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十) |
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十)
萧鸿鸣
第二章 江西宁藩藩王世系
一、宁王第一世盘式(加火)
朱盘式(加火)(1395——1437),号半仙,袭封宁王,谥曰惠。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献王长子,盘式(加火),号半仙,袭封宁王,谥曰惠。明洪武廿八年乙亥又九月初一日未时生,明永乐二年甲申四月初二日册,封世子。明正统二年丁巳正月十九日戌时薨,享寿四十三,谥曰庄惠。……明景泰元年庚午二月追封王爵。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将其列为“第一世”。
《藩献记》说:“世子讳盘式(加火),孝友仁厚,洞达理学,有渊骞之誉。正统二年正月十有九日,先献王薨世。孙奠培嗣爵,追谥为宁惠王”,明景泰元年庚午二月追封王爵。盘式(加火)死在父亲朱权的前面,享寿四十三岁。五子,长奠培、墠、垒、堵、壏。
盘式(加火)有弟四人,均分封为郡王:
盘烨(1404——1475)封临川王,谥曰康僖。
盘烑(1414——1492)封宜春王,谥曰安简。
盘炷(1419——1459)封新昌王,谥曰安僖。
盘=(火莫)(1421——1439)封信丰王,谥曰悼惠。
八大山人出自朱盘式(加火)第五子奠壏之后,为盘式(加火)之仍孙。
二、宁王第二世奠培
朱奠培(1418——1491)号梅仙,袭封宁王,谥曰靖。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
盘式(加火)长子,奠培,号梅仙,袭封宁王,谥曰靖。 明永乐十六年戊戌六月廿五日亥时生。明宣德七年壬午十二月廿六日封镇国将军(1),正统十四年己巳七月初一封王。明宏治四年辛亥六月四日戌时薨,享寿七十四。所著诗文诸书,史志详明。”
《藩献记》说:宁靖王奠培“ ==疏冉,尤敏于学,才藻丰赡,一意修文辞,造语惊绝。着《仙谣》《却扫吟》《拟古诗》二百余篇,皆隽远有思致。尝撰《文章大格工》及《古今法书》各十余卷,《松石轩诗评》一卷。其书法矫洁遒劲,号曰“铁画银钩”。然性孤介寡合,即诸父兄弟,小有不惬,动生猜嫌。以故临川、弋阳褫爵,皆王志也。在位四十三年,寿七十四,宏治四年薨。
《书史会要续编》说宁靖王“号竹林懒仙,献王嫡孙。★斡疏髯。尤敏于学。修文辞,造语惊绝。着仙谣,却扫吟,疑古诗二百余首。又集古今法书十余卷。其书法矫洁道劲。号曰银钩铁画。在传其作字必自创结构,不肯袭古,每书成,令童子尽搜古贴,偶一字同,弃去更书。
《画史会要》:“宁靖王……写山水若草草不经意,自然神妙”。
《南昌县志》卷六十•杂传转引徐沁明《画录》宁靖王奠培“写山水草草若不经意,天然合妙”。
《明史》说他“善文辞”,《明史•艺文志》记载他着有《竹林漫稿》。奠培承其祖父之好,还精通古琴,龚经所编《浙音释字琴谱》即为其珍藏。
其所著《松石轩诗评》又称《懒仙诗评》,卷首有《观诗录序》及《叙》,卷末亦有后序。全书一百四十五则,评述历代诗人诗作,上起汉、魏,下至金、元,以时代先后编次。入评者近二百家,文人以外,帝王将相、衲僧妇女,无不阑入,尤以唐代诗人为多。其品评着眼于风格,多用比喻形容。
此书《万卷堂书目》杂文类、《徐氏家藏书目》诗话类均着录为《懒仙诗评》,《澹生堂藏书目》诗评类、《千顷堂书目》文史类着录为《松石轩诗评》,然前者说其为“一卷”,后者为“二卷”。《明史•艺文志》作“朱奠培诗话一卷”。今浙江天一阁、北京大学图书馆尚藏有宁藩藩刻于明成化十年(1474)序刊一卷本,署名《松石轩诗评》,惟卷首《观诗录序》及《叙》残缺。
以后宁藩八支以工诗兼擅书画而着称于世的,当始自奠培。其女朱桂华,封安福郡主,深得乃父家传,不仅能文,且尤长于诗,“居常联章赓和积成卷帙”。详见后。
奠培有弟四人,亦均分封为郡王:
二弟奠墠(1419——1476)为瑞昌王;
三弟奠垒(1426——1488)为乐安王;
四弟奠堵(1427——1486)为石城王;
五弟奠壏(1433——1461)为弋阳王。
宁藩自此,除藩王外,其余子孙均分封为郡王。宁藩王及各八支郡王,虽以分散在藩国的江西各县名为其郡王封号,但他们的实际藩地势力,却只限定在南昌地区附近一带的范围内(注2)。
(1)“镇国将军”,宗爵位。但明代的从二品武官员也封镇国将军。
(注2):有明一朝,江西先后封了三个藩王,世称“江西三藩”。永乐元年(1403年)宁献王改封南昌,其藩国范围在南昌一带;正德元年(1436年)仁宗朱高=(火只)第七子朱瞻=(土奥)封饶州淮靖王(1409——1446),其藩国范围在鄱阳一带;弘治八年(1495年)宪宗朱见深第六子朱佑槟封建昌益端王(1479——1593),其藩国在建昌一带,即今之南城县。
三、宁王第三世觐钧
1、朱觐钧(1449——1497),(据江西省博物馆《大明宁康王塘志》:“正统十四年九月初三日庶生,天顺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封为上高王,弘治五年十二月袭封为宁王,弘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以疾薨,享年四十有九。”《同姓诸王表》载:觐钧“弘治十年毙,寿四十九。”)后改名钦,号衡甫。袭封宁王,谥曰康。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奠培长子觐钧,后改名钦,号衡甫,初封上高王,袭封宁王,谥曰康。明正统十四年已巳九月初三日生,明天顺八年甲申九月廿一日封上高王,弘治五年壬子袭封宁王。明弘治十六年癸亥六月廿九日丑时薨,历年五十五。……子一,宸濠。+
2、安福郡主(生卒年不详),号桂华,封安福郡主。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在记载二世奠培条内说安福郡主:
“其女,一号桂华,封安福郡主,嫁孔景文。该女能属文,尤长于诗,景文亦善吟,居常联章赓和积成卷帙。主号桂华,有《桂华轩集》四卷,五言诗一百七十余首,联句三之一。新喻胡宪副荣云:“尝观集中《夏景》诗:‘炎炎赤日景偏长,宫院无风亦自凉,安得片云弥大宇,清阴=七编遐方。’与唐诗‘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异趣矣。尤善草法,今集中数幅笔势遒俊,无花骨=(奇欠)斜之态。事入江城名迹,新建县志。”
宁靖王奠培长女安福郡主,嫁孔子五十八世孙孔景文。天顺元年(1457)封,《宗谱》说其“能属文,尤长于诗”并时与孔景文相唱和,有《桂华轩集》诗四卷,但惜未见传,其“尤善草法”,且“笔势遒俊”。所谓“无花骨=(奇欠)斜之态”当指其书法并无女人矫揉造作之态。《明史》99卷志•艺文志在安福郡主《桂华诗集》一卷。《列朝诗集小传》、《南昌县志》卷六十•杂传转引《名迹记》对其均有记载。
《列朝诗集》选安福郡主一首:
《柳眼》
一段风流态,青青独可亲。沿堤看去客,融水望归人。
滴露如虫泣,含烟似頞颦。半开还半合,窥尽满江春。
四、宁王第四世宸濠
1、朱宸濠(1476——1519),号畏天,袭封宁王,因逆,革爵为庶人。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
觐钧之子宸濠,号畏天,封上高王,袭封宁王。明成化十二年丙申六月十二日吉时生,明弘治八年正月初八日袭封宁王,明正德十四年六月,因逆革爵为庶人,薨。
宸濠叛逆,世称“宸濠之乱”,宁王封除。其生平事迹,或有意歪曲丑化,或难见记载,如云其母:“宸濠其母冯针儿,故娼也。始生,靖王梦蛇啖其室,旦日,鸱鸣恶之。欲不举,母强举之”、“宸濠轻佻无威仪,鸷忍渔利”(见《江西通志稿》),仅能从时人的笔记史料中,搜其只鳞片爪,以窥其貌。
宸濠能诗会画,喜与文士交。明陈洪谟撰《继世纪闻》卷之五载:“江西宁王宸濠……以文行自饰,交结士流。……又时常设宴邀请两司官入府,择有时名及阿顺者,留至夜深方散,或与联诗,或与论事,曲加礼待。时若左布政郑岳、提学副使李梦阳皆有文名,濠尤重之。……刑部侍郎李士实,字若虚,南昌人,素有诗名及善书,……及致仕……居别郡,濠必欲招致来南昌,因厚遇之,遂为知己。”又“濠令钺(司钺,时南昌卫军)教演江西伶人秦宏等歌乐”。
《南昌郡乘》卷之五•建置二:“贡院,在进贤门内,因正学书院旌忠祠故址成之,即明朝之旧贡院也……宁府阳春书院改建”。此“阳春书院”亦为宸濠所建。
宸濠具有丰富的艺术家想象力。其时,正逢朝政日非,这给宸濠结交朝中权贵,密谋夺取皇位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江西通志稿》载:宸濠“善以文行自饰,术士李自然出入府中,妄言:王骨相天子也,堪与人李日芳言:郡城东南有天子气,宸濠心喜。”于是,宸濠在国中阴养死士,四处招揽名士,以蓄己力。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记载有宸濠一则故事:“宸濠曾因元宵,用纸造旱船一只,头作二狮子,口俱衔钱,傍列五道士,冠皆斜侧,一竿半青,至尾则否。遍游各街,问人有晓得其意者召来。忽遇一秀才见,云此甚有意,召去问之,对曰:‘好一白莲船,两司俱要钱。五道官不正,一竿清不全。’大喜,留宴,赏元宝一个。”
宸濠还曾重金前往结交文征明。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五载:“宁庶人者浮慕文先生征明,=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又“衡山有《病起遣怀二律》,盖不就宁藩之征而作也,词婉而竣,足以拒之于千里之外。诗云:‘潦倒儒官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敢言冀北无良马,深愧淮南赋小山。病起秋风吹白发,雨中黄叶暗松关。不嫌穷巷频回辙,消受炉香一味间。’‘经时卧病断经过,自拨闲愁对酒歌。意外纷纭知命在,古来贤达患名多。千金逸骥空求骨,万里冥鸿肯受罗。心事悠悠那复识,白头辛苦服儒科。’后宁藩败,凡应辟者崎岖万状,公独宴然,始知公不可及也。”(据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点校版)
正德十四年(1519),宸濠假称奉太后密旨入朝,并指斥武宗非朱氏血胤,仿效燕王朱棣在南昌起兵,谋判朝廷,以图再现当年“靖难”之举,夺位篡权。被汀赣巡抚=(检去木)都御史王守仁窥破并平定。次年,宸濠被武宗由南京带回北京,于通州赐自尽,宁王封除,其子孙改由宁藩建安、乐安、弋阳三郡王分治。
江西宁王藩王一支,至第四世宸濠在南昌谋判朝廷,企图夺位篡权,从此江西宁藩藩王封号被废除。因宸濠所犯叛逆被治罪,其诗书、字画被销毁殆尽不传。
然宸濠有妃娄妃、翠妃二人,均在艺文方面卓有声名,并有传。
2、娄妃(?-1519),名素珍,册立王妃。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在宸濠条内载娄妃说:
“妃娄氏,册封王妃。妃生有聪慧、才学能诗词,属以忠贞,规谏宁庶人形于诗句,乃庶人不纳,妃即以分水犀箸束发沉于樵舍江中,自表其忠贞之心。数日后尸尚未损,逆流于黄溪渡之滨。为巡抚王公守仁获之。事闻于上,谥贞烈贤妃,以礼葬于章江之滨。……铅山太史蒋公士铨作《一片石词》以垂不朽……所著文字诗集及事迹,史志详明,并载《江西通志》。”
妃娄,江西上饶人,理学家娄谅之女(或谓娄姓之女,娄谅之孙女),是当时有名的才女。
《南昌县志》卷六十•杂传载:“江城旧事,宁庶人妃娄氏,精书翰,有人得其手写黄庭经,失其下函,熊文登于岸学博以隶书续成之,施于佑清寺中,因作诗以记其事诗云:‘谁问当年玉镜坊,野人锄尽故宫墙;牙笺不共金钿蚀,飘落人间翰墨香;结纸沈江事可哀,断缣那计委烟埃;谁知小帙关残劫,曾自颅山血海来。贤妃贞烈久弥彰,珍重经函施佛场;不比蜀中荒寺里,玉环刺血写金刚。’[原注有人之蜀,入一僧寺,得小幅朱书《金刚经》,字画劲楷可观,末云:玉环刺血为皇帝书。事见《夷坚志》]。博士才华旧绝伦,=(山,上四下辛)山碑板榻摹真;但愁卷尾双钩笔,难仿簪花格样新。”
正德八年(1513),宸濠邀请唐寅•伯虎为娄妃讲画。其时,娄妃居“壁梧书院”,唐伯虎每逢三、六、九日下午到娄妃驻地教授。唐伯虎先作一幅画,然后娄妃临摹。据史载,唐伯虎授娄妃绘画之时,亦窥破宸濠不甘藩王,对帝位心存觊觎,故匆匆告辞,以避其祸。清陆寿名《续太平广记》:“宸濠甚爱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见其所为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遣,讥呵使者。使者反命,濠曰:‘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遂放归。”(见清陆寿名《续太平广记•智术》北京出版社1996年1月版)
然唐伯虎敬慕娄妃,为其作一幅《杏林春燕》并题诗两首:“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树斜。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鸟声花影留人处,不觉东风也是痴。”
“娄妃知庶人逆谋,时时泣谏,不听”(据明郑晓撰《今言》卷之一•三十一)。宸濠得一幅《夫妇采樵图》,娄妃即题诗一首于图上,以寓规劝宸濠安分守己,不至招来毁家灭族之祸,诗曰:
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宵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据《南昌诗征》卷五七言绝句;张琳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南昌史话》62页)
正德十四年(1519),在南昌举兵谋叛,先攻下南康、九江等地,又扬帆东下,意欲夺取南京。娄妃料知宸濠的结局,故 “周身绵帛纳结”以备自尽。朝廷军队将宸濠围攻四十三天,宸濠大败,娄妃即自沉于赣江黄家渡江中。临死前,题《西江绝壁》一首:
画虎屠龙叹旧图,血书才了凤睛枯,迄今十丈鄱阳水,流尽当年泪点无?”
至“宸濠为知县王冕军所获”(据陈洪谟撰《继世纪闻》卷之五),在押往北都囚车的路上,方哀然叹曰:“纣用妇言亡,而我不用妇言亡。”(据明郑晓撰《今言》卷之一•三十一)并望禀告朝廷不要为难娄妃,将其厚葬。
王守仁素闻娄妃贤名,叹曰:“贤妃也,命收葬于德胜门外沿江路旁的隆兴观侧”(今南昌市远江路八一乔东端上游,华光路8号门前)。“其墓自得从诸王例”(据《南昌县志》卷五十九•古迹)。
娄妃的诗,曾在南昌地区广为流传,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写得很有情致,如《春游》七绝:
春晴并辔出芳郊,带得诗来马上敲。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赏梢。(据《南昌诗征》卷五七言绝句)
娄妃的品行和才艺影响远及明清两代,清代诗人张应遴在路经娄妃妆台前,曾赋七律一首悼念:“青丝莫挽奸雄气,红粉终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谁比洁,菱花镜里大江滨”。亦有人以诗而悼:“首义传心有定论,贤妃原是一斋孙”。
宁王一支结束,但妃娄却因曾劝阻宸濠造反而名留青史。至乾隆年间,清代著名戏剧家蒋士铨以娄妃事迹为题材,写有《一片石》和《第二碑》两种传奇,对她的贤德、才能进行了讴歌。在剧中,对娄妃的不幸结局深为痛惜。
清李绂诗《过宸濠故居吊娄妃》对娄妃道德完善、不愧理学家娄谅的家传,大加赞赏:“宁封自太祖,献王尤光前。至濠忽然殁,人也匪由天。分胙失茅土,窈窕郁黄泉。遗宫作官,草茂寒秋烟。炯教千万年,忠孝宜弗谖”。
娄妃不仅能诗文,且工书法。
《书史会要续编》:“娄妃,书仿詹梦举,楷书《千文》极佳。江省永和门并龙兴、普贤寺额其笔也。后人以其贤,不忍更之。”
《书画史》评娄妃的书法说:“娄妃……书仿詹孟举,楷书千字文极佳。”后世尚存的许多匾牌,因“不忍更之”,直至清代中叶,尚有遗存。杨宾在《大瓢偶笔》中就记载有:“南昌普贤寺额及布政司‘端表堂’三字,皆宸濠妃娄氏所书”。其后世残留的宁王藩府门前两扇高八尺,宽六尺的石屏墙壁上,所嵌有的石刻“屏翰”两大字,即为娄妃的发书(用头发所写,是赣民俗当中表示孝道的一种方式。该石屏今移至南昌市南湖水观音亭杏花楼附近,据说此地为娄妃当年的梳妆楼)。
此外,还有“执法”等题字,均出自娄妃之手。其书风遒劲有力,可见《书画史》说娄妃的书法“极佳”,熊文登说其“飘落人间翰墨香”并非妄言。
3、翠妃(生卒年不详),翠妃,不明姓氏,南昌人。
《南昌县志》转引《坚=(夸瓜)集》说:
“宸濠宠甚,盛有紫妃者,居紫竹宫……翠妃者,居绿英宫,宫饰绿。翠能吟善画,尤被宠幸,尝《咏梅花》云:
绣针刺破=湖窗,引透寒梅一线香。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片花上宫墙。
甚为濠所赏。宫四壁皆列巨=(钅监),每宴狎,=(钅监)中诸影妖媚百出,又有阳春书院”。
翠妃受宸濠宠幸,常与之并驾出游。《南昌县志》卷六十•杂传:“垒石城山,掘地数十亩为大池,夏时=(艹下支)荷芬馥,濠与诸妃尽日宴乐,宫娥靓妆,=(系肖)衣浮小画艇,歌采莲曲,沿池荡漾。事败,翠妃为一知县掠去,又有趣妃为舒国裳芬所得”。至此,翠妃不知下落。
翠妃能诗善书,颇有才学,其书法虽不如娄妃,但诗却不亚娄妃。其诗以绝句成就最高,颇出新意,如《坚=(夸瓜)集》中所载《咏梅花》诗。
另一首《春日寄恨》相传是翠妃被某知县掳后的作品:
玉砌雕栏忆梦中,妆成面面有东风。桃花生恨随流水,一到人间更不红。
诗的前阙为翠妃对昔日王府生活的追忆,后两句则写“桃花生恨”的情感。其诗自然真实,无斧凿刀痕。
宸濠虽因叛逆其诗、书、画不敢有传,但却以其两嫔妃的才情、操守和道德文章,潜移默化,予子孙不无受益。
(待续)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水边无水 |
Re: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十) |
回复时间: |
2007.06.18 13:37 |
|
我光知道朱耷是个诗画家):
作者这几篇文章,难度也太高了吧。大量的引经据典,让我也没看明白怎么回事,才疏学浅,先生勿怪。
|
|
回复人: |
木水 |
Re: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十) |
回复时间: |
2007.06.18 16:55 |
|
好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