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之旅 |
去年的五月,避开了“五一”黄金周,单位组织我们去厦门。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顿起涟漪。
厦门,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一定有着我童年在海南见到过的荔枝树、龙眼树、杨桃树、椰子树、芭蕉树、香蕉树(这最后两个实际上不应该称为树),一想起这些水果我总是馋涎欲滴。多少年了,只在水果店、超市里看到过它们。我多么想再能亲手从这些树上采摘它们呀。那种水果的芬芳才是最纯最浓最正宗的。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有时下班回来会带来刚从树上砍下的一大串还是青的香蕉、芭蕉,让妈妈将它们再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然后用那我不知道名字的树叶一层层地覆盖起来,把它们捂熟。当那些带着树叶的清香的水果吃到嘴里的时候,那二合一的香味实在是妙不可言,这是现在靠那什么药水催熟的它们远不能比的。
带着这美好的记忆,我终于踏上了这厦门的旅途。
好容易近了,近了,车已过了高山上的那块界碑,我们这些浙江人就扑进了福建的怀抱。“嘀嘀、嘀嘀”大家纷纷打开了手机,原来是一条来自福建移动公司的短信,说得太好了:“八山一水一分田,榕城的橄榄莆仙的荔;厦门的鼓浪泉州的粽,闽西的八干武夷的山,宁德的太姥漳州的柚。”瞧,把这福建描绘得如此美好,让我的心庠庠的。是啊,荔枝龙眼,我来了,虽知道你并未到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又看到了枝头挂着的青红的荔枝,浅黄的龙眼;看到了晶莹如玉的果肉,口齿间又尝到了那酸甜可口的玉液琼浆。是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大学士生活时代的岭南当属蛮夷之地,就是在这种流放的命运之下,他也没忘记用这荔枝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不改旧衷。不用说现如今,这岭南之地,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繁华之地,应该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再想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美人的回眸一笑就只是为这可爱的荔枝呀,试问这世上有几种水果得此殊荣?这样美好的地方,我怎能不向往呢?
深深呼吸了一口山上的空气,我开始极目远眺,其实只是想在此时寻找一下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车子却很快地下了这高山,真是时不可待,机不再来。但有所失也必有所得。放眼车窗之外,但见远山绵延,在这山与山之间,恰到好处地时不时出现一些的湖水、江水,山的雄姿与水的柔美相映成趣,山水缠绵相依,这图画才更加美丽,这诗歌才更有想象空间,这音乐才更能余音绕梁。福建确实与浙江不同,田野里不时走来几个勤劳的惠安女,据说客家人都是女子劳动,而男子在家看孩子的。有意思的风俗习惯,不知道是为什么会如此。中国之大,风俗之不同,实在是一门学问呀。
远处隐隐的是海么?看到了,是海,因为在近处的滩涂上有人在作业。风吹来,一股的腥臊味道,忍不住想吐,关上窗子,好点了,还是放松一下吧,等到了厦门那海水是碧蓝碧蓝的,那才让你更爱海。导游的话不无道理,于是我闭上了眼睛。
傍晚了,到了,到了,是厦门了,那几个闪着霓虹灯的大字“厦门经济特区欢迎你”看起来是非常的可爱。在这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厦门总算向我们露出了可人的笑脸。累了,累了,坐了一天的车子,我真得累了,抓紧休息吧,拒绝了同事邀请我逛街的美意,我第一个开始休息了。带着对这城市的美丽的第一眼印象,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
天亮了,不知名的小鸟雀兴奋地唤醒了我们这些梦乡里的游客们。我想这城市一定非常的环保,才会有这么多的小精灵在此安居。果然上了车后,导游就热情地指点我们观察厦门大街——非常的干净,这一是得益于勤劳的环卫工人,二则体现了厦门人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啊,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业的逐渐走向成熟,出国旅游已成为一个热点。我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有这样的议论,说我们中国人最不注意自身形象。在机场候机时,大声喧哗的是中国人,在游览胜地,乱扔垃圾的是中国人。看得我汗颜,唉,咱们可是礼仪之邦啊,看来这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了。因此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要特别地感谢厦门人让我们这个对个开放的窗口如此美丽。
车子在我的胡思乱想间到达了我们此次旅行的第一个重要景点——南普陀寺。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几棵高高的木棉树,红红的木棉花正灿烂地绽放着它的笑颜,太亲切了。小时候我曾将你无情地打下,残忍地撕下你鲜红鲜红的花瓣,拧下你大大小小的花蕊,为的只是和小伙伴们比赛拉钩子。对不起了,我的木棉树。来我们合影一张,做一个永远的留念吧。就这一耽搁,大家已大多进入了寺门了。我赶紧追上队伍,看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这没有组织纪律是不行的,呵呵。
哦,摸一下这钟磬真能万事如意,有求必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的,有些道理。那就合上眼睛,带着十二分的虔诚摸了一次:阿弥陀佛,佛祖在上,我不求什么,只求你让我永远心安快乐,只求你让伤心的往事永远地不再来打扰我心中的平静。我将永远快乐勇敢地去面对人生……
顺着水泥石阶,(好遗憾为什么不是大青石的?那多有古朴的气息呀)我随着如织的人流向里面走去。哦,总算见到何为菩提树了,那叶子原来是“打了蜡”的,怪不得洁净无比。站在它的旁边,脑海里又涌上六祖慧能的那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这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做到?
大家是到哪去呀,我也就跟着吧,哦,原来这里还藏着一片天地,那大大的红红的“佛”字看起来确实笔力苍劲,怪不得那些大侠们有许多就是从这书法中领悟出一派武功的。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呀。
走马观花呀,就要离开了,我已舍不得你了,佛法无边,可惜无缘,呵呵,那就让我带走这朵不再美丽的木棉花吧。
到了厦门能不看海么?早听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壮举,我们能不前往游览么?于是就临时增加这一项目了。哇!碧蓝碧蓝的海,这是和我家乡的海完全不同的。我不是没有见到过这样蓝的海,我的记忆深处其实对海是心有余悸的。我记得小时候跟随父母从海南回浙江的第一站就是从三亚坐船经琼州海峡到湛江的,那大海可是让我吃尽了苦头。非常奇怪为什么不晕车却会晕船。现在站在这船头,却一点也没有童年那痛苦的感受。哈哈,大海我来了,碧波万顷,海风徐来,轻轻地拂着脸,拥抱着身躯,不由地伸开双臂也想来个泰坦尼克式的经典动作,可惜美中不足爱人不在身边。
远处匆匆而过的是厦门大学红色的屋顶。这穿西装戴斗笠的著名学府曾是我非常向往的,但最后我还是和你擦肩而过,只能停留在我的江南,做那曾经的风花雪月大梦。胡里山炮台,远远地看不清,没关系,我们明天在到你那仔细地寻访当年的硝烟。
哦,这已不是厦门的海域了么?呵呵,你们猜错了,我们怎么可能越得雷池半步呢?远远的那才是分界线。哦,看清了,那小岛上的碉堡,望远镜里隐约可见的士兵的身影,一切都并不清晰,但最清晰的是那几个鲜红的大字“中华民国……”。历史的是非功过我们并不想再争论,但中华二字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我们拥有的是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血永远浓于这滔滔的海水,我们的心早已跨越这浅浅的海峡。站在船舷边,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台湾秀丽的影子我是无法看见了,就连金门岛也不能望见一点痕迹。有人在遗憾,有人在后悔不应该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风这水肯定是相连的,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近地谛听海峡对岸的声音,呼吸海峡对岸的空气,这便不虚此行了。我在心里大声地说:母亲的孩子你会回来的,我们等着你们!船很快就调头了,但它载不走我们永远的思念,载不动我们心中沉重的思索。
鼓浪屿我来了,久慕你的大名是因为那首歌曲,今天我终于亲身见识你了,美丽的琴岛。这鼓浪二字的得名我想就和那《石钟山记》里描述的有些类似吧?浪花演奏出的乐曲应该就是最原生态的了。
看,这小小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小物品,最吸引我的自然是那椰子树皮压制的纸做成的帽子,很快就买了一顶,戴在头上,呵呵,还真不错,既遮阳又有特色,但很快就失去了第二个优点了,好东西大家能不想拥有么?是呀,“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既为琴岛岂可无琴?当然有,这么多的古钢琴,果然一座博物馆。斑驳的琴盖上留下的是历史,不再能让我们触动的琴弦上曾流动过的美妙乐章,可惜已无缘聆听。但音乐却能永远地保留下来,最美丽的音乐其实就在你心里,不是么?高山流水有时尽,此曲长存是人心!生活的美好,总是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艺术表现出来的,那就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生活中的美好,这就能在生命中永远地留下这不朽的音符。
你好呀郑将军,我们来看看你了,你用过的武器,你写过的文字,我们还能看到;虽然不能听到你再说什么,但我知道,我们知道你的心愿。是呀,中华的千古豪气你拥有过。这是你曾来过的土地,这是你深爱的热土。厦门金门是你的两只有力的腿脚,托起你顶天立地的身躯。我知道你站在这里仍在祈盼,我知道你站在这里仍在等待。让我们一起祈愿,让我们一起努力,那海外的游子终究会回来的。我也登上了日光岩眺望,海水呀东流去,海鸥呀东飞去,请你不辞辛劳为我们带上心愿吧!
久仰大名的胡里山炮台我来了,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古炮王,也有世界上最小的火炮。看到那身长13.96米,重60吨,口径28厘米的炮王时,我不由地睁大了眼睛,哇!这么大的炮在当时不知要花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可惜现在它也只静静地躺在这里,让后人来瞻仰凭吊了。是呀,历史就是这样默默地走过,多少的回忆和思考就在这岁月的长河里流淌;历史总是这样地默默地逝去,多少的智慧和知识就在这岁月的沧桑里沉淀。不管今天的我们如何在感叹着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它不会为我们的感慨停留。当你在里面的时候,你也是历史。历史的脚步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总是无情的,不需要任何的假设。历史总是无语地告诉我们太多的哲理。只有真正用心来读历史的人才会对历史负责。二十四史,流传至今,有哪个史学家能超越司马迁对历史的责任心?历史总是生活中呈现,历史总是在生活中诏告,历史就是这生活中的另一种大美。
美丽的沙滩我来了。初夏的海水仍有些冷,初夏的海风仍有些凉,但我们早已光着那年幼的年青的年老的双脚,迫不及待地将我们的足印吻上那可爱的沙的家园。没有美丽的贝壳能亲手拾来,但亲近这海还是可以的。我不是没见过海的人,我的家乡就在东海之滨,它还曾迎来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但我仍是这样地爱着这厦门之海。就这样痴痴地站在这里,让海水漫过我的脚、我的腿。就这样捧着这柔软的沙,陶醉在我曾那样厌恶过的海风的腥气中。如果不是导游的催促,如果不是行程如此的匆匆,我想我不会就这样告辞的,厦门!
半年的时光就这样流逝,在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厦门我不由又想起了你干净的街道,你水灵灵的秀丽的身姿,你让我忘记不了的一切。
是的,自然是美的,艺术是美的,历史是美的,生活是美的,而这些美最需要的则是我们用眼睛来捕捉,用心灵来品味。这让我到底又深深地想着最近在读的《庄子》里的那句著名的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初稿于2007、1、28修改于2007、6、9
------------------------ 繁华落尽总归于平淡,宁静致远悟人生真谛。
|
|
被文坛.在 路 上收录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露棱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09 23:54 |
|
:)
呵呵,可惜那时候不认识,不然我就可以招待你了。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0 10:18 |
|
快乐心情溢于言表!
呵呵——“传染”人!
|
|
回复人: |
光头佬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0 11:56 |
|
南普陀寺是中国名刹,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该名叫普照寺,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因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同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
|
|
回复人: |
何军邑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0 13:19 |
|
厦门之旅,心神摇曳,美不胜收。
------------------------ 何军邑的网站:http://hejunyi.chinavalue.net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0 13:44 |
|
此篇闻名已久,不知道是不是修改完成的那篇。
|
|
回复人: |
十毒散人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1 14:24 |
|
此文略显大气之做,但是文字过多后显出很多累赘,还有此文过多的以历史角度来看,而没有更好的去体现福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请爱晚同志注意呀!
------------------------ 吃喝嫖毒抽,坑蒙拐骗偷。
|
|
回复人: |
慕容诗黛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4 00:23 |
|
从晚亭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内心会意的微笑。
因为我的家乡是如此的富饶和美好!
谢谢晚亭!
|
|
回复人: |
人间不朽是文章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5 21:06 |
|
功力虽然略有欠缺,但创作的激情却在字里行间起伏,颇为难得。
停车坐爱枫林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回复人: |
落花风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5 22:27 |
|
开头勾起了我的食欲,恨不能立即买来荔枝。
|
|
回复人: |
且看浮云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5 23:12 |
|
厦门,非常美丽安静的城市!
|
|
回复人: |
江南鬼火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6 23:00 |
|
几个景点都写透了,佩服。
|
|
回复人: |
风采依然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06.17 11:36 |
|
读你的文章好像又一次来到美丽整洁温馨浪漫的厦门。
|
|
回复人: |
驼峰人家 |
Re:厦门之旅 |
回复时间: |
2007.12.28 22:20 |
|
元旦已到,想发个贴子祝你元旦快乐,读罢此文,就发在这里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