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琴声 |
听琴,在静静的夜里,好象用低调含蓄的说话在进行着心灵交流。如果再呷上一口涩味里透着奶香的咖啡,看那一缕轻轻的如琴声飘起的热气,更是心旷神怡。这一种感受,是源于一种莫名的情愫,一位一面之缘的女孩。
某年夏日,在市区一咖啡馆里。约好的朋友却没有出来。独自坐在一角,若有所思的望着不远处那架钢琴,认真地看着坐在琴前的女孩优雅且慢条斯理地用手指不停地划着轨迹,如雨下荷塘一样优美。
对于钢琴,我是肤浅的。琴声中那种古典的美往往自己无法译透。琴声毕竟不象文字能让人一目了然,不象书画摄影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灵震撼。不懂琴的人,往往不易达到共鸣。而懂琴的人则不同,其可以随着琴声的节奏和音符的跳跃起伏而浸泡神驰。
咖啡馆内,人很少。只有邻桌一对情侣,偎依着聚精会神地啾着什么。
我默默地盯着弹琴的女孩,约20来岁,修长的手指如雨点不停地敲击琴键,挥洒的动作很专注,很陶醉。与咖啡馆的宁静、钢琴的古朴、曲韵的恬雅显得分外融洽、和谐,好象琴专为女孩而造,曲专为女孩而作,宁静专为女孩而设。
时间一秒秒地飘走。女孩用天生的柔情,演绎着一曲又一曲不同的调子。饱含的柔情纯粹却不造作,到位却不夸张。虽然我不懂琴,但她能让我在琴声中感受到高雅与神圣。看着女孩的演奏,情不似禁想起了在酒吧里那种扭曲的音乐与舞台,那一动一扭的张扬,不是母性太泛滥就是造作得离谱。那种唱技的低俗无不透露着原始和野蛮,没有一点的生命力,让人讨厌烦燥和不安。
个把钟头,琴弹完了。女孩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我很难忍受这种意犹未尽的诱惑,让店主叫住了她。女孩叫婧,她用怪异地眼光看着我,小小心心地坐在我对面。美丽的脸庞却带着琴声一样难以读懂的忧郁。
我说人太少,你失望么?婧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她说这是常态,我不是在唱流行歌。毕竟世界上真正懂琴的人不多,更不用说阳江这个小城。也许正因为如此,钢琴才显得神圣与典雅。要不然与流行音乐一样充斥着街头小巷,泛滥成灾,这才是钢琴生命真正的不幸,真正的悲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指头轻轻地敲了敲桌面,心里由衷地生起敬意。
婧把我当作是真诚的听众,与我聊了起来。婧是湖北农村的女孩子,两姐妹。妹在读大一,本人正读大三,姐妹俩全靠贷款上学。假期里,姐妹俩就努力找工作,挣点钱。来到阳江是老乡介绍的。还说今晚是最后一晚,明天就回湖北了。她说,刚才我弹了一曲世界名曲,叫《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你认识么?我轻轻地摇摇头,心里却好象隐约听到婧的哭声。她说,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傍晚,西班牙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和作曲家塔尔雷加来到了格林那达,看到夕阳下苍茫、悲凉而又玄秘的阿尔罕布拉宫,感悟人生和命运的起伏,思绪难平,遂创作了这首不朽名曲。她娓娓道来,阿尔罕布拉宫是西班牙南部名城——格拉纳达城内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但历经西班牙内战战火的洗劫,格拉纳达城与阿尔罕布拉宫都已难现昔日的辉煌。该曲抒发了作者对于这座宫殿的无限感慨,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望着这座宫殿,浮想联翩……这曲原是用吉他来奏的,今天我自己用钢琴赋予它新的涵义。婧说完就沉默了。也许她本把最大的希望寄给了我,而我却残酷地让其彻底地失望,当不了半个真正意义上的听众。
没有了琴声,馆内显得更加寂静。小情侣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以为婧哭了,却没有。她苦苦地笑了笑说要走了,很坚决,并轻轻地摆了摆手,算是道别。我没有阻拦,毕竟我们只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
也许,人的感情在最复杂最容易激动的时候,任何言语和行动的劝慰,都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多余的,唯有安静才是最好的药。
我低头呷了一口冰凉的咖啡,淡淡的苦涩钻到了口腔里每一个角落,正如咀嚼着这一种稍纵即逝的缘份。
车上的收音机传出流行歌的旋律,我随手地关掉。此刻只想保留车厢里小小空间的一份宁静。回味着刚才婧优雅洒脱的动作,跳跃的指尖,如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心灵的夜空里绽放。
现在的咖啡馆,很少摆上钢琴了,因为那样占了不少的座位。
每逢听到粗俗的,缺少撼人力量与真诚的流行音乐,我就会想到古典音乐的美致;每逢在咖啡馆,我都渴望能认真地听一听琴,脑子里总会浮起呜咽的早逝的音符。
|
|
|
|
 |
|
回帖 |
 |
|
| 回复人: |
安多雅·桑夏 |
Re:怀念琴声 |
回复时间: |
2007.03.15 23:01 |
|
有所怀念也是美好的。钢琴的琴键上有我的寄托。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