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这篇文章修改前的文字,竟然在一个论坛当做原贴给发了。也贴出来让大家批评一下。
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作者:零点(xiaosi44)
最近在试着写一篇文章,有人肯定那是小说,可我知道那只是一段段排列零乱的文字。聊天时有网友问:“你累吗?写那么多?”想想也对,又没有人看,写那么多,又费时又费精力,还没有什么回报。有人说你可以写给自己看。想想也不错,可是,写得也不怎么好呀,自己看它做什么。
昨天晚上又停电,自从农村线路改造后,这成了一个特色,三天两头就提醒你一次。最近则更绝了,每当你看到夜幕降临,去按台灯,准没有反应。还好人类发明了蜡烛,书架上有那一本本的书在。一到晚上,我就先挑几本书出来,然后点上蜡烛寻找光明。昨天晚上选的是远方出版社的那本《名家谈写作》,还有一本是奥里林·马登的《成功学原理》。
我写文章,但只在网络上。看叔本华的那篇《论作品与写作》,我觉得自己很适合他的那个称呼,那便是那种坏的作家。像一个记者,把自己看到的文字经过加工后复制给别人看。他在文中说这完全依赖读者的愚昧欲望,在熟识的圈子骗取点名声,然后再赚些稿费。因为是在网络上,稿费就不用说了,有时候连点击率也赚不到。想想比他说的坏作家还可怜,一个人呻吟,又没有人喜欢听。
选择文学来发展,并对别人说那是我一辈子的事。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便是没理论知识。当然,我可以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理论知识并不是很重要,但要从自己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网友告诉我说,靠文学吃饭,挺难的。这一点我自然明了,不要说靠文学,就是靠文字吃饭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网络文学的发展出路,如一个朋友介绍在电脑城的最后出路一样。那就是不能靠公司,而是靠自己,等学到技术并熟悉客户后离开单干,也就是说自己开家电脑公司。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则可能是离开网络了。很多在网络成名的作家都不是中文系的,严格一点说他们不可能成为作家,只是在网络写的文章多了点而已。而只要是个人,只要思维还没有停止,这一点也不是很难做到。观以前在网络上成名的作家,多数也不会去从事与之有关的工作。蓝冰写完《相约九九》后去“8848”做管理,今何在写出《悟空传》后去编写程序,网络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成名的机会。而现在,网络上可能也不会再有“作家”成名,它只是一个过渡的工具,因为网络上没有文学,只有文字。
我写《当爱已成往事》,一半是因为答应过一个朋友,另一半则是想在网络上写篇长一点的文章,证明自己在网络上存在过。在网络论坛上作文,无限自由,一段话也行,甚至可以一个“顶”字代替,让别人知道你想让他看上面的那篇文章。如果按叔本华的象征分法,你可以算做是“恒星”,因为你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顶”字需要你无限次地重复才可能让你的名字也一样地有光亮。如王朔评论《我的父亲母亲》,让章子怡在里面跑啊跑,结果还真跑出了名气。
在写《当》以前,有网友说写小说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写出好作品来。也有网友说,写几十篇文章很容易做到,难得是一直坚持下去。而现在我的感觉如叔本华所说的那种被象征为文坛恒星的标志:他们从事写作,只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他们的材料完全取自于自己的头脑。以后选择文章,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标准。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看刘墉的书,因为他会占去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无暇接近原著,所以他的论点总是只能感动你一时,而不被永远记住。
写完《当》的第一节,如果要说它有一点可以让人感动的地方,那便是文字。以我的阅历,不可能塑造人物,也没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只是些深藏于心的往事片断。写完后还续着再写,完全是因为一些网友的鼓励。有人说成功被逼出来的,如果不是报社的连载催得紧,我们可能只认识一个叫查良镛的政评家,而不会有金庸这个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很感谢那些网友给了我写的这个机会,你可以认为它写得不好,但却在激励着我在网络文字中成长。
很多时候,身边有人问,你上网做什么?我说,没事干,写写文章。他们就会问,有稿费吗?我说没有。他们便摇头,认为不值得。自己想想也是,一个月100多元的电话费,就只为写写那些文字。有时候也想,仅仅为了省网费,也应该辞去那些管理、版主的职务。下过几次绝心,还是在接着干。为的是唤醒自己的责任心。即便在网络上写文章,我们也有责任把它写好一点,再好一点。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看书都是必要的,好的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有图书馆说还可以治病呢。其实也就是能调节你的情绪。
------------------------ 海到天边山作岸山至绝顶我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