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xiaosi44 收藏:0 回复:3 点击:5671 发表时间: 2003.10.20 01:45:56

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作者:零点(xiaosi44)
  
  这些天几乎每天一到晚上就停电,然后就关了电脑找几本书去蜡烛下寻找光明。昨天晚上看的是远方出版社的那本《名家谈写作》,其实也就只看了一篇叔本华的《论作品与写作》,还没有看完。看一篇文章本来就只用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值得看的书多了,谁能一本本地都找来看。在文章中看到作家被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表达自己思想而写作,而另一种只是为写作而写作。还提到一种坏的作家,那便是被称为“新闻记者”的那种,“他们只是靠记忆、回想甚或别人的著作而写作。”还在后面解释了这个词语在英文里面的意思,那便是“日常劳动者”。
  
  如果要把自己归类,只能是那种最坏的作家,或者还不如他们。他们还可以赚些稿费,为拮据的生活解绝些实际问题。而自己只是在网络上写,有时候连点击率也赚不到。如一个网友所说,一篇由一个人整理出来的文字总有可看之处,至少当你轻蔑他时可以让自己自信。我并不觉得可笑,可惜的倒是那些没有人看的文字在不久后连作者自己也把它遗忘了。如果网络上真的存在文坛,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称为“日常劳动者”。
  
  前些天到现在,一直在费力写一篇名为《当爱已成往事》的文章,越写越没有信心。不过在一次次的偿试中也有了新的感受。那便是努力去写才有可能成功。自知理论有些欠缺,写之前查找过很多与小说有关的书籍。而写的时候却全都忘却了,怎么写也不像小说。没有人物,没有环境背景,没有情节,没有线索,甚至连细节也找不到。凡是小说该有的我都没有了。原来作文和理论知识的关系有时并不是很大。它被一个文学论坛选入了精华,算是对我“劳动”付出的肯定吧。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在那个网站的文坛部做编辑。对于别人来说,那篇文章或许不该存在,而对我来说却必须去写。至少可能有机会知道别人在哪儿轻视我,或者可以看出自己的文章中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
  
  写《当爱已成往事》时很少改动,有时候连错别字都懒得去找。第一篇被“红袖添香”网站当作一般文章来发表,再往后,则只给予了发表的待遇。一时间,我找不到把这篇文章再写下去的理由。连写给自己看的愿望也没有了,这是《当爱已成往事》写到“争斗篇(2)”时的情形。写之前没有想过情节怎么安排,或者说没有按照想过的来写。在想到在“争斗篇”的第3篇加入生日这一意境时觉得好像好写了许多,但其实也在此处用去了准备安排在最后的那个场景,很难再继续下去。
  
  有人说我的文字看上去像电影,其实它们也就是一个个场景之间的转换,随便再加上意境就成了。没有完整的结构,文字也不敢朴实了来写。自己也喜欢第一篇的格式,这是看网络上“窃书女子”的那篇《杏花雨》时学到的。到处推荐给别人,被《爱人》的杂志看上,从而我也认识了作者。但当发在别的论坛来讨论时有人却说那纯属文字游戏,于是我决定以后作文时放弃那种格式,有网友说写文章要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其实也不是完全仿照它的格式,记得以前给朋友写信时有时就是一句话当作一个段落来安排。忘了谁说过,短句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这一句话。如果我觉得自己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重要,是不是段落就可以全是一个个的短句了。这算是一种狡辩吧。有时候道理怎么说都可以,而是否成功则要看作品了。记得有人曾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小说作法,然后再用几篇名著把它一一推翻。小说或者可以那样写,可以仿照别人的风格和别人的作法,但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创新了来写,而在以后要有自己的风格却是必须的。
  
  昨天晚上和网友聊天,去百度搜索自己的代号时发现有三篇文章被“中国作家网”发表了。它恢复了一点自己在写那篇小说时失去的自信。奥里森·马登曾说:“千万不要去做那些你不擅长的事情,因为你这样去做的话,就如同逆水行舟。”我喜欢文学,也乐得去做一个“日常劳动者”。虽然现在我还只是那种最坏的作家,而且还是那种只配存在于网络上的,但我会努力把它做好。我相信自己。在网络上回贴或者聊天时寻找着自己真实的样子。有网友问我,为什么在别的网站也用相同的昵称。我说想证明自己在网络上存在过,那是一种无形资产。
  
  叔本华说,“只有取材于自己头脑中的作家的作品,才是值得阅读的。”从这一点来看,自己的文章却大半都被划在了不值得看的行列,很多时候都只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思想。还好,其中有些语句是属于自己的,却也只是说说,连自己也没有完全体会到说出它时的心情。一句话,包括名人名言,从自己喜欢到相信再到完全领会那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凡事总要自己亲身体会过才能有深入的感受。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完全投入一次才能体会到它的艰难,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创作的美妙,为之感动。我很幸运地写了五篇《当爱已成往事》,准备在第六篇将它完结。无论你是不是喜欢都可以去看看。
  
  电信局在每个月的21号结一次帐,今天是19日,为了给这个月节省一点网费,决定不上网,结果仅下午的时间就在网上泡了两个多小时。有一点收获,就是有一个经常说自己不会写文章的网友在腾讯的文集下竟有数十篇被推入精华。而自己却把仅写过的几篇文章贴得满网络都是,可能不会有人知道我是在寻找朋友,或者是想寻找建议。总之看上去应该是很不成熟的感觉。文章本来就只用来写的,评论是别人的事,强拉别人过来也不一定会去看。即便看了也不一定就有话想说,只有那些真正感动或者特别厌恶的人才能给你好的建议。
  
  听一个网友的推荐,去“中国文友交流信息中心”论坛看了一下,忘了以前是已经注册过了的,却没有发过贴子。因为论坛设定必须上网10分钟后才可以发言,而我在上面停多长时间它都会提示你已经登陆0秒钟。幸好还可以看贴子,是一篇已经发在“广州日报”上的短文,是当作新闻来发表的,文字很简洁,寓意平淡,就像一个人面对面地和你在聊天。然后我才发现了其中的真实,那就是当你看到它的时候觉得那是真实的,然后就是语言的朴实无华。想起有人说过,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对白都好像孩童般的天真。而现在一些报刊上的纯真却是经过千万次的精雕细啄的。
  
  如果要想在报刊发表文章,有朋友建议说要多看些报刊杂志,无论什么样类型的都看看。今天晚上才发现了他的建议之妙,这样做可以让你发现很多新的写法。还有朋友说,看很多的书而不去写文章,脑袋会有那种想裂开的感觉。不过他说如果想在文学上发展就不要看一些报刊杂志。做为一个写作者,谁的建议都要听得进去,然后才能在以后的经历中认清道路,做好选择。什么样的文章可能都会找到喜欢的读者,关键你得把它推荐出去。在此之前,你要做的就是充实自己,可总感觉到有话想说。最好能在写之间想好它的主题,积极一点,让人感觉健康就行。今天晚上还在网上见到一份调查,询问你写文章是为了金钱、名望还是只为了自己的兴趣。我是三个都想选择的,而现在我却一个都还没有得到。路遥曾说,作家的工作就是埋头写作,只不过我们是在网络上完成而已。预祝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能梦想成真。
  
  二○○三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一半夜01:37:23秒

------------------------
最喜孤山雪后来,野梅几棵水边栽。著花不过两三朵,独向人间冷处开。http:xiaosi44.126.com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意外的内伤 Re: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回复时间: 2003.10.20 17:40

    小四老师好.又给俺上了一课.:)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姜辛 Re: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回复时间: 2003.10.23 19:14

    文章本非功利事,有心栽花花成否?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xiaosi44 Re: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回复时间: 2003.10.25 23:44

    下面是这篇文章修改前的文字,竟然在一个论坛当做原贴给发了。也贴出来让大家批评一下。
  
  
   网络文坛的“日常劳动者”
   作者:零点(xiaosi44)
  
   最近在试着写一篇文章,有人肯定那是小说,可我知道那只是一段段排列零乱的文字。聊天时有网友问:“你累吗?写那么多?”想想也对,又没有人看,写那么多,又费时又费精力,还没有什么回报。有人说你可以写给自己看。想想也不错,可是,写得也不怎么好呀,自己看它做什么。
   昨天晚上又停电,自从农村线路改造后,这成了一个特色,三天两头就提醒你一次。最近则更绝了,每当你看到夜幕降临,去按台灯,准没有反应。还好人类发明了蜡烛,书架上有那一本本的书在。一到晚上,我就先挑几本书出来,然后点上蜡烛寻找光明。昨天晚上选的是远方出版社的那本《名家谈写作》,还有一本是奥里林·马登的《成功学原理》。
   我写文章,但只在网络上。看叔本华的那篇《论作品与写作》,我觉得自己很适合他的那个称呼,那便是那种坏的作家。像一个记者,把自己看到的文字经过加工后复制给别人看。他在文中说这完全依赖读者的愚昧欲望,在熟识的圈子骗取点名声,然后再赚些稿费。因为是在网络上,稿费就不用说了,有时候连点击率也赚不到。想想比他说的坏作家还可怜,一个人呻吟,又没有人喜欢听。
   选择文学来发展,并对别人说那是我一辈子的事。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便是没理论知识。当然,我可以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理论知识并不是很重要,但要从自己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网友告诉我说,靠文学吃饭,挺难的。这一点我自然明了,不要说靠文学,就是靠文字吃饭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网络文学的发展出路,如一个朋友介绍在电脑城的最后出路一样。那就是不能靠公司,而是靠自己,等学到技术并熟悉客户后离开单干,也就是说自己开家电脑公司。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则可能是离开网络了。很多在网络成名的作家都不是中文系的,严格一点说他们不可能成为作家,只是在网络写的文章多了点而已。而只要是个人,只要思维还没有停止,这一点也不是很难做到。观以前在网络上成名的作家,多数也不会去从事与之有关的工作。蓝冰写完《相约九九》后去“8848”做管理,今何在写出《悟空传》后去编写程序,网络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成名的机会。而现在,网络上可能也不会再有“作家”成名,它只是一个过渡的工具,因为网络上没有文学,只有文字。
   我写《当爱已成往事》,一半是因为答应过一个朋友,另一半则是想在网络上写篇长一点的文章,证明自己在网络上存在过。在网络论坛上作文,无限自由,一段话也行,甚至可以一个“顶”字代替,让别人知道你想让他看上面的那篇文章。如果按叔本华的象征分法,你可以算做是“恒星”,因为你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顶”字需要你无限次地重复才可能让你的名字也一样地有光亮。如王朔评论《我的父亲母亲》,让章子怡在里面跑啊跑,结果还真跑出了名气。
   在写《当》以前,有网友说写小说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写出好作品来。也有网友说,写几十篇文章很容易做到,难得是一直坚持下去。而现在我的感觉如叔本华所说的那种被象征为文坛恒星的标志:他们从事写作,只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他们的材料完全取自于自己的头脑。以后选择文章,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标准。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看刘墉的书,因为他会占去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无暇接近原著,所以他的论点总是只能感动你一时,而不被永远记住。
   写完《当》的第一节,如果要说它有一点可以让人感动的地方,那便是文字。以我的阅历,不可能塑造人物,也没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只是些深藏于心的往事片断。写完后还续着再写,完全是因为一些网友的鼓励。有人说成功被逼出来的,如果不是报社的连载催得紧,我们可能只认识一个叫查良镛的政评家,而不会有金庸这个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很感谢那些网友给了我写的这个机会,你可以认为它写得不好,但却在激励着我在网络文字中成长。
   很多时候,身边有人问,你上网做什么?我说,没事干,写写文章。他们就会问,有稿费吗?我说没有。他们便摇头,认为不值得。自己想想也是,一个月100多元的电话费,就只为写写那些文字。有时候也想,仅仅为了省网费,也应该辞去那些管理、版主的职务。下过几次绝心,还是在接着干。为的是唤醒自己的责任心。即便在网络上写文章,我们也有责任把它写好一点,再好一点。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看书都是必要的,好的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有图书馆说还可以治病呢。其实也就是能调节你的情绪。

------------------------
海到天边山作岸山至绝顶我为峰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