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甘肃转载 回复帖

被回复帖: 燕过留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7年前3月26日,一个叫海子的北大诗人卧轨自杀了转载]》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燕过留香 收藏:0 回复:0 点击:126 回复时间: 2007.03.28 16:26:41

Re: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7年前3月26日,一个叫海子的北大诗人卧轨自杀了转载]


  七 和
   由诗人唐晓渡、杨炼、芒克等人成立的“幸存者俱乐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在北京已有些名气,海子作为俱乐部的一员,定期大老远跑去,参加作品讨论会。
   从西藏回到北京后的海子就参加了一次在王家新家里举行的小型诗歌讨论会,先是诗人多多对他朗诵的诗歌表示出了莫大的歧视,而在北京的诗歌圈子里,比海子大十多岁的元老级的诗人多多是被公认的天才,早在1972年,多多写下了这样的一些诗歌——《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黄昏》、《无题》等等,“在这座漆黑的空空的城市中/又传来红色恐怖的急促的敲击声”,这样的诗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敬佩。而此时但元老级的多多把嘲讽的目光注向海子时,他的讥笑似乎也成了别人模仿的对象。
   海子是个小字辈,没有多少人会接受他。那些所谓的“大家”甚至可以随便嘲笑他,也是在这次会上,他自己写的一个叠声(接连不断地重复诗句,可以唱出来———形同唱诗班那样歌唱)诗歌被那些人狠狠奚落了几番,里面有句诗“蒙古人骑着高头大马飞过天空”,一个圈内诗评家借着此句讽刺道:“我不知道你到底在搞什么,只晓得你一直在说‘蒙古人骑着高头大马飞过天空’。”引起哄堂大笑。海子被弄得狼狈不堪,他抱着他的命根子失魂落魄了好几天。
   9月底,海子的《太阳•弑》进入了收尾期。燎原先生在《扑向太阳之豹》一书中介绍了此诗篇的基本情节。
   “以暴君统治保持自己王位的巴比仑国王因为惟一的王子自小失踪,所以在其垂暮之年决定以在全国举行一次诗歌大赛的方式,选拔自己王位的继承者。这是巴比仑国历史上历任国王中少有的慷慨,也是少有的残忍之举。因为王位只有一个,而所有的竞争失败者都无一例外地被处死,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唯一的王位必然以无数参赛诗人的人头为代价。”
   “大赛开始若干时日以来,一批批竞选失败的诗人:钺形无名人、小瞎子、稻草人、流浪汉、纵火犯、酒鬼……在国会元老充当裁判官端坐其上,两侧盔甲兵士布列,类似宗教大法会气氛的主席台上,一个个先后被五花大绑地押送而过,前往刑场处死。继而就剩下了来自西边沙漠草原之国,怀有秘密使命的猛兽、青草、吉卜赛,以及前来寻找妻子的剑(宝剑)这样四位青年诗人。”
   “剑与这三位青年是患难兄弟。他的妻子红实际上是巴比仑国王的公主,当年在沙漠草原之国时,吉卜赛爱上了红,而红却爱上了剑,并且结婚。此后红鬼使神差地离开剑,来到巴比仑国,并且神经错乱。”
   “而现今这个在位的巴比仑国王,当年又是由魔王、天王(他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名叫洪秀全)、血王、乞丐王、霸王(在另一个地点名叫项羽)、闯王(他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叫李自成)和无名国王等十三位行帮霸主结拜的‘十三反王’中的老八。当年的十三反王天不怕,地不怕,以十数年间‘刀尖上舔血’的日子,推翻了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老王朝,从此夺得天下,并推荐老八为其新的王朝———巴比仑国国王。”
   “登上国王王座的这位老八,又是一个怀有宇宙大国之梦的充满野心的诗人政治家。为了扬名万世,他不顾十二兄弟和天下百姓的劝告而横征暴敛,决意要修造一座巨大无比的太阳神神庙。神庙终于修成,而百姓们也死了将近一半。于是,曾是其把兄弟的十二反王重新起来造反,但不幸全部被获处死,只有最小的第十三反王在众兄弟的掩护中皮肉不伤地安全逃脱,在西边建立了一个新的沙漠草原王国,在逃离之前,他偷走了巴比伦王的婴儿———剑。”
   “第十三反王不但是众反王中最年青最勇敢的一个,还是世纪交替之际最伟大的诗人。青草、剑等四位青年乃至包括公主红都是受他的影响熏陶而成为诗人的。青草等三位青年此番来巴比仑的一个秘密使命,就是受他的指派杀死巴比仑王以复宿仇的。”
   “……只剩下了来自外邦的这四位青年诗人开始残酷的诗歌/王位角逐。猛兽因不忍兄弟间的互相残杀首先用火枪自杀。接着是青草失败毙命。当作为最后的胜利者吉卜赛上场时,他的精神已几近被摧毁。现在,他离实现自己的使命只有一步之遥。当裁判官大祭司宣布了他继承王位的资格,他从国王手中接过象征王位的剑后,立时毫不犹豫地将它刺入巴比仑国王。”
   “然而,吉卜赛刺死的却是他当年深爱过的红!精神错乱的红由于意识被操纵而装扮成巴比仑王,而老谋深算的巴比仑王则装扮成了大祭司。中了狡计的吉卜赛愧愤难当执剑自裁。”
   “红在临死前神志恢复,认出了装扮大祭司的国王,并让其找来剑作最后的告别。而本是前来寻妻的宝剑此时无可回避地跻身于这场血腥残杀之末最终的复仇。”
   “两个最关键的人物终于直面相对。此时已没有诗歌而只有复仇。嘈杂模糊的舞台使两人的对话如在山腹中只能听见片言只语。剑向老迈狡诈的国王怒而兴师问罪:你杀了我两个儿童般纯洁的兄弟,又杀了我的妻子,我现在就要拧断你的脖子去喂狗……”
   “但年青、锐利、血气方刚的剑根本不会想到,整个事态都是完全按着国王的设计进行的。此时已喝下毒药,只有一个时辰可活的国王临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红是我的女儿,你是我的儿子。你自小失踪,红长大后就出门寻找哥哥,没想到遇见了你,爱上了你,与你结了婚。后来有人告诉了她,她就离开你回到家乡,从此就发了疯……我只想把王位传给你,如果我不杀死他们……我干了一切为你可干的事,给你留下这铁打的江山和黄金的土地……这最终的真相同时将剑置于罪恶的境地,也使剑意识到他与国王两人生命的肮脏:黑暗的今夜是你我的日子,明天的巴比仑河上又将涌起朝霞的大浪。我的兄弟和爱人又会复活在他们之间。在曙光中,只有肮脏的你我不会复活。”
   “接着,已经成为王子的剑斥退廷臣走出王宫,在开满野花的道路上一阵狂奔之后拔剑自刎。……”
   这便是《太阳•弑》情节的概括。这部诗篇也是海子《太阳•七部书》中最被西川先生看好的一部,它的写作体系完整、严密,渗透了海子的自我感情,这种感情犹如一座活火山,它潜藏着爆发的危机,一旦爆发,首先被烧伤的将是海子,其实海子已经清楚地知晓他在什么一种危险的边缘。只是他的写作意识已经陷入了复杂的“天境”中,人为的自拔不能使它剥离这一境地,除非大地还原成混沌的原始天象之中。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里,这种血缘上的“乱伦”是要遭到报应的,这种题材即便有人想起,也很少发生在文字作品里。要胆识!也需要像海子这样的天才的语言建筑师去搭建舞台,设计场景,体验生命,把自身彻底的禁锢于这一世象纷披的樊笼构造。
   这部悲剧是他走向生命终结的一个序曲。骆一禾在评价这部诗篇时说:“《弑》是一部仪式剧或命运悲剧文体的作品,舞台是全部血红的空间,间或楔入漆黑的空间,宛如生命四周宿命的秘穴。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人物恍如幻象置身于血海内部,对话中不时响起鼓、钹、法号和震荡器的雷鸣。这个空间的精神压力具有恐怖效果。本世纪另一个极端例子是阿尔贝•加缪,使用过全黑色剧场设计,从色调上说,血红比黑更暗,因为它处于压力中写下的人物道白却有着猛烈奔驰的速度。这种危险的速度,也是太阳神之子的诗歌中的特征。”
  
  八 我是太阳孝顺的儿子
   在完成《弑》后,海子把他的母亲接到了昌平,这是家里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海子邀到京城与他共享亲情的温馨。
   母亲来京城时的路线由海子精心安排。
  然而海子还为盼儿媳心切的母亲精心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海子在北京西站接到了风尘仆仆的母亲,她刚一下火车,就看见了久未谋面的儿子,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母亲50刚出头,皱纹却布满了沧桑的面颊,看着母亲旅途劳累的样子,海子心疼地从母亲手中接过大包小包。
   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又是来京城看儿子,看到海子旁边多了位漂亮的女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悄声问儿子,那位女孩子是不是他的女朋友,海子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母亲喜出望外,因为海子从来没有在父母亲前提及过自己的婚姻大事,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大,做父母的不免为儿子的婚姻大事着想,在查湾,像儿子这般年龄,基本上都已成家立业。
   父母亲甚至在私底下为海子物色了本村一位姑娘,看海子是否同意,只要同意就可以马上结婚。
   看海子有了自己的意中人,母亲一颗久悬的心终于落地。
   女孩子叫“恩特儿”(化名),是海子的一位诗友,恩特儿在一家电视台工作,她把海子看成了心灵上的至上朋友,只不过她曾知道海子有自己的心上人,没有发展到谈情说爱的坎上。海子当然能明白乡下母亲急切的心情,所以他不能让母亲这次难得的行程失望,假借恩特儿导演了这场善意的骗局。
   海子和他母亲还有恩特儿乘公共汽车来到昌平的住处,母亲一进房间就惊呼道:“哪儿来的这么多书?”
  “我平时买的。”
  “这恐怕要花不少钱吧?!”
  “也花不了多少。”
  “他平时的工资大都花在了购买书籍上。” 恩特儿插话道。
  “哦,怪不得,房间里除了书,几乎一无所有。”母亲苦笑着。
  “这书也能值不少钱呢。”海子解释道。
  “那书旧了,还不如同废纸,能卖多少钱,这又不是金银宝贝。”
  “这比金银宝贝精贵多了。”
  “看你瘦的,平时肯定舍不得吃肉。”
  “哪儿,我天天吃肉。”
  “他天天吃面条——”还没有等恩特儿说完,海子赶快用胳膊蹭了她一下。
  “我看出来了。”母亲心疼地说道。
  “妈,您坐这儿。”海子把妈妈引到了床檐边,把行李放到了一边。
   恩特儿快速打来了开水,为海子母亲洗脸,抹去身上灰尘,问寒问暖中显示出俩那份贤惠与温柔。海子的母亲不能完全听懂这个北方女孩的卷舌发音,她问儿子,恩特儿说的是些什么,海子用怀宁话给妈妈解释了一遍,妈妈又用怀宁话答谢了女孩的周到,恩特儿也难以完全听懂怀宁腔,海子又将母亲的话转为普通话,说给她听,母亲对这个“未来的儿媳”不免问长问短,包括她的年龄、工作、家庭等关心的诸多问题,除了在回答打算成婚的预定日子显得腼腆外,恩特儿都对具体的问题做了认真的回答。
  初战告捷,海子内心对恩特儿充满了感激之情。
  随着恩特儿频繁的光顾,母亲对她做儿媳妇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她打心里欣赏恩特儿勤快、懂事、贤慧,善良的品行,那是她期盼的理想的儿媳妇,儿子能够把她娶进门,也算得上是查家上辈子积的良德。
   海子陪同母亲好好玩了一回京城,他带母亲品尝很多北京风味小吃,母亲第一次吃到烤鸭、羊肉串、糖葫芦,她对北京充满了好奇,总是问儿子一些典故传奇,学识丰富的海子为母亲做了一一尽答,母亲开心地过着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
  海子在陪妈妈逛街时还不忘去书店,而每到一个书店,他总是要买上一两本书,一天下来,海子要背一捆书回家。
   母亲不解地问儿子,买那么多书干吗?又不能当饭吃。
  海子说那是我的精神食粮,就像种庄稼需要肥料一样。
   在陪母亲游完长城后,在一个卖哈密瓜的地摊处,老板用木板标着“四角五个”的广告语吸引顾客,海子和母亲均是第一次见到这新鲜玩意,就不假思索地拎上五个,结果蛮横的老板非要他以四角五一斤的价格买下五个瓜,卖瓜的人多势众,海子终执拗不过,不得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这个哈密瓜。
   这件事让妈妈产生了忧虑,儿子15岁就来北京,如今也友个念头了,书本知识倒是学到了不少,而社会经验却积攒得不多,妈妈告戒儿子“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多跟着别人学着点,做人要多长个心眼,免得到头来吃亏。
   恩特儿隔三岔五地来海子的住处,每回来时总带着些水果之类的送给海子母亲,几番交往后,母亲与恩特儿之间的关系也近乎多了,他们之间俨然真的是一对婆婆与儿媳。
   母亲偷着乐!
   海子去上班后,母亲就偷着给儿子洗衣服,她知道在平时,海子是决不会让母亲为自己洗衣服的。
   孝顺的海子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吃好、玩好、睡好、生活好。而他那点微薄的工资却经不起买书、买稿纸、寄邮件的折腾,为此他不得不从朋友一平处借了些钱打理母亲在北京的几十天生活,使母亲开心快乐地过每一天。
  终使母亲担心的还是儿子稚嫩的心理,他甚至不懂得最起码的人际交往,而他的骨子里有透露着几份天生的自命清高和玩世不恭,这样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哪能处理好同领导、同事们之间的关系呢。
   有一次,海子带母亲去法大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一位本系——政治系的领导,这位领导可能了解海子的性格,看到海子领着一位中年妇女迎面而来,估计她是海子的妈妈,就主动向海子打起了招呼,海子只是轻声“嗯”了一声,并没有过多地搭理领导的问候。等那位领导走远后,妈妈问:“那是什么人呐?”
  “领导呗。”
  “什么,是领导?!”母亲一听海子这么轻易的回答,甚是惊讶,“刚才那位是你的领导?“是的。怎么啦?”
  “还怎么啦,你是他的下属,你不主动向他打招呼,反过来他先问候你来了。”
  “这没有什么。”
  “你呀,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不说他先问候你也罢,好歹你也要谦虚一点吧,就那么‘嗯’一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什么高级领导呢。”
  “妈,不是我不近人情,可也得看对象啊,你看那家伙,什么都不懂,咱有必要搭理他吗?”
   母亲发了个小火,“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工作怎么能够顺心舒畅!”
   海子知道惹妈妈生气了,马上转开话题谈论别的事,但妈妈还是咬着这个问题不放,她想再不好好开导教化儿子,将来可怎么得了,“你说你以后怎么招?”
  “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根本不是注意的事,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衡,知道吗?”
  “知道!”海子满口答应着。
  “那你回头和那个领导道个歉。”
  “凭什么我给他道歉啊。”
  “他是你的领导啊,你看这不是,你刚才的承诺呢?”
  “不是一码事。”
  “你嫌妈妈水平低啊。”
  “不是,不是那意思。”
  “那你遵照我的意思去执行。”
  “我找个机会吧。”
  “不行,现在就得去,他还在前面。”
  “这,这怎么适合呢?”
  “这有什么不适合的,好,你不去,娘替儿子道歉去。”
  “好,我去,我去还不行吗?”
  “唉,这就对了。”母亲叹了口气。
   海子无奈地追上了那位领导。
  “唉,不好意思!”海子违心地说出了这句话。
  “什么不好意思。”领导一时摸不着头脑。
  “我刚才没有主动和你打招呼,这不,我妈妈生气了。”
  “哦,这样啊,没,没什么,你好好地去陪你妈妈吧,代向她老人家问好。”
  “好的,那不烦你了。”海子说罢转身走了
  “没事,有什么困难和系里联系。”领导回头补充了一句。
   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补贴等统统扣除,这在法大有着严格的考勤考核工作制度,这些工作制度直接与总的薪水挂钩。
   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诗歌的事业要靠用开会、搞活动的时间来成就,他怕损失一分一秒。寒冷的夜晚,他裹着大衣被书写:“1982/我年刚十八,胸怀憧憬/背着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去寻找天堂,去寻找生命”
   忘却显现实物质生活的摧残的海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太阳•七部书》的创作中,加速了生命的燃烧,他没有顾及到现实世界的深刻涵义。在海子职称的评定问题上,领导们一再考虑,还是让他停留在“助教”资格线上。
   他同样没有怨言!
   海子已经习惯了别人对他的一切和他对别人的一切!他知道,两种事物之间的作用力是互相的。如果付出,他渴望得到回报,相反,他也不会过多地去奢求。
   母亲临走时,海子瞒着母亲又向另外的友人借了三百元钱塞给她,让她回怀宁后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穿的、用的东西。
   几十天北京的生活使母亲基本知道了儿子生活的拮据,她坚决不收儿子的钱,她知道儿子的生活在他的群体中是最差的,他更需要钱!况且儿子又在谈恋爱,花销一定不小。
   她又把三百元钱还给了海子,这回海子责怪妈妈了,强拉着母亲收下三百元钱,算是表一表做儿子的孝心。
   母亲执拗不过儿子的心意,望着懂事的儿子,母亲感动不已地收下了儿子的三百元钱。
   末了,母亲叮嘱儿子要好好工作,珍惜自己,也要珍惜别人的感受,要和恩特儿之间建立稳固的爱情锁链。
  海子在寒风凛冽的站台上送走了母亲。
  火车走了,他的心也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
   母亲走过后,海子收到了大弟弟查曙明给他的一封信,已在家休学一年多的弟弟带着人生的一大遗憾———高考失败在家终日闷闷不乐,他不屈于命运对他的安排,决定再次复读,备战高考,查曙明向哥哥又一次提出了复读的想法。
   海子是个读书人,他理解弟弟内心的不甘与郁闷。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再一次支持了弟弟的想法,除写了一封感情深挚的信鼓励飘浮不定的弟弟外,还寄去了三百元钱,用于1989年上半年的复读和生活费用。
   因为年近寒假,他又写了封信给他高中时的老师,让老师帮助联系落实复读事宜。
  海子苦了,面图四壁,借债度日。
  11月底,海子在昌平的住处迎来了四川诗人雨田,海子对怀有好感的尚仲敏却发表一篇题为《向自己学习》中一段中伤的文字恼火不已,他没有想到友好的尚仲敏会咬他一口,以“敌人”背对自己的热情,海子拿着那本《非非年鉴.1988年理论卷》有些激动,破口骂了句“他妈的”,显然他对尚仲敏的文字痛心,雨田为他抱不平,然而,除了安慰,雨田也不能为海子做些什么,他计划着回到四川邀请包括海子在内的诗人创办一份刊物。
  11月21日,《太阳•弥赛亚》的创作被海子铺开。
   这时的海子,正用他的天梯(诗歌)搭载着年轻的生命向太阳方向走去。他离太阳越来越近,“他流着泪迎接朝霞”,他把宇宙当作庙堂,热爱风景中的灵魂,“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青春迎面走来
   成为我和大地
   开天辟地
   世界必然破碎
  
   青春迎面走来
   世界必然破碎
   天堂欢聚一堂又骤然分开
   齐声欢呼 青春 青春
   青春迎面走来
   成为我和世界
  
   天地突然获得青春
   这秘密传遍世界,获得世界
   也将世界猛地劈开
   天堂的烈火,长出了人形
   这是青春 依然坐在大火中
  
   一轮巨斧劈开
   世界碎成千万
   手中突然获得
   曙光是谁的天才
  
   先是幻象万千
   后是真理唯一
   青春就是真理
   青春就是刀锋
   石头围住天空
   青春降临大地
   如此单纯
  ———引自《太阳•弥赛亚•大合唱:献给曙光女神 献给春的诗》
  
   海子如此疯狂的写作,也有自己的愿望,那就是他渴望自己的长诗被别人认可。这不仅仅是名誉问题,“写长诗的人和写短诗的人,在整个精神状态上是非常不一样的……长诗和短诗是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度量的,长诗之于诗人和短诗之于诗人要求着完全不同的精神质地。只是写长诗的人在本世纪是少数现象,是恐龙,因而它是孤单的,而且长诗对作者句有毁灭性,如果你没有环境地活着的话。(骆一禾)”,弗洛伊德认为,超我(Superego)、自我(Ego)、本我(Id)组成人格(个性)的结构,它们分别对应的表现为至善、现实、快乐的关系。自我是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剥离而来的,自我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和现实存现的纽带,与超我也是紧密联系的。而当本我发生需要时,自我和超我会阻止或者迟缓这种需要的进度,使得自我和现实发生强大的抗力,人的个性被迫处于压制状态,容易产生神经紊乱。
   海子最喜欢的一部诗集是《浮士德》(Faust),这部作品气势宏大,空间复杂,它给海子的长诗写作提供了一种经验的借鉴。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他为此构建了六十年之久,毕生倾注了全身心血。
   黄朗茨•梅林(Franz Mehring)曾高度评价歌德。他认为别的国家固然有伟大的文学家,但歌德对于德国文化好比太阳对于大地!
   海子的捷径似乎走得有点过急!
   骆一禾在《海子生涯》一文中再次诠释了海子的史诗构筑的倾向性。“海子史诗构图的范围内产生过世界最伟大的史诗。如果说这是一个泛亚细亚范围,那么事实是他必须经受众多原始史诗的较量。从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看,产生了结构最严整的体系性神话和史诗,其特点是光明、日神传统的原始力量战胜了更为野蛮、莽撞的黑暗、酒神传统的原始力量。这就是海子择定‘太阳’和‘太阳王’主神殉的原因:他不是沿袭古代太阳神崇拜,更主要的是,他要以‘太阳王’这个火辣辣的形象来笼罩光明与黑暗的力量,使它们同等地呈现,他要建设的史诗结构因此有神魔合一的实质。这不同于体系型主神神话和史诗,涉及到一神教和多神教曾指向的根本问题,这是他移向对印度大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经验的内在根源。那里,不断繁富的百科全书型史诗形态,提供了不同于体系性史诗、神话型态的可能。然而这和他另一种诗歌理想———把完形的、格式塔式造型赋予潜在精神、深渊本能和内心分裂主题———形成了根本冲突,他因而处于梵高、尼采、荷尔德林式的精神境地:原始力量核心和垂直蒸晒。印度古书里存在着一个可怕的(也可能是美好的)形象:吠陀神。他杂而一,以一个身子为一切又有一切身,互相混同又混乱。这可能是一种解决之道又可能是一种瓦解。———海子的诗歌道路在完成史诗构想———‘我考虑真正的史诗’的情况下,决然走上了一条‘赤道’:从浪漫主义诗人自传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高、尼采、荷尔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诗歌———史诗。冲力的急流不是可以带动动态的规整么?用数学的话说: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用生命的痛苦、浑浊的境界取缔了玄学的、形而上的境界作独自挺进,西川说这是‘冲击极限’。”
   他在循着天梯踏歌,以期到达他的神话王国———天堂。这个天堂有美妙的音乐、有美丽的画面、有善良的人民、有伟大的生存。这些都是人间不能有的理想境界。海子在构建这样的神话。
  
   天梯上的夜歌
   天堂的夜歌
   夜歌歌唱了我
   弓箭放下
   我画出山坡
   太阳放下弓箭
   夜晚画出山坡
  
   一群群哑巴
   头戴牢房
   身穿铁条和火
   坐在黑夜山坡
   一群群哑巴
   高唱黑夜之歌
   这是我的夜歌
  
   这是我的夜歌
   歌唱那些人
   那些黑夜
   那些秘密火柴
   投入天堂之火
  
   黑夜 年轻而秘密
   像苦难之火
   像苦难的黑色之火
   看不见自己的火焰
   这是我的夜歌
  
   黑夜抱着谁
   坐在底部
   烧得漆黑
  
   黑夜抱着谁
   坐在热情中
   坐在灰烬和深渊
   他茫然地望着我
   这是我的夜歌
  ———引自《太阳•弥赛亚•夜歌》
  
  
   1989年初,海子故地重游四川,他第二次来到达县。然而,等待海子的又是一场爱情的厄运,苹苹扼杀了他的甜美幻想,她知道,眼前的诗人不可能,也无能使自己得到尘世的幸福,牵动四川和北京的爱情红线也永远只是梦幻,在暴风雨到来时,这根脆弱的红线终要折断。牛郎织女的故事毕竟是传说,现实人间中的红尘男女又有谁能担当得起天上的美丽的幻梦呢?先锋诗人的脚步拖不动时代的脉搏。
  海子走了。
  海子落魄地走了,没有留下一滴泪水。
  海子孤苦地走了,没有留下一句怨言。
  他把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风景留在了使他感动也使他伤心的四川。
  

------------------------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眼光中拥有你我;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俩心的交流。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