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的忘年朋友米海依
灵魂选择自己的社会/做个生活真正对手/自由到底/象花果一年色彩缤纷/只有升华的爱/能获得心灵永恒的和平
蔡其矫 《凄凉》
米海依曾经是我的同学,现在是我的朋友,那种分离久了不会想念、却会牵挂的朋友。她跟我的姑姑同岁,纯粹是为了兴趣才在文学系选择继续深造,从她言笑晏晏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某些属于精神的被擦亮的火花。这一点让我找到一种知己之感,因为我也是为了兴趣和爱,才跨越千山万水来选择这种既无比难学又不会发财的专业。
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她主动的关怀。我之所以提到“主动”,是与其他人的态度对比而言的。也许是因为文学的关系,我们班上的同学总体来看清高自许,主动关照外国同学的人很是寥寥。所以她的“主动”让我觉得很开心。她善解人意地说:“如果你需要什么帮助,就向我开口。我的女儿在意大利读书,所以我很理解外国女孩一个人在异国的难处。”她的目光很母性,我觉得自己被她呵护着,那感觉真美好。于是很感动地表达:“你是一个母亲,所以你懂。其他人不能理解外国同学的处境,是因为他们太年轻了。”从那以后,系里有什么活动米海依都会想着我,比如一起去法布尔博物馆参观,比如到医药博物馆观赏玫瑰传奇的手稿,比如到管理大楼领文凭,等等。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算是朋友,但就因为如此,我更感激她。这种细致的关爱最好地折射了一个人的境界,因为毫不利己。
让我心中感到最温暖的一次,是一个下雨天。她听说我要走到轻轨车站,把自己的围巾拿下来给我系上。我说你无遮无挡的怎么办,她说没关系,她的车停得不算远,而我却要步行将近十分钟。围巾系在我的头上,盛满着她的情谊。那天晚上,我头是干的,心中却是潮湿的,异国的生活忽然间不那么冷清了,有了一点点儿人间的颜色。那次以后,我发现能让人铭记的都是细节。宏大的事情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失,相反,那些细节却会随时在合适与相关的场景冒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看一个人怎么对你,就要看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致的尘埃表达着一个人的心,正是心,而不是理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愫。
大论文收尾之后,我很焦灼,因为找到肯付出很大精力为自己修改论文语法和表达错误的法国人有一定难度,我的论文在文化和内容上含量都太大了。是米海依主动提出要为我修改,并真诚地把它付诸实践。她修改了我论文的大半部分,而且她的修改是最用心的:不仅仅是修改错误,甚至包括润色。在修改之后,她总结了我写作表达存在的几个大问题,并且坐下来细心地请教与我的论文相关的中国文化,告诉我她收获颇丰。我送给她一条红绿色相间的真丝围巾表达我的感谢,她说围巾的颜色和他们家附近住宅的风格相类,很豪华奢靡。
米海依的家不住在蒙彼利埃,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我走的时候,把很多东西都放在她家。她专程开车到我家里把几大箱子东西接过去,同时邀请我到她家里吃午餐和旅行。车行在高速公路上,右边是海岸,左边是田地和树林,我的心飞起来,像一缕舒缓而流畅的轻音乐在天空翱翔。卡马格的风情与她的热情一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具有中古风格的小镇城堡似乎在捍卫着某种传统,属于田园生活的热情、怡然、达观、坚韧。和她告别的时候,心中没有伤感,却盛满了深深的感谢。我带着这感谢飞往中国,在无数个夜里回味着属于异国的平和中的小小涟漪。我们时常邮件联络,关怀着彼此的近况。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联系了,就情不自禁地惦记着,像惦记一个老朋友那样。米海依让我懂得了一句古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的时候,完全的、一个人的自由虽然让人陶醉,但也让人荒凉和无助。而那些真正的友谊,让人心绪平和,让人腹腔温暖,让人的灵魂有临时落脚的地方,有时也创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属于生命本体的诗篇---这是被祝福的人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