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今天在林中豆花村读了随遇儿的《乡村的爱情》一诗,心中一震——好诗!这首诗委婉略带些许感伤的笔调,表达了一个人在城市灯火下,思慕一个乡村女孩的幽深、旷远、沾染油菜花余香的深情。整首诗,意象层叠,韵味盈盈,通体透射一种拂心的缄痛与近似苦荞的定命之香。读后,给人留下了喜伤掺半的感觉:喜得是,这首诗的借景、选物、溶情,都恰到好处。伤得是,那被“骨髓”、“月”和爱情苦照的、“花容里怒放的乡村”,竟是那么委心、难敞……
“城市的灯光照暗了乡村/谁的眼睛空洞如心∥春水早逝,秋波已断布裙上/隐现着季节的皱纹∥过去的村庄,曾有爱情病出骨髓/顺青桐之身,琥珀出灵魂∥云剖月出,夜为谁孕/遍查本草,煎熬不出痛苦的源根∥当解未解,一根油黑粗亮的辫子/轻别其上的油菜花,丝断香陨∥美丽的村姑,今夜,你剖腹的花籽/滚落黑黑的楼道,他只顾想你的花容里怒放的乡村”——《乡村的爱情》
品阅数遍,觉得不够过瘾,就在网上去搜。还好,手气不错,“榕树下”真搜着了他的文集。他的文集收录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在内约三百多篇作品,其中诗歌作品具多。从中不难看出随遇儿是一个全才,一个广种博收的高产型写手。对小说、散文我是一个叶公好龙式的人,对于诗——尤其好诗,则首首珍爱、惜字若金。
随遇儿是一个纯泥土写作者,他的诗纯净、自然、朴实、没有晦涩之味,在情感捕捉、寄情带语的物象选择上,很注意代表性和平民性。这样的诗读来好解、平易近人。
随遇儿是一个多情的男人。
他的用之不竭的情感使每一首诗都像情池里浸过一样:村庄、月色、花草、河莲、谷影、这些朴素之物,甚至那些逝水带走,又被年年、雨水、桃花缅怀的人,这一切,在他裁制的诗歌霓裳上,都是最缱绻、最怀柔的图景和漫恋。
“指尖滴的风/躲不过月光的复弦/水袖,清音,胡琴,花落满地/这是令我心胸狭窄的境地/一生的花旦/潜水月光的背面/唱半出独角戏∥目中墨,研入夜/我是,吃错盐,长翅膀的盲蝙蝠/看不见月光的人最幸福/回音的咸更能穿透痛苦……”——《月戏》
指尖能滴的风来,神奇,绝妙:月光为弦,让风来弹?曾爱是难忘的水袖与清亮的回声?回眸让原本宽敞的心域变得狭窄,走在月光上像走月光的背上,一种无望深邃的黑,让“我”该吃糖的时候,却错吃了盐,该长黄鹂靓翅的时候,却长上了一对找不见幸福的盲蝙蝠的翅膀;一地落花,半出独角戏,唱出来心酸,不唱出来心更酸……这就是我对这首情诗的解读,不管诗人“曾爱的伤怀”是一种虚设,还是真情所致,我只相信这首悯婉的诗是真的。
爱在文学家族中占有主导地位,千百年来,无论悲喜,她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华文丽章。她从不过时,从不萎容的写照,让山水怀情,草木咏春;她让一代代文人墨客对日月的忠爱与仰望,倾心沥胆,挥毫纵情。
阜蒙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阜蒙河也是一条紧系诗人梦魂的河流。因为思念,雨水会和汗水一起使它在季节里涨落;因为思念,许多库存脑海的影像,时常会在纯净水面上一一显映。乡土诗人其实是一只绿衣青蛙。他走到哪里,只要一开口弹唱,人们就会用耳朵认出他生于何处,学没学过艺。诗人是一个昼夜聆听阜蒙河河水长大的。他没有任何理由能忘了那条养育他的河水:“提笔忘字,随手一划/就是阜蒙河的样子/我的诗,不过是河边草丛里/牛粪上滚落的露珠∥公鸡从草丛里刨出一轮红日/青石板上洗衣声,霞光溅湿……没人时我对着河里的影子撒泡尿/转眼又捧河水……”——《阜蒙河》。
诗人作诗是很用心的,款款几笔,就让我们眼前一亮。看这些璞玉一样的句子:“牛粪上滚落的露珠”、“公鸡从草丛里刨出一轮红日”、“青石板上洗衣声,霞光溅湿”、“没人时我对着河里的影子撒泡尿,转眼又捧河水”。 它们无琢、洒脱,自然且不拘格调的抒露与流泄,随之带出了与诗相关的事物,一个个深情倍致、灵动传神。它们使我猛然想起,前几天,残文先生在指点毕人拙作时说过的警言:“艺术是锥子,而不是扇子。艺术作品要像锥子一样,尖而锐利,将人感情刺出血,并让人疼地叫出声来;不应像扇子,打人有面积,没有份量,不疼不痒,让人难受。”随遇儿的这些无琢之笔,恰恰就是留下的效益。
和绝大多数诗人一样,随遇儿的诗是在一块块解析童年的记忆,即使到老,大家基本上都一样、都走不出这一魔圈。乡土是我们永生永世的根,物欲横流的今天,谁也无法忽略或者淡却这一事实和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大的人,不管漂泊多远,永远是她情丝牵着的一只花风筝。同样,花风筝也会因为情难了,会“坐二只鞋的船回乡”,“穿过庄稼、树和草”,热热的、亲亲的眼神里:“碧水四溅/风弹树梢,乌鸦飞走/烟囱上青烟吹弯”——《回乡书》。“回到潮湿的村庄/我才会哭如雨泣/……雨水打湿的村庄/……沉陷于泥/我只是雨水中微小的一粒/绿叶为之一倾,村庄,打动你的/是我这雨水般的尘芥/还是你自身” ——《雨水的村庄》。如此淳朴清馨的诗句,字字句句印证了诗人对于母腹之地的意重情切。
一个与艺术结缘的人,如果没有一片梦绕魂牵的心灵圣地做基础,那么,他的作品永远是无根的浮萍。能被感受动的,也只是那些一天天侵食蓝色水域的无为庸碌的水葫芦。
随遇儿的文基建立在他的故乡,建立在他深深爱恋的、地域广阔、历史源长、具有400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淮北平原上。那里物华天宝。英才辈出:上古五帝中的颛顼、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蹇叔、汉代的哲学家桓谭、三国竹大七贤中的嵇康与刘伶,以及现代雕塑史上声名气贵的刘天渠大师。守有这样一片块风水宝地,随遇儿不成诗人谁又能为诗人呢!他不亮出感恩的歌喉谁来亮出呢!“淮北平原习惯了平坦/生活其上的人们,常常/忘了深埋地下的辛酸∥脚板与大地相互磨平/淮河与颍河,这两条车澈,日深一日/常来常往的洪水/冲走一河莲子,冲不走深植淤泥的腐根”;这是他深刻而又难以触抚的记忆,里面藏满面了平易、憨拙、苦难、无奈和至高无上、生死不渝的痴爱。“ ……四敞的平原,更易将忧伤遗忘/一声拉魂腔,舞台上,流云乱/拧出泪几行/台上台下,戏文互演/一曲终散,重归平静的深渊/天上云,泪中伤,只是昨天的一声清响……”而那些“远离了淮北平原的人/爬不出心头清淡如水的诗行/当一把骨头,挤紧,平躺/故乡再不是异乡……”——《我的淮北平原》这就是大平原人的胸怀,容得下千秋,也容得下风雨,一个个把泪拧干之后,归于平静的一切又照常了日月的升落与耕作!
一个能用寸心盛下一片广大天地的人,其实他已在有意无意中成了祖国的一份子,不管他有多么渺小。如若不信,那就让我们读一读随遇儿的《中国之秋》,全诗共5节:
“叶子倾心大地/熟透的中国,目光深邃/明镜高悬,照亮/怀揣思念之人/一丝月光,就能绊倒/一丝月光,就能绊倒/一路匆匆回家的蚂蚁”。
“农历的月光,中国独占了十分/出镜入镜,舍嫦娥其谁/从此,月成饼,饮鸠止渴/这是思念的中药,汁浓千年/最深最毒的药引”。
“此夜月光,洗亮夜之黑/磨浓墨,重彩中国/流星轻带一笔,就/皴染出闭月之容/任谁家姑娘,今夜都有/羞花之貌,共对爱情之镜/自月垂地的发丝,普天齐梳/谁梳进了自己/谁勒圆了心/中国结,秋枝弯处,月光累累”。
“目光触藤,嫁结了葡萄和秋水/须,绕住不动声色的时光/承露的叶子,挽杯舀月/浇我们心后的荒地/草香升起在月光之径/混入秋季,混入思念的动物/万物笑叹,光阴泣涕/中国,一夜情深”。
“深埋于今夜的月光/令中国大地如此富有/草黄莺飞,杂树繁花/掩映日月双乳,垂挂华夏/月光是丰收的乳汁/沿秋天的中间/那叫心房的地方/蚀淌成河,乳血瘢痂/一年就拧一下,一瓶秋天/中国,沉香倒满天下”。
诗人随遇儿是一个以胸怀写作的人。这是大平原赋予他的灵性与境域。他默默的怀有着她——她,就是照耀《中国之秋》的丰盈之月。也就是这轮明月,也就是这东方独具的情结,她的由个体性扩展为群体性的同时,她庞大的疆域不是一夜深情可以抒尽的——即使千里长歌、万代骨血!一个为文者大爱是他的前景与寿命,拥有了她,就等于拥有了梦寐的财富与绵绵的幸福,这是谁都无法攻取的。随遇儿从心中已为我们捧出了很多的精神佳肴,让我们以情品味,但千万不要忘记生养我们的故乡。
这是随遇儿用诗歌的隐语告诉我们的。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于甘肃倒流河畔
|
|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7 07:42 |
|
他咏你叹,串串珠玑!
——莫言水倒流,声声入耳,长长疏勒……
|
|
回复人: |
江南鬼火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7 11:39 |
|
随遇儿的特点:从容、开阔、充满弹性。
顶上此文!
|
|
回复人: |
彼岸罄城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7 13:59 |
|
以胸怀写作的人,总是值得阅读的
|
|
回复人: |
残文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7 20:37 |
|
这篇诗评,写得如此美妙、生动、深邃,是因为作者是个诗人。他在被别人的诗感化下,像牛一样,通过精心地反刍,又去举一反三地感化读者。其次,是作者本来就是一位有着浓烈而深厚的故乡情结的赤子,他在有滋有味地咀嚼异地他乡的人文风情的同时,他的情,他的恋,已深深地潜入在自已难已割舍,也从未割舍的熟土热窝里了,他的眼神随着诗行游走在淮北平原,但他的诗魂却寻访在他的乡邻庭院。于是,在这诗评比诗更不值钱的当今,能读到这样精妙而纯净的诗评,乃胡杨林中的一大福分。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和最感人的,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宗教的话,那么,马先生绝对是个虔诚的信徒,他几乎将自已的全部心血和知慧倾洒给诗歌事业了。在现在这样人心不古、情薄如纸的年代,能这样关注、发现诗人和诗,又在酷暑煎熬里,琢字逐句,精雕细刻,象塑造一件工艺品那样写出这样的美文,是何等艰辛,何等感人,如若放到一般人,你写你的诗,我写我的诗,好坏与我何干?
在中华大地上,能将农业、农村、农民,写深、写透的诗人,那无可争议的是伟大的诗人。同样的道理,能把写三农的好诗评深评透,评得大家冷汗悚悚或热血沸腾,那他一定是第一流的评论家,大学者。这是因为我们是个农业大国,仍有百分之八十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而且,仍在喝着酿造了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的奶水。这种状况,怕是相当长的时日,也难改观的。
说起来,我也是写乡土诗的,但和“随遇儿”比起来,低了几个层次,尽管也能像小孩拣谷穗似地拣些零碎的题材,但总写得浮光掠影,不深不透。用江南鬼火先生的话说:缺少张力。张力是什么?我的粗浅理解,张力就是跳跃、弹性、博大、深邃。
从随遇儿先生的诗作和马先生的诗评中,我得到很多启发!谢谢他们!
他们是林子中的宝贝啊!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7 20:56 |
|
令人欣喜的气氛!赞赏!
|
|
回复人: |
随遇儿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5.28 16:48 |
|
谢谢马老师的评,和林中朋友的厚爱!更感动于那些对土地深怀爱情的人们!
|
|
回复人: |
千里共婵娟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1 00:31 |
|
真乃好评!
|
|
回复人: |
zimalian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1 15:53 |
|
“乡土是我们永生永世的根,物欲横流的今天,谁也无法忽略或者淡却这一事实和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乡土作家的生活体验泉源 ~~
如残文所说:像牛一样,通过精心地反刍,又去举一反三地感化读者。......作者用浓烈而深厚的故乡情结,在有滋有味地咀嚼异地他乡的人文风情的同时,他的情,他的恋,已深深地潜入在自已难已割舍,也从未割舍的熟土热窝里了-----这样的纯泥土写作者,他的诗一定是纯净、自然、朴实、没有晦涩之味的,很能注意代表性和平民性。读来好解、平易近人的。 ----- 一篇用心的好读评!
|
|
回复人: |
祁连晓月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1 15:57 |
|
看到如此好文,又看到如此感人的回帖,眼睛禁不住有点濡湿.林子里真有芳香如泥土的诗人啊!他们是这林子里的泥土和泥土之上累累的果实,是母乳和母乳滋养大的孩子.
林子里有他们,幸也!
|
|
回复人: |
玛丽安涅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1 16:51 |
|
男的?我以为他是个女滴 名字这么滴温柔。。。。
想不到竟然是个男生啊。。。什么世道啊。。。。
|
|
回复人: |
光头佬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2 12:01 |
|
呵呵,细腻的诗竟然是男性所为.想不到.
真乃多情男人
很好的诗评.
|
|
回复人: |
自由鸟Y2 |
Re:品味诗语里漫散的情韵——读随遇儿诗歌作品散记 |
回复时间: |
2007.06.03 19:12 |
|
诗好,诗评更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