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笑 |
博友司马桥的“良师益友团”皆名人,我有遥远之感。司马说:贺雄飞·文坛曾经因你而雄飞!于是点击贺雄飞,静静读来,恰逢提到论语,有感留言。因我有“南怀瑾论语词典”,故将留言整理过来,想必另有意趣。
贺先生之【从《论语》和《圣经》看中犹文化的差异】,不太认同于丹先生的一些《论语》解说。我也有异,现放到一起,同志者一读三笑。
贺雄飞先生文章节选(一):
(一)【子贡问政一节: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于丹的解释如下:
第一, 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 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 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首先,我认为于丹的解释不够准确:第二句“有粮食才能丰衣足食”太罗嗦,第三句错误,乱用“信仰”二字,国家不能用信仰二字,按字典里的解释“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新华字典》P145),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新华字典》P481)。显然,把这样的国家作为一种信仰是可怕的。所以,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翻译如下:一个国家只有足够的兵力和丰厚的粮食才是强大的,老百姓才能对它有信心。否则就是歌颂暴力和专政,显然不应该成为老百姓的信仰。】
般若草解读——
①足兵者,军队建设。古代诸候小国,千乘兵车。现在就是国防建设。
②足粮者,财政税收。古代农业社会,粮为国库之源,粮仓是财政之保障,天下粮仓!现在工商社会,工农商都在里面,综合经济为财政之本。
③民信者,民心。现代观念: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国家政治对人民的凝聚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方针政策,和天道得民心,百姓才能信而拥之,乐而行之。这样政府才能顺利实现政治意图,把国家真正治理好。
贺雄飞先生文章节选(二):
【紧接着学生们又问孔子,上述三条太多了,如果去掉一条,你说先去什么?孔子说:“去兵”。子贡说,再去一条呢?孔子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的解释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我认为这句话的翻译又是错误的,按于丹的解释,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要让人民信仰这个国家,有何理由?这不是为独裁和专制寻找借口吗?我的翻译是: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兵力,也可以吃不饱肚子,但老百姓不能没有诚信(或信仰),否则个人很难发达,国家很难繁荣富强。】
般若草解读——
孔子已经回答了治国三要,子贡问次之。那么最重要的两件事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呢?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民信(民心)。
我们的工作经验,一个公司也好,一个行政单位也好,新提任一个领导或业务主管,如果他私下的口碑不怎么样,大家对他的人品和能力不信任,他的工作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人心,民信,为政为业,可大可小,缩小到为人处事,道理也一样。
从另一个角度,过去农业社会,粮食就等于税收。“去兵去粮”也可理解为减兵减税。兵、粮、民心者,国之并举三栋梁,若不得已而轻一呢?过去大灾饥荒年,国家财政就面临不得已境地了!通常皇家丰年增税,灾年不减,往往民不聊生,贫苦深重。试想,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还不造反吗?如果有道明君,丰年不增税,灾年减免粮食税,缩减军费,节省朝廷内部开支,那就和天道,得民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民心,什么难关都能度。现在国际政治,不也常听说“赤字”“裁军”“压缩投资”吗?孔子早就说了。
关于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天时自古都有死年----大灾荒年.
社会政治自古都有死地---百姓起义造反!
民不信不立----失去民心,世乱权危,民怨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贺雄飞先生文章节选(三):
【总之,类似于上述错误的翻译在于丹的书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翻译为“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多么蹩脚的翻译啊,不忍卒读。】
般若草解读——
“己欲立而立人”-----自己要想立足于世,先要能立足于人群。一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先要与人达成共识,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一意孤行,必定难成。一个国家政治的方针政策,若违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意愿达不成共识,强权政治能多久?必致乱世,短命而终!这就是政权没有立于人(民)。无法立于人(民),就无法自立于世。
“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人生事业通达,必须通达于人情和事理。情之必然,事之因果,通而知其变,达而极其远,知人知物而天人和一,然后可达人知命。为政为人,道理一也。为政之道“人”为百姓。做人之道“人”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情耶。
最后还有点感想: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个治国的过程,推而思之,那么“兵”者,既自己生存竞争的国防力量,行走江湖的武功。这个“武功”就是立世的本事——百工技巧。一技之长,皆可立世。“粮”者自身的财政收入——知识和道德综合修养资粮,它是立世成业的资本。“信”者自身的人缘,就是情商吧,这是最重要。凡成人成事,百分之20的智商,百分之80的情商。我们远观历史,近顾身边,知识与技能上好的,不一定能成就事业,人品知识好的也不一定被重用,有的人虽然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家庭婚姻不幸,最终也没有大的前景,走向辉煌。这就是情商的问题。“情商”实际上是个宗教问题,它不纯粹是道德,但本于道德良心,是人性的智慧,不可说,不可求,在于人事中悟。
所以,人可以少一点本事,穷一点不怕,但要有人缘,人生就快乐幸福了。人缘就是民信人心。民,众人也。
------------------------ 见人都欢喜,无须再拜佛.
|
|
被热点.胡杨论剑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0 18:54 |
|
侃侃叙 ,层层解 ,有理!
文好 ,态度更值得赞许.学习了!
|
|
回复人: |
容冰季节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2 03:20 |
|
般若老师的解读更加到位,学习了!
好久不见《论语词典》了:)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2 14:43 |
|
般若的论语解绎,别开生面尔,好文
|
|
回复人: |
香凝儿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2 17:33 |
|
于丹教授也好,般若老师也不错。在下都喜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得二位指点,受益非浅。
只是: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在下得罪了!
|
|
回复人: |
(_灬★风儿★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3 23:34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
回复人: |
蓝湖之鱼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4 15:15 |
|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
回复人: |
蓝湖之鱼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14 15:19 |
|
般诺婆萝密 阿弥陀佛
|
|
回复人: |
桂花飘香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23 16:05 |
|
见仁见智
|
|
回复人: |
苏北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2.28 11:26 |
|
按需要解读,祖上传下来的。
|
|
回复人: |
荒漠甘泉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3.01 16:31 |
|
仔细看了,好好学习着:)
|
|
回复人: |
天涯孤旅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3.03 10:52 |
|
当然,《论语》有许多种理解,因人而不同,在下到是比较赞同阁下的解释。不过,我们现代人去读《论语》,还需增加批判的眼光,《论语》毕竟不是圣典,尽管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是圣人。在下认为,《论语》通篇极大范围地推崇人治,阁下以上所提到的几句无不是崇扬人治。但是,在下还是比较喜欢读《论语》,二千多年前的那位老先生所说过的一些话,还是可以让我们借鉴,让我们品味。
我们可以有信仰,但绝不可以迷信。以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我们现在推崇的是法治,而不是好皇帝,好清官。《论语》是一坐高峰,而孔子是站在这坐高峰上的巨人,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这个世界呢?其实,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站在那坐高峰的山脚下,在仰视孔子这个历史巨人。
关于当前一些教授或是什么学者,走上央视的百姓论坛,起初,我到是听过,现在到是不太听了。对圣人尚且都不可以迷信,我们凭什么去迷信他们呢?何况还有那无完无了的广告。
|
|
回复人: |
钱祯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3.03 23:32 |
|
有高度
|
|
回复人: |
静谧港湾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4.09 17:36 |
|
可笑者,当不是《论语》。
|
|
回复人: |
晨馨 |
Re:论语三笑 |
回复时间: |
2007.04.25 21:12 |
|
先生对孔子的治国三论的诠释得很到位----这应该是孔子之意的现今之深刻理解,符合孔子本意!先生对论语的现代确切的解释,就是先生的学识.这是为学的深度,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理解,尤令弟子折服!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