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版社面临退稿宭境折射出什么[转载] |  
      | 
   
    
     | 
 
  新华网 
 李少国
 
 2007世界文学经典翻译、传播与研究研讨会上传出信息,由于公众阅读率下降,文学经典的翻译、出版已经难以为继,计划中的丛书已经出版部分销售情况不好,一些合同中的书稿面临退稿窘境。(4月4日《浙江日报》)
 
 不可否认,媒体多元化对受众注意力和空余时间的分割,是造成目前国人读书欲望弱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图书出版业本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透过“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及“文学经典的翻译、出版已经难以为继”的背后,出版业难道不该认真反省一下: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奉献给读者呢?
 
 培根先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然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却是怎样的“知识”?
 
 时下一些出版社以“性”为旗,书架上那些诸如《不想上床》、《忍不住想摸》之类所谓的“精品”、“极品”,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敢拿回家让自己的儿女去读。时下“大红大紫”的热门图书,有哪一本不是众多名人美言谀辞,轮番追捧,与出版商和媒体联手炒作的产物?人们读书的目的是增长知识见识,陶冶情操、获取精神享受,而一些出版社和出版商,纯粹把图书当作畅销商品向人们推销、兜售,伤透心的国民焉能不“敬”而远之?这几年盗版书的猖獗,不绝于耳的“图书论斤卖”的吆喝声,难道不正是对出版业尴尬现状的绝妙讽刺?
 
 在媒体多元化的博弈中,出版业要摆脱尴尬,必须先走出自身畸形发展的怪圈,重新唤回国民的读书欲望。靠猎奇、感官刺激,愚弄读者,即便轰动一时,也最终会将被读者抛弃。出版业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人类先进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只有以满足和服务于大多数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奉献国民喜闻乐见、买得起的“平民书”,让图书成为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精神生活必需品,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  |  
      |  |  
    |  |  
      | 回帖 |  | 
 |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出版社面临退稿宭境折射出什么[转载](新华网) | 回复时间: | 2007.04.29 22:08 |  |  
     | 
 
    书的最终读者是平民。让他们买得起,看得起,才是图书出版的初衷。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