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法大的星星
也就在这期间,由于在学校校刊当编辑的特殊身份,一些大学生诗人经常拿着诗稿向他请教。通过多次的面对面交流,海子结交了诸多热衷于诗歌创作的法大校园诗人。
相比较于学科综合性的北大,法大的学科专业性则强得多。各种组织建立的学生社团,也都偏向专业化。当时的法大还没有属于本校园的一个诗社,一份诗歌刊物。许多校园诗人建议创办诗歌刊物。
创办诗歌刊物自然是件好事,它便于诗歌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开放作者与读者的视线。但创办诗歌刊物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它首先须经得法大党委宣传部、团委等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作为大学校园的刊物,它面对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们,所引起的政治问题应该足够引起校方的重视。
但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学校给予的经费微乎其微,出版过程中的排版、打印等费用需要靠海子和其他学生凑一部分。学生每月就那么点生活费,都拿来支持刊物了,日子怎么过?
海子能够体会到学生的难处。
作为一名老师,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多奉献一些。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星尘诗社终于推出了创刊号《星尘》———这是法大人创办的第一本诗刊。这本册子油印出来后,在法大校园被传阅着,受到广泛的好评。于是,又有一批诗歌爱好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形成了较好的诗歌艺术氛围。
后来有大量作品发表在《诗刊》、《星星》上的作者之中就有一批人出自《星尘》诗社,像八二级的王彦、八三级的张国森、八四级的李青松等等。
这时,以法大诗坛为代表的《星尘》诗刊直接或间接地被传到北大、清华、人大、师大的校园。法大的《星尘》诗刊以其发表的作品大气、浑圆、注重探索等特点在首都高校的大学生诗刊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海子是《星尘》的顾问,在他和同事的热情协助下,他们与活跃在北京诗坛上的一大批优秀诗人有了广泛接触。这些诗人包括北岛、顾城等。
刚开始工作,海子的工资也不是很低,如果他能和其他人一样,安心地上班、下班,简单地填充日子,打发业余时间,生活过得一定不会太差。
可是,他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经常充满着生存危机。除了定期向家中寄些钱,他的大部分工资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海子自我安慰那也是一笔存款。
海子对物质的追求低得怕人,只需要填饱肚皮,哪怕是半饱也行,但他一旦看上了一本有价值的书,会不惜血本买下。他不会考虑这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书,余下的日子该怎么过。
海子不会考虑得过多,他是个单纯的大男孩。
诗歌,是他生命血液流动的载体,他要借着诗歌的力量维持血液的循环。没有诗歌,不知道海子的日子将如何持续下去。
而书又恰恰是他血液里的养分。
1984年的9月份,法大校方通知海子调入政治系,在哲学教研室工作,带部分学生的哲学课程。
他从大钟寺搬至僻静的昌平,宿舍租住在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里。法大的新教职工也有很多人住这儿。
五 查老师的秘密后花园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
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
但不会遇见你
一棵夏季最后
火红的山楂树
像一辆高大女神的自行车
像一个女孩 畏惧群山
呆呆站在门口
她不会向我
跑来!
我走过黄昏
像风吹向远处的平原
我将在暮色中抱住一棵孤独的树干
山楂树!一闪而过 啊!山楂
———引自《山楂树》
质
海子的论文受到了政治系领导教师们赞赏,专业上的优势使他被聘为政治系助教,聘期三年,三年期满,可以再签。其实这种形式大于实质内容,那时侯实行的是大锅饭,教得好与不好一个样,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人会担心自己的饭碗会被打破。
海子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意味着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海子大学学的是法律学,哲学只是作为法律学的一片枝叶,但早在大学期间,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海子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涉猎范围包纳了中外哲学范畴。对于哲学的概念,他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老师可以说相当熟稔。法大的哲学课程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展开。
海子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上岗之前被简单培训了一段时间。
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上好课,他做了认真准备。
但第一堂课上得不成功,有点生涩。学生对他讲的序言没有太多兴趣,只有少数同学在认真听讲。这种抽象、难懂的课程少有教师能把它讲得生动有趣。
海子是位诗人,底下的同学中有人读过他的诗歌,他们很想知道眼前这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同学的提议受到了查老师的回应。他红着脸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又有人提议查老师朗诵一段自己的诗歌!但来不及了,下课的铃声响了。
这以后,查老师的哲学课总要留出几分钟时间朗诵诗歌,等他朗诵完,底下学生报以热烈掌声。
一天课上,海子应学生的要求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完毕,海子问他的学生们:“你们都喜欢哪些诗人的作品?”
学生们积极回应。
“我喜欢泰戈尔的,我喜欢他老人家用颤抖的双手抚摸自己的器具。”这位男生话一落,底下的人大声笑了起来。
“看来你还真读了他的诗歌,同学们知道吗,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话就是泰戈尔自己写的名诗句。”海子解释道。
“我喜欢徐志摩的浪漫情怀,我要是陆小曼也会发疯爱上他的,不是吗?”一位东北腔女孩子的话也同样博得了大家的开怀大笑。
“徐志摩女人味太浓,我更喜欢闻一多的气质。”戴眼镜的男生表明自己的观点。
“我喜欢鲁迅《野草》。”后排的同学不甘落后。
“我讨厌这个家伙。” 戴眼镜的男生站了起来。
“为什么呢?”海子追问。
“闻一多先生是真正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诗集《红烛》、《死水》我都读过。鲁迅诗歌一般,品行不正的人又怎么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呢?” 戴眼镜的男生有榜有眼如是道。
“我不反对你自己的观点,那可能是你自己一隅之见,关于鲁迅先生,历来争论较多,这里我不再赘述,课下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海子提高了嗓门,他没有想到学生们对诗歌都不陌生。
“我喜欢拜伦的,他才是真正的抒情王子。”
“我喜欢毛姆。”
“我喜欢智利诗人聂鲁达。”
“我喜欢莎士比亚的十四行。”
“我喜欢李白的诗歌。”
“我喜欢舒婷朦胧的感觉。”
……
“我喜欢海子的诗歌!”轻轻甜甜的声音从旁边的一位女孩子嘴里温柔地滑出。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海子怔了怔,红晕迅速占领了他的脸颊。
齐刷刷的掌声响起。
那个甜蜜的女孩子叫阿香(海子的诗中把她称为B,窃以为是英文单词Banana的第一个字母,香蕉代表温柔之意,在这里为她化名为“阿香”。)她把对查老师的丘比特之箭暗藏心中,适时的放射出来。阿香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由于从小生活在文风极浓的家庭,所以对诗歌颇有兴趣。
由于阿香和海子的特殊面罩还没有被捅破,阿香班上学生们对这位年青的哲学老师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找到他的住址,和他一起聊天,关系处熟了,学生出去郊游时都会喊上查老师。他们经常去的地点是门头沟,海子则担当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学生们买票、买面包、买汽水,为他们跑前忙后。到了门头沟,大家分享带来的食物,对唱情歌,几位女生争着和可爱的查老师合影。这可把阿香的醋瓶子大翻了, 几个男生戏谑道:“你老家是江苏镇江的吧?”
还没有等呵香反应过来,几个同学已经笑得前仰后合。
阿香噘着小嘴,把脸转向了海子,仿佛要海子护着自己。
海子笨头笨脑地望着大家,一时又显得无所适从。
海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好莱坞著名女影星嘉宝,他喜欢像嘉宝这样的女性。
《伟大的嘉宝》一书中这样描述嘉宝:
“她匀称调和的面庞会引起众神的嫉妒;细腻得如精心雕琢的细瓷经过熊熊烈火的烧炼,滑润得如山涧小溪中的鹅卵石。这是柏拉图所描述的天仙的美,是诗人们梦幻中的美,她是美的抽象、柏拉图的理想,既迷茫超脱而又实实在在。谁看见她都会为之陶醉。”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海子相信嘉宝是完整无缺的美的化身,他的梦中情人嘉宝那样的女性。
不甘示弱的阿香自告奋勇的为大家唱起了苏联爱情名曲《山楂树》:“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列车飞快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两个青年半卧,在山楂树两旁……”还没有等阿香唱完,大家就已经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中。
阿香自是得意,惟独不看查老师一眼。旁边的同学心知肚明,赶快把海子往阿香这边推,还不住地使着眼色。海子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中,他面对阿香问到:“你,你喜欢音乐吗?”
“那倒是,人家阿香可是书香门第出身,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谓是大家闺秀呐。”还没有等阿香回答出口,旁边的同学抢着说起了溢美之词。
“过奖了,什么叫大家闺秀啊,我可不是。”
“所谓‘大家闺秀’嘛,《红楼梦》中典型代表就是王夫人,她出身大家庭,知书答理,不拘小节,天生的一副憨厚的心态,这可是其他的人学都学不来的的哦。” 旁边的同学又抢着说把自己的观点发表一通。
“不知道查老师赞成这个看法吗?” 阿香问到。
“赞成一半,其实‘大家闺秀’就是一个模子式的标准,她不能尽善尽美,也不能牵强附会。美国每年都选一个人作为模范公民的标准,大家的行为以他(她)为基准。当然这个人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标准化的‘大家闺秀’。”海子解释了自己的看法。
“不愧是诗人和哲学兼美学家,观点和例子就是深刻,阿香,你好有福气哦。”一位女同学俏皮的向他们俩使了使眼色。
阿香赶快拿出一块面包紧贴着绯红的脸颊,一位男同学见此景,又拿她开涮,“是不是想找到温存的感觉啊?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求你们可怜可怜我吧,不要再逗我了,行么?” 阿香娇嗔道,看着一旁低着头默不作声的海子,阿香说到:“查老师平时都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啊?”
“哦,你是问我吗?”海子从阿香的提问中缓了过来。
阿香扑哧一笑,“是呀,海子老师。”
“相比较而言,我较倾向于西方的古典派音乐。我最先接触的是有着“交响乐之父”的海顿,他是位音乐神才。”
“海顿是音乐神才吗?”
“是的,海顿不到20岁开始四重奏曲子的创作了。他于23岁是创作的《G大调第三交响曲》就有了古典注意四个乐章的结构。“
“他以前创作的交响曲不是这个模式吗?那这四个乐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阿香故意问道,其实她想考验海子的音乐素质修养。
“在此之前,海顿的交响区由三个乐章构成,其实他是把Sinfonia(意大利歌剧序曲)改革了,可以说,海顿是个交响乐的先行者。后来的四个乐章的结构模式为: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二乐章用于弦乐器演奏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第四乐章是行板,间有赋格段。不知道正确与否?”
“我没有想到查老师对音乐如此娴熟。”阿香感叹不已。
“哪里,对于音乐我可是个外行,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海子有点不好意思。
“我认为海顿的创作成熟期是在他四十岁左右,《告别》相对于以前的更有感染力,而且曲式的难度系数也提升了许多。后来创作的宗教题材的清唱剧艺术味道更为丰富。”
“海顿根据英国诗人汤姆森的同名长诗创作的清唱剧《四季》非常成功,思想和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也是我钟情于他的原因。”海子意犹未尽。
“除了海顿,维也纳古典主义集大成者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你不喜欢吗?”阿香接着话题往下说。
“莫扎特更是了不得,他9岁开始写交响曲了。”海子来了劲。
“那是他生在音乐世家的缘故吧。”
“这应该是个假命题吧,如果是你的推理思路,那莫扎特的父亲和儿子都应该是了不起的大师,相反,我们却少知他的父亲和儿子在音乐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那倒是,这是不是跟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联呢?”阿香笑了笑。
“肯定有关联喽,莫扎特的时代启蒙主义盛行,莫扎特也受其感染,从他的作品内容和和行为上有很大的表现。”
“是哦,在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摆脱了精神的枷锁束缚,创作的海洋更为宽广。”
“恩,思想在自由的草原上驰骋更为得利。在1785年到1792年间,莫扎特根据诗人da Ponte创作的三部歌剧十分经典。”
“我较喜欢其中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儿心》少有机会接触。”
“其它的两部我也只听过一两次,听得最多的还是《费加罗的婚礼》,最近中央歌剧院正在上演这一剧目。”
“我听同学说,西班牙皇家歌舞剧院即将在北京上演《魔笛》,我手头上有两张票,不知道海子老师有没有时间。”阿香害羞地低下头。
“是吗,那可是机会难得,我当然有时间啊。”海子爽快的答应了。
“那好,我下星期六晚上七点在剧院门口等你。”
“好的,我一定去。”海子激动地朝阿香点了点头。
“唉,你们在搞什么秘密行动啊,老聊个不停,把我们给忘到一边去了。”旁边的同学故意插嘴道。
“Sorry,”海子抓着脑袋忙着解释,“是我疏忽了。”
“爱情的力量真实伟大啊,竟然把我们这几个活生生的大物体给忽略。”
“哼,你们几个又在欺负我,不理你们了。”阿香嘟哝着。
“那你就好好理解你的心上人去吧!哈哈哈哈。”
“哼,你们——”
“我们撤退!嘻嘻”,几个人忙拎起自己的背包,朝马路的方向走去。
林中只剩下两只小鸟在叽叽喳喳不停,直到日落黄昏时分。
一个星期后,他们相约在剧院,西班牙的演员们为他们诠释了一幕精彩的赞美诗:代表正义光明的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和阴暗黑色的夜后进行了生死的较量,王子塔米诺信奉博爱自由,终结善果,整个故事精彩,高潮起伏。萨拉斯特罗的歌唱里有意大利传统的正歌剧的风格,还溶进了格鲁克、巴罗克等的风格,艺术性集各方为一体。
情到深处,两个人的手紧握在了一起。
温度上升。
心也连在了一起。
大地正在融化。
阿香被查老师博古通今的才识深深吸引。她频频接近海子,阿香趁着去向海子讨教的同时,顺便给查老师收拾一下屋子。阿香频繁地出入海子的住所,原先只是简单地帮查老师收拾书本,到后来给他晾洗衣物。
这让海子很感动!
阿香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她跟同学坦言她对查老师有好感!海子上课时因此显得格外紧张,若是目光与阿香相遇时,天生害羞的他脸上会泛起红晕。
查老师的思维不得不被迫停顿,惹得几位知情的同学暗暗窃笑。
以后,这便成了公开的秘密。
查老师和阿香谈恋爱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
每次去上课,海子都要从他的昌平住地坐学校的班车到城里老校区。周末,阿香去海子的住处,和海子一起度过,海子是个单纯的大男孩,阿香留宿时,他就打个地铺。
没有课的日子还是占据了大多数。海子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对着桌子和墙壁,苦闷烦躁的情绪时常占据大脑皮层,找个人聊天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海子渴望周末的到来。这样他可以同心上人甜言蜜语,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那种浪漫的感觉是诗歌的催化剂。
------------------------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眼光中拥有你我;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俩心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