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要生存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人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包括了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综合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可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要素,建筑`城市雕塑`公共空间`办公空间`等人的所有生活空间.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的行为精神.如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环境艺术中的各要素就像生物群落的共生链,它将维系着自然界中万物的萌发,并处一生态平衡状态.它的宗旨是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它将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共存,人类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发展.
其时空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关联的,空间尺度越大,其时间作用就越长才能体现出来其内在因子的作用,即微观时空尺度小,宏观时空尺度大,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会因此而不同。
纵眼历史,先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开辟和利用自然.在此过程中也不断的认识着自然,拓洪荒,驱野兽,构木为巢,育五谷为食.>”上者为巢,上者为营窑”由此可知先人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审视周围环境应地置宜这可称是最早的环境设计.然而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设计,是应为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加以创造和利用.随着人类的不断提,高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人氏社会,长江流域由巢居过度到了干阑是建筑;而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到了木骨泥墙结构.这两中建筑对中国建筑影响深远,使中国建筑直至顶峰,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建筑模式,让人叹为观止的紫京城气势磅礴宏大威严肃整,与之相比下苏州园林,精巧别致,匠心独异清雅自,然妙趣横生,堪称天下园林的典范。在建筑发展的同时园林也与之同气连枝的相应的发展气来.然而形成园林的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实用园林,没有什么艺术设计,都是由园丁或园主人自行安排建造的,是小型的。第二类是中型的,有美术没计,中轴对称,有的场合也配上水池、喷泉、雕塑或花架、亭、榭。一般布置在别墅、住宅建筑物外围,花园不是主体而是配体,是美术创作,但不是艺术创作。第三类是大型主题园林,包括代表中国历代皇城中心,建有大型自然山水园林,仍然保留至今的,便是元大都大内的西苑,即西方所称的海宫。西苑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北海和中海,面积近 2000亩 (约133hm2),水面名为太液池,池中小山名为蓬莱山,上建广寒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此朝见蒙古族皇帝,他把这座海官惊叹为神仙宫阙的万寿山和耸立在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该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所谓"借景" 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见图,他借用了万寿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似乎他们都是颐和园的一部分。与圆内的景物结合的浑然一体,使游人的观赏范围大大扩大,颐和园的规模和气魄显得更加宏大壮丽。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其实我们拍照也是借景。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全园划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如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整体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受到重视。《诗经》曾载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园圃,有灵沼。”其中所讲灵囿,据梁思成先生分析,为中国最早的公园,也是中国古代造园之开始。它奠定了中国造园之先河,成为了礼制和等级制度的体现。统治阶级喜欢园囿,其中常见之建筑物为台。到明清时期,则以其避世,以旧事之心,造心中之园,通过传统方式,使道家思想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深入其中。从造园之始,到园林盛时,不论思想如何演变,礼制与道始终贯穿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的崇拜形成了中国古人的心理定势,在夏商时期便基本奠定了中国园林与自然亲和的基调。 苑囿主要是供帝王娱乐的其形式和布局较活泼,也讲究随宜布置,使人感觉到轻松形式 的多样与地形相结合建筑体量较小巧装修简洁清雅.苑囿它是诞生于皇家园林这一特殊环境下它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礼”制等级制度影响下形成的造园思想 山海经》中记载,帝尧台,帝舜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礼”制在造园之始就被确立下来,“天山大水,合而即为神明之居”。在《淮南子》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重在山水之间的形式与关系,同时,作为礼制,在园囿内布置登基场所,既是对自然的崇拜,又是为王公贵族提供的活动场所。在周文王时期,园囿造台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但是已经具备了中国造园的思想和特点。在形式上,台作为园之主体,具整体的构造方式已然形成,即采用组合式的构图方式,以至于后来文人化园林同样延用了这种特点。自然化的人工园林和整体的构造形式,无不与礼制思想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最初的造园理念。从深层内涵来看,其反映了人与神的沟通及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与道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如诸子百家、佛教等,理学和明清时期的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思想影响至深的即是始于“天人之辩”的哲学争论。《孟子·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诫。”是说通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修养,达到与“天的共识,强调个人的修炼,以达到和谐”,“德治而胜于法治”。而对后世园林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道家思想,造园者也以此作为中国造园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重视清静无为,在老子看来,“自然而然,无为而治”是追求个体自由,反对儒家中强调社会规范的桎梏。在人、自然的永恒和无限中,达到天人合一主张不计功利得失,摆脱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种将宇宙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德”的观念。将自然山水之性情拟人化,对中国园林尤其是以文人思想为主的私家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产生了审美过程的变化,强调人心之审美。如孔子《论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为宋代理学中所津津乐道的“曾点气象”,也有追求自然和谐和永恒的道家理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造园活动擅于从自然形态中找到营造的方式,依照自然形态的物和自然的地势来构建形体。陈从周在《说园》中说:“园中静观,动静之分。”这一点是我们在造园之前的首要考虑,说明道家思想的理念亦深入现代的造园活动之中。“中国园林意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也符合作为道家思想的物我之观念。“明代之假山,其布局至简,不登道,平台,主峰,调整,千变万化,其妙在此。”通过对于物的审美,升华到人对于自然的审美。
中国古代造园,得之于天地之间,深入于人心之中,成为人们抒发感情、以物寄情的载体。同时,儒家文化思想作为上层建筑,其尊崇的礼制与等级制度对中国的造园方式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分明的适用范围,从历来营造过程中的“最怕失礼”可见一斑。中国古代审美的方式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样式。造物思想又和文人雅士相联系,其哲学思辨所形成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使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方式区别于西方几何化的园林。审美情趣使中国造园具有了意味的审美,避世与无为思想又使中国园林具有了更深涵意的审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从中既可看到中国古代哲学思辨的过程,又可以体会处事、处人之道,可以说中国园林和中国园林的营造,虽在方寸之间,又在云天之外。
中国园林萌生及早,尽管它的原始形态简陋.粗造或是单纯,打它始终是造林世上的先行者。在漫长的 岁月中中国园林不断的发展感受着人与自然的艺术,其中的园林精神也在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的崇尚,世代传承着“天人合一”的园林精神。《叙画》中言:“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充分说明文人雅士在欣赏自然美景之时,通过两维空间达到三维空间的实景美感,虚与实的关系也同时体现在造园之中。从此可以看出,道家的虚无理念,自然与人浑然一体的思想对园林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到道家历来总是相驳相论的儒家也呼出他们的追求“上下与天地同流”儒道两家终于在人与自然的观念上进达成了共识,都把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的连续起来。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探求自然,亲进自然,以达到了解自然和容身自然从而在环境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苏州园林是自然园林的代表,它无处不表现着人在自然。小学的一篇《苏州园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为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 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 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 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 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 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静、因与借、真与假、有 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 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 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 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苏州从艺术风格表现特点上,拙政园疏朗典雅,天然野趣,青林郁树,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和今日园林中建筑密度相比那可是少到绝妙了。在4.4公顷的范围设置八个建筑,然而切是园林的典范,是其他园林不可替代的。竹篱.矛亭.草堂与自然山水容为一体,简雅素朴,一派自然风光。自然,就是园林的灵魂,妙之所在。拙政园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自然的野趣和意趣 。在幽山深涧或飞瀑碧潭择一佳地筑一小亭,置于自然而的其之妙。这样美的环境一亭一人一自然,天地人神,山水活了。把自然的美从肉体和视听的空间,上升到神志和哲理的空间,人在其中迁想妙悟以达到物我相忘。庄子的梦蝶,五柳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是不知道自己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一个是不知道是自己先看见了山还是山先看到了自己。自然给人美的神悟,美是出尘一世俗的。人们之所以喜欢到山野林间,之所以喜欢到公园里,那都是因为自然能使人的身心愉悦,把喜悦激情.苦累烦忧都寄之于自然,在自然中使人身心愉悦。
让我们到自然中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