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豆花村 回复帖

被回复帖: 江月的《[村辩三期·裁判令七号]自由辩论帖》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且看浮云 收藏:0 回复:0 点击:141 回复时间: 2007.04.24 01:08:25

Re:[村辩三期·裁判令七号]自由辩论帖


  好了,言归正传。为了证明俺支持正方“人为自己活着快乐”的辩题不是说不出道理来的苍白。也为了证明俺觉得反方“人为别人活着快乐”的辩题有些好高骛远,不是俺的理解有问题。俺不得不硬着头皮,蹭着墙根,晃悠到台前来,清清嗓子发个言。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老百姓心中没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二十一世纪评估各个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GNP(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GNH(国民幸福指数)。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 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自己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
  由此似乎可以说,百姓们如果人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安全和快乐,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国家的建设,那这个国家离富强也不会太远了。看来,即使是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也还是要强调人活着首先要保证自己快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才会谈论无私忘我的奉献。贫贱夫妻百事哀,温饱都不能解决,怎么有心思去谈论爱情?
  现在很多学者都会焦虑公民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很多学者撰写《公民读本》,由国家出钱印刷,免费赠与学生阅读。一般前言里会引用一位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一个好公民,首先要了解自己。从“你,一个人”开始,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直到“做个好公民。”《公民读本》要告诉孩子们的,是这个国家建立在一个理念之上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个人很重要。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不想被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也不要让别人承担。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然后才是善于学习和思考。事实上,《公民读本》在告诉所有的学生和公民,民主很具体。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做好了自己,你最终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容易。它强调的最多的,就是: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所以,《公民读本》的第一课,谈的就是:你。
  吾欲仁,则斯仁近矣!推己及人,试问一个成天愁眉苦脸,连自己都不快乐,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够带给别人快乐和幸福?有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以人为本的!虽说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要修身,身修而家齐,而后才能推诸其他。如果你想让一个乞丐快乐,就必须有施舍的资本,如果你自己也是乞丐,那只有一起等别人来施舍了。所以,首先你要有快乐的资本,才有能力去让别人快乐。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乞丐是不快乐的?人家无忧无虑,不需要你。那就是子非我,我非鱼的绕口令了,呵呵。
  独乐孰若众乐?我看,这话也不尽对的!那要看这个人是什么脾性,有的人喜欢分享快乐,有的人就喜欢独自享受!还是一个个性问题,个性就难免提到个体,个体就是我们自己。老说别人快乐了,自己就更快乐,有了一个“更”字,那最终还不是为了自己“更”快乐?正常的程序是,先要自己发现一样乐事,觉得可乐,才拿出来众乐!进而自己更乐!
  佛云:拔苦即是乐!让别人去掉痛苦的过程就是快乐。不管因为什么帮助了别人,帮助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他一但有了帮助之心,快乐已经先在自己心里形成了,为自己快乐还是别人快乐,不就是讨论一个先后的问题吗?为别人快乐听起来很高尚,所以反方辩起来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为自己快乐显得很自我,所以正方辩起来实事求是沉稳踏实。
  其实这个辩题的立意是交叉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错综复杂,亲人与亲人间,朋友与朋友间,谁能脱离谁而存在?我希望自己快乐,同时希望你也快乐。我有个好朋友就常说:我希望你们都过得比我好,都比我有钱,这样我比你们还高兴。我知道她的说法发自内心,她捐款给绝症患者,十年如一日给丈夫的老家寄钱财衣物,从不间断,她真诚的为别人快乐,是因为她家庭幸福,衣食无忧,她有足够的能力和悠闲的心态帮助以及祝福别人,如果生活窘迫,吃了上顿没下顿,恐怕她要帮助别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所以说,为自己快乐,不是说狭隘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别人,而是说,先自己帮助了自己,自立自强,有了立世的资本,然后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使帮助的质量得以提高,使帮助的方式得以尽善尽美。
  如果想让别人充满阳光,首先自己心里必先充满阳光。
  所以俺的观念是:人先为自己活着快乐,然后也为别人活着快乐!
  
  
  
  
  

   

删除贴图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