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梅骊,来胡杨林的时间比我更早,其文字以思想深邃著称。
2005年红袖评选的10大文集得主之一。
也许现在林子里很少有人知道他,但他的文章,你不可错过。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关于“死亡”的断想 |
回复时间: |
2007.08.04 18:05 |
|
一
“岁月一节节剪去了他的平静与无聊,你的寻找却未来到。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大家都是无常的棋子,同那飘尘泡沫一样,陆陆续续,被时间一一注销”(伍立扬)是的,“被时间一一注销”——死亡,人人都难以逃脱的死亡,一个沉重的话题,却又无可回避。记不清多多少次到殡仪馆去给先行者送行,出席追掉会,面对逝者,有的为之撒泪,有的为之悲伤,有的为之哀悼,也有的时候很坦然……但死亡,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心扉,引人沉思、冥想。
生和死,本是人生的两端之一,可人们往往向往生的美丽和幸福,嫉恨死的悲哀和不幸。在生和死的天平上,生的一头砝码总是很重。人们给了生过多的颂歌,却忽略了死也是非常有意义,甚或也是可以非常有诗意的。
《古诗十九首》里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和所有的生灵一样,不可能如金石般永久长寿,谁都难免一死,但生时要“荣名”,不要死了还留个遗臭万年。这道出了古人生时修名死方无憾的朴素生死观。我们看到,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一生中生命之火燃烧得极其旺盛而热烈,为了自由,为了真理,为了某种信念,追求、奋斗、拼搏、生得轰轰烈烈,死亦烈烈轰轰。令后人追慕敬仰。坑世败业,坏事害人,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这样的人活着时,人盼其死,死了人们嘴上不说,心里也想:这下好了,这个人终于死了!这样的人生,不是很悲哀吗?
二
死,原来也是可以很美丽很尊严的。
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以所谓民主投票方式决定其死时,欣喜地自喻为天鹅。他说,他将带着天鹅的绝唱走向阿波罗神。死亡将临,他对狱卒说:准备鸩毒吧,不妨二至三份!苏格拉底如此从容不迫赴宴般地迎接死亡,那是因为在他看来:“死,必居二者之一,或为消亡,死者不复知觉;或如世人所云,不过是灵魂由此界移往彼界。设若不复知觉,仅如无梦之眠,则死亦大有所得。……或者,设若死便是由此世移往另一个与已故者相聚的世界,如果在那里遇到正义的法官,岂是虚此一行?如果在那个世界与赫希欧、荷马等伟大诗人相过从,岂不快哉?能与古代豪杰相切磋,岂非赏心乐事?彼等大概不会以自由谈论为罪名而处人以极刑……应满怀信心地直面死亡,无论活还是死,皆无损于一个心怀善良的人。”苏格拉底把死作为自由来期待,作为与古代先哲相会的良机。他的死让凡间的我们听到了永世相传的天鹅绝唱,在苏格拉底那里,死,已经不是生的终止,而是完成,而是另一种生了。
朋霍费尔在走向绞刑架的时候也安宁地告诉上帝:“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在死亡面前朋霍费尔多么平静!
刑场上的嵇康,临死之前向哥哥嵇喜要了把古琴,轻松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留下了那个神秘幽远的琴韵后,从容就戮。
瞿秋白面对国民党士兵黑洞洞的枪口,选择了一块生机盎然的草坪,如佛教徒那样席地而坐,微笑着对行刑者说:“此地最好,开枪吧。”镇定、从容,真是视死如归了。
大盗赵吉贝在受刑时行刑者命令他跪下受死。他说:可以让我站着死吗?我发过誓,这一辈子只跪爹娘。临死了,你忍心让我违背誓言吗?行刑者不答应。他又说:“那就让我睡倒或者趴着死吧!”说完,睡倒再也不起来。生的文章他没有做好,但他选择尊严地赴死让我感动!死可以有尊严,在人道的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步。
可以让罪犯选择注射死亡,让其安乐死,实在是告别蔑视和剥夺人类死亡尊严的一大文明一大进步!
三
死亡,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战胜。
我们的传统中没有战胜死亡之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与死同属自然过程,死是生的回归,所以,无需也没有理由去战胜死亡。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熟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悲死。”“天与人不相胜也”。古人认为死为“息”;善待生,就是善待死;死亡乃天然,人力不可战胜。
《列子·天瑞》记载,林类且百岁,拾遗穗于故畦,并歌且行。仲望之于野,使子贡问之。林类曰“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至此。”子宫不解。仲尼叹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生之恶,未知死之息矣。”晏子闻之曰:“善哉,古之有死矣!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天端篇》下面接着说:“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归,失家者也。”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待死亡是很达观的。没有丝毫的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和神秘不可测的颤栗,他们视生为“行”,视死为“息”为“归”,认为人不能“行而不归”。
来自尘土,归于尘土。死乃回归自然,死是“归”,“死人”是“归人”,是回家。所以,庄子妻子死了,鼓盆而歌;子桑户死,临尸而歌。刘伶乘车在路常常一壶酒,再让一个人带着一把锹跟着,说:我要是死了随处挖坑埋了我(《名士传》:“死便掘地以埋”)!
西方哲人对死亡也持达观的态度。苏格拉底把死看得很轻松,没有知觉,没有痛苦,如同睡眠,如同去会先贤。荷马史诗:在死面前,胜败等同,一切皆空。认为死亡是“空”、是“无”。奥芮利乌:最长寿和最短命的人,当死亡来临时,失去的一样多。伊壁鸠鲁说:死只是无痛的失去知觉,灵只是原子的特殊结构,不能不灭。尼采的超人也不允许受死的突袭,而以尊严快乐的心情视死如归。黑格尔:死是“自身包含否定之否定的否定。”席勒:“人可以战胜许多自然的敌对力量,但有一绝对的敌力,即死。在死面前,人引以自豪的自由等于没有。”罗素说:“我鄙视那种念及死亡便吓得战栗的行为。”斯宾诺莎说:“一个自由的人决不理会死。”……他们的观点归结起来无非是说:死亡不可怕;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胜败、寿命长短在死亡面前都摆平了;没有谁能战胜死亡。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死劫”是躲不掉的。世上没有谁真能食到什么使人永生的“长生果”。道教的“长生”或“成仙”,祈求的是个体生命在时间上的延长,实为逃避死亡。只能是虚妄。萨特说:“解脱、殉道、永生之类的幻想皆已如大厦般倾圮。”
当大限来临,不必恐惧,那是回归自然,还是坦然面对的好。
四
由于生命属于一次性消费,由于许多人仍然对死亡怀有恐惧,对生无限留念,利用这一点,死亡早已被作为资源来开发。
当然是统治阶级开发的最早。他们用死亡来吓唬那些敢于质疑他们那一套统治理论和愚民政策的人,用死亡来消灭那些敢于反抗他们罪恶统治的人。先用监狱禁锢他们,再用酷刑来折磨他们,如果还不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和思想,就用死亡这最后的杀手锏!可是,他们往往很难奏效。对于那些深知死亡的本质的人,比如苏格拉底、朋霍费尔、哥白尼、嵇康、瞿秋白、张志新……来说,死亡只是让他们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壮丽!
伊朗宗教领袖曾经向全球发布通缉令,追杀《撒旦诗篇》的作者拉什迪。死亡被用来消灭意识形态的异己,这是最典型的一例!
其次是商业开发。现代医学认为:血压为零心电图脑电图无波为死亡。但是,人体的其他器官却未必已经死亡。有报道说,犯罪集团盗卖死人的器官牟利。这是对死亡最丑陋最无耻的商业开发!
现代人在亲人的照料下,在爱人的臂弯里胸怀中瞑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种种形形色色的广告铺天盖地、反反复复地告诉人们:医院是唯一拥有最先进最现代化医疗设备、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留在人间的地方,医生是唯一替病人向病魔和死神交手、帮助他们夺回生命的人。自知病入膏肓的人自己并不一定愿意,但却在家人的强迫下来到其实对死亡一筹莫展的医院,在“白衣天使”们坦然而欣喜的目光下,花光最后的钱财。身上插着金属或塑料管子,灌注大量莫名其妙却很昂贵的药水,再经过各种明光闪亮的手术刀的切割,连“全尸而死”都成了一种无可企及的奢望。
也有的人利用死亡来完成对痛苦的解脱——自杀!几乎每个自杀者自己都有他们所以要自杀的千万条理由,作为旁观者,局外人,最好不要轻易而又轻蔑地说他们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自杀谈不上崇高,但也绝不是什么卑微。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妻子双双自杀。之前留下的遗书里说:“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需要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地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他如此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休憩的场所。……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我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于他们而去了!”理想泯灭了,巨大的失望毁灭了茨威格!
仇杀、情杀、殉道、殉情、“安乐死”……对死亡资源的利用,实在是花样繁多。
五
在死亡面前,有一类人总是蔑视宇宙间新陈代谢生死必然的法则,想尽办法赖在人间,以便永久享受荣华富贵,永远行使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威权!秦始皇派800童男女蹈海求取长生不老药,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药未吃到却死在炎夏的途中,弄得臭气熏天,李斯们不得不用死鱼来掩盖其臭味。汉武帝的承露台上演着同样荒唐可笑的闹剧。更荒唐的则要数明世宗了,这个在位45年的皇帝,竟然有30年是在求取长生不老的“醮斋”中度过。《万历野获编》记载:上“命京师内地选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乙卯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言,供炼药用也。其法名先天丹铅,云久进可以长生。”明世宗以女孩身作延年药,无非是想让自己永久维持荒淫无耻的统治。这当然只能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他们最终仍然免不了“被时间一一注销”!
……
人过四十,已为“不惑”,一步步地走向“知天命”。攒到这样一把子年纪,什么也就都看透了。假如人生活到80岁,不过还有10000多天;就算你长寿活到九十岁,还有14000多天,100岁吧,也不过还有15000多天!这点日子,不过如白驹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宇宙造化,人生苦短。人生在宇宙中真不过如蜉蝣一般。但是,我想我们只要每一天都踏踏实实、良良善善地活着,就能无愧于人生;就不必担心下阿鼻地狱!如果能在生命结束之前没有疾病痛苦的纠缠,落得个无疾而终,那真是人生的大造化了!
好好的,对死亡胡思乱想,是不是太早了?
这没什么。
人人都有想到死亡的机会,人人也都曾想过死亡,只不过没像我这样写出来罢了!
2003/8/25完稿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7.08.04 18:07 |
|
一
公元前213年,中国历史上那次著名的“焚书”的烟焰和“坑儒”的泥尘,至今仍在灼痛着蒙垢着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那时,“士”、“贤”、“客(宾客)”——知识分子,从商鞅、张仪、陈轸、范睢,到后来的李斯,帮助秦国强大了起来,直至统一了中国。可是,统一后的秦帝国,却“焚书坑儒”,不能不让知识分子感到无尽的悲凉和透彻肺腑的心寒!
秦国在谋求强大和统一的过程中是很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在吕不韦执掌权柄时期秦国的渴求、笼络知识分子政策达于顶点。“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秦国曾经网罗了这么一大班子人才,这么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在秦走向强大的征途中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可是,秦统一天下后,知识分子政策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什么呢,原来秦始皇是把“焚书”—-愚民政策,作为维持统治的手段的。因为李斯曾对为什么焚书辩解说:“私学(百家之学)相与而非法教(政府法令),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秦始皇和李斯害怕“私学相与而非法教”,降低了政府的威信;“率群下以造谤”,会在老百姓中造成思想混乱,从而动摇秦帝国的统治。但“焚书”,确实愚蠢之极!对知识分子来说“焚书”固然是一场灾难,因为所焚的书也是全国人民手中的,也就成了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必然招致知识分子及人民的强烈反对。人们既然不能以任何形式谈书论籍,那么,任何讨论研究转播知识就都是非法的了。“焚书”表明,秦帝国在统一以后将从此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了。他们打击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议政(“非法教”),而且是知识分子和知识本身。秦始皇在秦的版图之内大肆推行愚昧主义,其梦想是建立赢氏万世永固的统治。海涅说,“哪里烧书,哪里就会接着把人也扔进火堆。”果不其然,把知识分子爱之如命的书夺去烧掉,岂能不引来纷起的“巷议”、“横议”?好吧,那就接着“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秦始皇终于在焚书的冲天纸灰里和铲完埋葬知识分子的最后一锹土之后,走到了葬送赢氏王朝的尽头!
二
“焚书坑儒”无一例外是专制暴政的产物,是钳制思想的需要。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焚书坑儒”。1933年4月,纳粹德国当局在报刊上公布了他们要焚毁的德国和外国作家的禁书目录。马克思、爱因斯坦、杰克·伦敦、纪德、左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雷马克、茨威格、弗洛伊德、普鲁斯特……都在那份长长的目录之中。纳粹宣称:凡是“对我们的前途起破坏作用的或者攻击德国思想、德国家庭和德国人民动力根基的任何书籍,都得付之一炬。”5月20日,焚书运动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希特勒青年团员、冲锋队员,举着火炬进发,纵队的首领是柏林大学的著名教授。他们唱着歌,点燃了广场上焚书的火焰。与此同时,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的夜空,都被焚书的火海照得通明!
与秦始皇焚书不同的是,秦朝的士们对焚书痛心疾首,因抗议而被埋葬;而纳粹德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却和纳粹暴徒一起参加了焚书,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最可耻的是,被冠为20世纪哲学大师的海德格尔也站在了疯狂的焚书行列里。他骄傲地眼瞅着马克思爱因斯坦们的书在烈焰中痛苦地蜷曲悲泣焦黑化为翩飞的灰蝴蝶。这位乐于阐述“人,诗意的安居”的哲学家,曾告诫日后他的传记作者说:有趣的是他的著作,而不是他的生平。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生平中这可耻的一页?
专制是怎样把人们的思想愚弄到对它们的荒谬和反动不持任何异议的呢?为什么连海德格尔这样高级的知识分子都没能摆脱集团思维的模式,回到纯粹的个人立场?这是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钳制的厉害,还是知识分子本身的悲哀?
茨威格曾经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16世纪塞维特斯和他的著作被专制独裁者加尔文焚烧的经过:“铁链挂在火刑柱上,并在柱子上和这不幸的可怜虫消瘦的身体上绕了四五周。刽子手的助手在铁链和身体之间塞进书和手稿,……最后,在受难者的额上戴上用硫磺浸透的树叶冠以表嘲弄。……在火焰在塞维特斯周围升起时,他发出了如此可怕的喊声,……火焰立即盖住扭曲的身体。……之后火灭烟散,在灼热的余烬之上,贴近烧热的火刑柱的地方,留下一堆乌黑的、令人厌恶的、烧焦了的东西,……那曾经是一个有思想的尘世的动物,……” 多么恐怖,多么残忍!思想者成了“胶状物”!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悲剧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真是人类的耻辱啊!
宗教裁判所也“焚书焚儒”。铲除异端,消灭“邪恶”,宣传信仰,培养道德。据说这就是教廷的理论。在这样血腥的理论之下,手握真理的布鲁诺也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在罗马鲜花广场同样被残忍地变成了“胶状物”!
三
秦始皇和李斯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书可以在专制暴政下变成灰烬,但书却是永远也烧不绝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这话说得不对。吴广是读书的,不然他就不可能在鱼肚子里“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刘邦虽然不读书,但他手下的张良是读书的,圮上老人曾把兵书授给了张良。项羽也是读过书的。他叔父教他“万人敌”,那“万人敌”是什么?难道不是兵书?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秦始皇弃绝宾客,项梁在家豢养宾客;秦始皇焚书,项梁却在讲授兵法。孔子八世孙孔鲥,当焚书令下达后,他说要保全家里的书籍以待“来者”。秦始皇的王朝里“指鹿为马”,说明焚书导致的愚昧只在朝而不在野。这个残暴的帝国畏惧知识,畏惧知识分子,畏惧人民群众掌握知识,实际上是在给他的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热爱知识的反面教育课!等到大泽乡起义开始,隐于民间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就如怒放之春花,“更行更远更生”,又如涓涓之溪流,汇入了反秦的滚滚洪流之中。项羽也好,张良也罢,埋葬了秦王朝的那些人的胜利,实在是知识和智慧对愚昧的胜利!
当秦朝要焚书时,他们公开的理由是为了避免“私学相与而非法教”;避免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
当柏林广场焚书的火焰高高扬起时,纳粹宣传部长说:“清除有传染危险的霉菌是必不可少的”;犹太和知识分子的帝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灰烬中一种新的精神诞生了,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
几乎一切统治者在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是以国家利益或人民的名义。秦始皇是为了他的国家,纳粹是为了他的人民,教廷也是为了他的纯洁的信徒。他们的罪恶就在他们崇高的理由下得以完成,以致追随者如李斯如海德格尔竟不以罪恶为罪恶。
罗马教廷焚毁异端的著作时,一名旁观者对拨弄火堆的修道士嘲弄道:“若路德的书的灰烬吹入你眼中,你就会看得更清楚了。”
不管统治者怎样为他们的可耻行为寻找美丽的借口和漂亮的理由,人民群众是欺骗不了的。余烬下面必有烧而未死的知识的种子,一经春风的吹拂,便会重新发芽生根生长开花结果,结出美丽的人类智慧之果。
降低人类的智慧是最大的罪孽;钳制人们的思想永远是徒劳。
2003/10/5
|
|
回复人: |
爱晚亭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04 20:45 |
|
这些都从哪找的啊?欣赏收藏慢慢品读了。
|
|
回复人: |
不亦乐乎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05 14:44 |
|
:)我们都是后来人!
|
|
回复人: |
凌正红2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06 14:08 |
|
我也没听说过。
|
|
回复人: |
彼岸罄城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06 15:40 |
|
几年后也会有人说,也许现在林子里很少有人知道徐博达,但他的文章,你不可错过。
忽然想到物是人非,有些难过
|
|
回复人: |
向前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08 12:41 |
|
慢慢欣赏ing
|
|
回复人: |
zimalian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12 12:57 |
|
他还在这里吗?多谢你的推荐,又有了一个好去处````:)
|
|
回复人: |
王华文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7.08.30 17:22 |
|
博闻达观,令人钦佩。
|
|
回复人: |
泓~遐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8.03.29 22:25 |
|
梅老师现在是红袖杂谈的版主,我是从红袖来的,没想到梅老师是从这里出去的?真意外,哈哈。
|
|
回复人: |
苦瓜1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8.05.27 17:12 |
|
徐、梅先生的好文笔,不经刻苦磨炼是难以驾驭的。学习,欣赏了。
祝二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
回复人: |
露棱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9.12.02 14:19 |
|
确实很少人知道,只在胡杨林待了一年,后来就没来了,真可惜。
|
|
回复人: |
坐听雨声 |
Re:梅骊照片:当年胡杨林的那些人物 |
回复时间: |
2009.12.09 08:20 |
|
嘿嘿,博达又开始冒泡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