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城工作已近四年,征文一届看了一届,精神的奔腾,思想的绽放,人生的解悟,绮柳的倔傲.胡杨的刚直,花儿的娇艳,沉钩钓起的历史,读来或热血沸腾,或怦然心动,感怀嗟叹,方寸之间,道尽戈壁丰姿.
淡酒一杯饮大漠,月华逐皓荡楼台;核城醉客清风意,曲罢低吟泼墨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岁月的长风卷过大漠,塞尘里蕴藏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魂灵,风沙起,左眼说:"沙铄在叩击大漠的缄默";右眼说:"文字在寻找灵魂的宿归之所".千年的沧桑巨变,诗人们在大漠上刻下"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文章向来有魂灵,素手拈来寄知音.
梁实秋说:"有一个人就有一篇散文,一个人的文章中必定融入一个人的灵魂,血脉相连,无法分割".深觉文字无非是精神的暂居地,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真正经历的苦痛已不多,孔子平生颠沛流离,离开鲁国的时候,看到新嫁的女子,年事已高的他,痛呼:"婵娟新嫁兮,离娘去",辛弃疾志在报国,奸佞当道,词风多沉郁顿挫,古人抑郁不得志,多含消极隐退思想,但无一例外,都含有一个字"真".鲁迅一针见血的刺在散文的胸腔,说散文的幻灭在于:"模样装的真",他的深刻别人永远望尘莫及.
大漠戈壁,凭一股雄奇奔放之意,就足以让人倾倒.看祁连山如苍龙横空,对顶云天,西北,正应时而动,旧日的塞尘依旧落在大漠的土地上,胡杨,红柳的身畔多了无数电线杆.核城的变化日新月异,征文活动办的有声有色,在这里凝聚成一股奔腾的力量,欣慰的看到发自内心的文章,戈壁的任何一样物事,都有其独特的苍韵,芝兰不语,芬芳自溢.但在高歌的同时,很容易流于"口号的空洞".古人总结的"赋","比","兴"手法,好比一曲"黄河大合唱",假如去掉浑厚的音律陪衬,顿时索然无味.诚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怎样在真情与抒发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才是真正需要的.
征文是一项锦标赛,写文章是一种精神体操,做文章的人是孤独的,文章是大众的.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在寻求着什么?人海熙熙,名来利往,痛苦,烦恼,这一切在绝对的真理与大智慧之下显的何其渺小,释家的哲学对此有很好的阐述,当你屏除污念,抖落一身的尘埃,坦然面对一切时,一滴水,就是一个沧海.党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这本身就符合几千年来渊源流长的民族精神---儒家的中庸思想,已经站立在精神的颠端.歌德说:"伟大的终归是不朽的,不会因为诋毁,诽谤而变质."
海子在一首诗里说:"把石头还给石头",我说:"把核城还给征文".
荡微尘于朗胸,清急景于阔天,戈壁茫茫大地,煮剑涤浮尘,我辈癫狂也,明月蟾宫意,本自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