就是我的家。院子里的院墙并不很高,一人高低,是用土积疙瘩堆起来的。透过院墙顶,能看到很远很远的河南青山。那青山深蓝深蓝的,那山顶曲曲弯弯的,绕天边划着线儿,转着圈儿,从东往南又往西,直转到我窑洞后边那座山上去了。那青山很高,也很好看,就像书上画的那么美。若是晚上,青山半腰里常出现灯火蠕动。听爸爸说,那是在公路上行夜路的汽车。晚上的时节,吃饱了饭,为了消食,爸爸常常把我往肩上一背,就到门口野外去转转。我明显记得,爸爸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在他的背上的。他边背着我走路,边看着我伸出小手指向河南青山半山腰的地方,边回答我。那时候的夜色很黑,四处很难看清什么;很静,不听一点声音,只显出天空的浩大,地上的渺小。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眨着眼,根本无法数清,直铺到天的那边。这时候,我往往是听着爸爸嘴里哼着的一些小夜曲,或讲述的一些小故事,就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
   我家乡后边的山上,有更高的山。听大人们说,叫尼山。说尼山跟河南那边的青山是姊妹俩,尼山为姐,青山为妹。两个相隔很近,互相照应,很是亲密。原先大家谁也分不清,到底那个山高,那座山低,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后来,来了个神箭手,他的箭法很准,而且也射得很远。大家就让他站到河南青山的顶上,直直的对着山西这边的尼山,拉弓射箭,结果箭才射到尼山的半腰上。为此,大家称尼山为姐,青山为妹,编了句顺口溜留下来,说:“青山高,尼山高,青山只不过高到尼山半节腰。”以此证明尼山确实高过青山。
  
   在我家门前有道岭,岭下有条大沟,沟很深,看着怕人。顺着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下到沟底,沟里有四季长流的活水。这活水,听说上来自尼山,下通之黄河呢!活水晶莹透明,再深的水,也看着好似很浅。就是水底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的石头,也黑白大小方圆光秃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水底掉进一根针、一根线也看得格外显眼,分毫不差。这水并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听老人们说,一代一代下来,老是这么个样子,从没变化,也没听说这沟里的水断过。无论年景怎么涝,无论天旱怎么样,沟里的溪水照常。只不过,逢连淫雨的日子水大点,而遇干旱的时节,水却不减丝毫。说是学大寨那阵儿,有一年,干旱十个月,没见老天滴半点水儿下来,方圆几十里都找不见水,唯独这儿的水还哗哗直流。到冬天,这儿的水不仅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手插进去能供暖呢!为此,再是冬天,只要是太阳红着,人们照常还大老远的,背着、驮着要洗的衣服,去洗。
   因为是活水,免不了里边有小鱼,有螃蟹,有蝌蚪,甚至有时还能凑见很少见的小乌龟呢!
   这给我们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伙伴们常常去逮鱼捉螃蟹吃。逮鱼的时候,先凑准目标,看着水潭里有很多鱼,就赶快用泥沙石块把它们堵起来,不让它们跑掉。再想办法闭干里边的水,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地,一条、一条地活拣鱼了。往往能拣很多很多的鱼呢!捉螃蟹呢,跟踪追击,发现目标就用手抓。但必须得有招,手得翻快一点,抓错了部位还不行,得躲过它的角夹抓,切不可随便乱抓。因为螃蟹发现有人要捉它,就赶快逃命,你手若来得慢,就让它逃了。而你手来得快呢,它发现不妙,逃不脱,索性就跟你招架,伸开夹子,专等你捉它时,冷不防就恨恨地用夹子夹住你去要捉它的手指头,疼得你都流下泪来,甩也甩不掉。直到它感觉你完全惧怕它了,再不敢惹它了,它才松开手,慌慌地逃命而去。而此时,你的手指头上,早被夹叮得印出血来。
   如果有经验,忙活上一中午,小伙伴们个个都能带回很多很多的鱼和螃蟹呢!在家里,找出小刀,把鱼一开肚,取出五脏,用水冲洗干净,粘上一层面,放油锅里炸干,吃着咯嘣嘣脆,油喷喷香。或熬鱼汤,姜、葱、油、盐,五香粉,各种调料都备齐全,油一炸,加上一碗水,用微火慢慢细熬,出来的汤,香醉了人,余香能给人很长时间留恋呢!而且听说,这样熬出来的汤,还能给缺奶的妈妈们催奶呢!至于螃蟹,更好做,也取五脏,留下腿,在油锅里炸干,直到螃蟹炸成微黄色,吃着比炸干的鱼还咯嘣嘣脆呢!
   我因为年岁小点,体质差点,且胆小,不会逮,也不敢捉,看见蝌蚪瞪眼就害怕,凑见螃蟹伸夹就退缩,自然没有缘分了。只能远远地看着发呆,空手而归。到家时去小伙伴们那里解眼谗,能得到小伙伴们一点点可怜的赠送呢。我就如获珍宝,双手捧住,特别感恩,带着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放在嘴里细细地嚼,慢慢地品。
  
   在通往沟底和学校的路上,有一节路很是难走,要么路面左边高,右边低;要么路面右边高,左边低,或者上坡,或者下坡,老不对劲,难坏了大家伙,时而摔跤扭伤腿脚有的是。大家一恨心,集体点头同意,大家齐上阵,修了一修,平了一平,总算好走多了。在修过的路里,有一截路是夹道子,两边都是土墙,中间是路。两边的土墙上,留下许多圆圆的花空洞洞。人们说,这里以前或许埋过死人呢!要不,你看,这土咋这么松,这么多空洞洞呢?不知什么年代留下来的!于是我就很害怕,上学校、下沟底,来回经过那里时,就怕得要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看我害怕得不行,脸都变了色,就安慰我说:“没有的事,别听他们的,好好走你的路,不怕!”我就完全相信了爸爸,不感觉一点害怕了。甚至,经过那节路时,还能故意停下来,专门细凑凑那节路。小头脑就想开了问题:为啥这土里边会有花花洞洞呢?这花花洞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就用手往开扣那些松动的土墙,剥落下一层层来。忽然,发现有许多白蚂蚁出来,一群群,一片片,白色色的。就很奇怪,这蚂蚁怎么是白的呢?那一片片是什么呢?和蚂蚁不一样。哦,我明白了,那白色色的一片,是蚂蚁们下的蛋呢!用手轻轻一摸它们,却化成水了。又用手去触摸蚂蚁,它们却也变成水了,死了。它怎么这样不耐摸呢?我特别好奇,细凑凑,原来它们的身子很脆弱,皮很嫩,只有薄薄的一层,从外边能凑见它们里边的内脏呢!难怪那么不结实呢!这么多白蚂蚁怎样在这儿落户呢?难道这儿是它们的家?它们身体这么不结实,是谁为它们打造的屋子呢?我很奇怪,难道是别人打造下它们自己才住进去的?我特别好奇,就每次路过这儿时细细地凑,慢慢地看。哇,终于明白了!好厉害的小蚂蚁呀,它们竟然也很智慧,能想出自己生存的办法呢!----它们先是用自己的嘴,吐出许多水来,把要除掉的大片土块渗湿透,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大批大批的泥土啃下,运送到户外去了呢!呵呵,多聪明的小家伙们啊!
   由于我对蚂蚁很是入迷,每次路过时,总要在那儿滞留,观看它们的来来去去,行行踪踪,看它们怎样干活,怎么搬东西。一次,是初夏的天气,小麦快熟了,时而有知了在坡里叫。我一如既往,仍在那儿观察蚂蚁。却发现,在蚂蚁窝的左侧,有个细细小小的洞,洞里意外地有只知了,正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在洞里望外看我呢!我高兴极了,简直要蹦起来,因为我太喜欢知了了,每次我听到它在树上叫,就谗得要命,却恨自己没办法逮着它呢!现在好了,它在窝里,跑不了了!就用手使劲地往开拔拉土墙,可是因为土墙太硬,无论如何也拔拉不开,又舍不得走开,怕走开知了跑了。后来,爸爸迟迟等我不回家,就找了来。我说明了缘由,一定要那只知了,否则不回家。爸爸没办法,只好找了根细棍,往开桶那个洞。却不想,哪里是知了,是一条四五尺长的花绿蛇,从洞里面溜了出来。爸爸吓得一下跳开,抱上我就跑,很快回了家。
   从此,我再不敢在那截路逗留了。
  
   多年之后,那条小小窄窄的人行路变成了土公路,路两边的小夹道全没了,换成了一棵棵排列整齐的小槐树。
   又经过多年之后,家乡因为水库搬迁移民,我的家乡搬迁了。那里的小路,再无人去走了。
   但儿时的记忆,仍犹新。
   2008年1月20日
  

------------------------
花荟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残文 Re:儿时的回忆 回复时间: 2008.01.25 20:55

    这篇散文写得不错,细腻、生动,也很富有灵气。路就该这样走,用不了多久,定会有大的进步!
  最令人高兴的是,你细腻地刻画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编造、不生硬、不别扭、不人云亦云。就这篇文字来说,将将后边那段取掉(由于我对蚂蚁很是入迷,……),可发原创。为什么取掉?你慢慢就知道了。
  

回    复    

回复人: 花荟 Re:儿时的回忆 回复时间: 2008.01.25 21:23

    谢谢文老的真知灼见和诚恳建议,学生感激不尽!

回    复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儿时的回忆 回复时间: 2008.01.26 21:02

    题大了些

回    复    

回复人: 蓝湖之鱼 Re:儿时的回忆 回复时间: 2008.01.28 15:51

    文章写的不错,学习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草帽小妞 Re:儿时的回忆 回复时间: 2008.03.11 18:06

    真实,细腻,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