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马兆玉的《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残文 收藏:1 回复:2 点击:147 回复时间: 2007.05.27 20:37:06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这篇诗评,写得如此美妙、生动、深邃,是因为作者是个诗人。他在被别人的诗感化下,像牛一样,通过精心地反刍,又去举一反三地感化读者。其次,是作者本来就是一位有着浓烈而深厚的故乡情结的赤子,他在有滋有味地咀嚼异地他乡的人文风情的同时,他的情,他的恋,已深深地潜入在自已难已割舍,也从未割舍的熟土热窝里了,他的眼神随着诗行游走在淮北平原,但他的诗魂却寻访在他的乡邻庭院。于是,在这诗评比诗更不值钱的当今,能读到这样精妙而纯净的诗评,乃胡杨林中的一大福分。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和最感人的,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宗教的话,那么,马先生绝对是个虔诚的信徒,他几乎将自已的全部心血和知慧倾洒给诗歌事业了。在现在这样人心不古、情薄如纸的年代,能这样关注、发现诗人和诗,又在酷暑煎熬里,琢字逐句,精雕细刻,象塑造一件工艺品那样写出这样的美文,是何等艰辛,何等感人,如若放到一般人,你写你的诗,我写我的诗,好坏与我何干?
  
  在中华大地上,能将农业、农村、农民,写深、写透的诗人,那无可争议的是伟大的诗人。同样的道理,能把写三农的好诗评深评透,评得大家冷汗悚悚或热血沸腾,那他一定是第一流的评论家,大学者。这是因为我们是个农业大国,仍有百分之八十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而且,仍在喝着酿造了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的奶水。这种状况,怕是相当长的时日,也难改观的。
  
  说起来,我也是写乡土诗的,但和“随遇儿”比起来,低了几个层次,尽管也能像小孩拣谷穗似地拣些零碎的题材,但总写得浮光掠影,不深不透。用江南鬼火先生的话说:缺少张力。张力是什么?我的粗浅理解,张力就是跳跃、弹性、博大、深邃。
  从随遇儿先生的诗作和马先生的诗评中,我得到很多启发!谢谢他们!
  他们是林子中的宝贝啊!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随遇儿 Re:残文 回复时间: 2007.05.29 11:37

    老先生过誉了。谢谢。

删   除    回    复    

回复人: 马兆玉 Re:残文 回复时间: 2007.06.01 23:17

    谢谢文老!爱诗让人走火!请多指教!

删   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