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薏苡读贴(随笔录) |
薏苡读贴(随笔录)
2.读看林人《新年寄语》
01“事情的本质是--任何单个的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我可以这样来看“事情的本质”:任何单个的人,都是不可忽略的。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团体,莫不如此。就网络论坛而言,只有这样来理解,只有充分地关注、尊重每一个“单个的人”,才能得出“01”最末一句的结论:“所以,原创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依赖于每一个参与原创文学版块活动的朋友。”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核心正在于从不忽略任何一个“单个的人”,强调对个性的尊重,不断激活每一个“单个的人”的个性,唯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才能使单位团体或者网络论坛等充满活力。
02“论坛主持的换届,是民主制度的基本方式”?
尽管“02”中尽量用诙谐的语句作比,却依然显出这句话的可笑。论坛主持(或称版主)的产生与更换,几乎所有的论坛都是采取“自愿申请,审核任命”的方法或者邀请的方式,与“民主制度的基本方式”毫不相干。由于是义务性质的工作,“自愿原则”便成为第一原则。不能胜任或者严重失职失误者被解职体现的则是“优胜劣汰”。
03关于帖子的沉浮
“读者或者论坛里的活跃分子”无须对那些“优秀作品”的“很快沉下去”承担责任,他们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尽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来读贴跟贴。至于那些“只是来论坛里闪了一下,就消失了”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无论优秀与否,都会“很快沉下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帖子的沉浮都属于论坛最正常的现象,都有着它自身的原因或理由。
04“主持人的工作方式以及论坛的决策存在很多问题。健全之路永无止境。”
这句话的正确是毋庸置疑的。
(未完待续)
附:《新年寄语》之“01—04”原文:
01、
1999-2004五年时间里,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倒闭了800万,这一现象绝对性地证明了个体时代的结束。同时在政治上,虽然历史始终把伟大的事业记在英雄们的名下,但事情的本质是--任何单个的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原创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依赖于每一个参与原创文学版块活动的朋友。
02、
论坛主持的换届,是民主制度的基本方式,据说,从联合国秘书长到一年级二班的数学科代表都实行这种方式。由此,即使在任的主持人的权力再小,都会对论坛产生一些个人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大小与方向,完全取决于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朋友们对这些主持人的批评与意见的热情和力度。
03、
原创文学改版一个月以来,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都很快沉了下去,读者或者论坛里的活跃分子没有在它们后面签名标记,而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只是来论坛里闪了一下,就消失了。
04、
是的,主持人的工作方式以及论坛的决策存在很多问题。健全之路永无止境。
2.读看林人《新年寄语》(续前)
05关于点击数、马甲、小团体、版聊与集贴
“05”这段挺长。看似幽默含蓄,其实谁都能看出其中讽刺与鄙视的意味。然而,何必如此呢?
朋友们来到网络论坛,有各自的心理需要,只要不违反论坛公示的规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及文明,则无论何种方式的“玩”,都无可非议。
比如“点击数”,有的帖子“点击过千至万”,即便作者采用了一些手法也无需责难之。对论坛而言,“点击数”高甚至超高,并无妨害,反而有益。何况,谁都明白网络中毕竟有虚拟的成分,谁会太顶真呢?
至于马甲,更是论坛永远的风景。坐在电脑屏幕之前的人可以自由变换不同的角色,正是一大乐趣。有的甚至连性别都虚拟一下,也十分有趣。要知道,真正做到始终以相反的性别来作文,来与他人交流,并非易事。曾见到一位女性ID,注册时标明男性。她试图体验做一个男性的感受,然而时间稍久,便自己露了马脚,不得已而还自己女儿身。朋友们呢,谁也没有怪责。这可谓一件趣事吧。
即使“注册一些专门负责为自己翻帖的马甲”,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发了帖子,谁不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呢?各人有各人的花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嘛。孙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才显出英雄本色。网络之人稍稍变化一下马甲,有何不可?网络如果任何事情都一目了然,就索然无味,不好玩了。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必去探究谁是谁的马甲。
从不使用马甲与间或变换马甲,并不存在高尚或卑鄙的区分,仅仅是各人不同的玩法而已。
说到小团体——或称“小圈子”,好像鄙视的人很多。细细一想,便知无需如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非只是贬义。两个人,或者一些人,由于兴趣相近,脾气相投等各种原因,自然而然喜欢相互走动,频繁来往,并随着互动交流渐渐产生情谊,这是人类的特点。任何一个人群中,都会有因此而产生的“小圈子”。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人之间,永远也不会擦出一丝情谊的火花来。无论是在虚拟的网络论坛,还是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然形态的“小圈子”都是一种普遍存在、永远存在。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小圈子”理解为具有某种特性的“单个的个人”也未尝不可。
版聊是不是一件绝对无聊的事情?它是否有损于论坛呢?想到一个词:废话。有谁喜欢废话吗?好像没有吧?有谁不说废话呢?那可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仔细想想,任何人,一生当中所说的话中,废话要占最大的比例。如果要一个人从来不说一句废话,那不仅是绝无可能做到,也是难以想象的乏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句话都精心设定,像在舞台上念台词一样,不说一句废话,还会有情趣产生吗?同样的道理,假如因为论坛是“原创文学”,就一定要所有的言辞都必须与“文学”相关,那么这论坛的结局一定会是越来越冷清。
所谓“集贴”,就是“把自己的文章与文摘都集中到一个帖子里”。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这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主题的点击数远远地超过别人”吗?其实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产生“文集”、“诗集”一类的帖子,不仅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方便读者阅读,而且还有利于切磋研讨互动交流,何乐而不为呢?也许有人不喜欢这样做,只喜欢让自己的文章或一首首诗散布在论坛各个角落,那也有那样做的好处。只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必要人家也不喜欢。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是也可以说“己所不欲,勿禁于人”呢?
(未完待续)
附:《新年寄语》之“05”原文:
05、
关于论坛里的热门主题,细心的朋友分析一下都会发现,那些点击过千至万的主题,里面一定有一些从来不发主帖的马甲在专门负责翻帖,另外,还一定有一些从来不到别人帖子里签名的人的支持,换句话说,在论坛这个小团体里,还有一些更小的关系更密切的团体。所以,如果你自己也有一个小团体,并且,注册一些专门负责为自己翻帖的马甲,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帖子的点击数弄到过千至万。此外,还有一个方式,把自己的文章与文摘都集中到一个帖子里,也可以使自己的主题的点击数远远地超过别人。最后,还有一个方式――你可以叫你的朋友来,在你自己的帖子后面与你进行版聊,那样的话,你就可以决定你自己的帖子的点击数了。
2.读看林人《新年寄语》(续前)
06、07关于精华主题。
一所幼儿园或小学校里的老师,一位喜欢给小朋友“小红花”以示鼓励,一位则总是严厉地批评小朋友。他们谁更招小朋友喜欢?谁对小朋友更有帮助?恐怕难以定论,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道理。
网络论坛里给作品加上“精华”标志予以推荐,旨在鼓励写手,活跃论坛,这与给小朋友“小红花”几无两样。老练一些的斑竹对此操作十分熟练,往往收效颇丰。他们的眼光大致差不到哪里去,很少遇到不买账而挑起是非的事情。斑竹中的一些新手,唯恐驾驭不好,对自己的眼光又缺乏自信,便采取征询论坛网友意见的方法。例如某论坛新任版主制定规则,其中第四条说“公开跟贴评选(最低起码有十人以上赞同为精华贴才能加上精华)”。我只是路过那里,偶尔见到。后来因为好奇又一次拜访,看到梧桐书屋先生跟贴道:“第四条不大符合实际。通常朋友们阅读欣赏为主,不大习惯参与推荐和评选活动。要求十人以上,恐怕就很难产生了。精华贴子的评定主要还是起一个推荐和鼓励的作用,因此由两位斑竹商量并参考跟贴反映即可。”他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论坛的主持人是志愿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所有的主题”,这不能成为“不适合给任何帖子加精华标志”的理由。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的人是不适合担任这一职责的。既然担当了这一义务,即使不能“仔细阅读所有的主题”,至少能够“浏览”和阅读大部分主题帖子,并且迅捷地有所反映。
“一个作品的艺术、思想及娱乐价值,也不应该由任何一个单个的主持人来判定”,这话不错。不要说某个“单个的主持人”,即使是某一个或几个组织、机构等也很难对作品价值的评定做得很好,也只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言。问题在于,网络论坛对一些作品给予某种形式的肯定和褒扬也很必要,这是为了达到想方设法做好吸引更多读者和促进交流互动两件事的目的。当然,这“某种形式的肯定和褒扬”只能视为一种激励手段,并不具有“评定”性质。
在论坛里,大多作品具有草创性,先行发表,征询意见与反映,随后再修改加工。因此,论坛从根本上来说应是百花盛开的乐园。作品的优劣成败在所难免,好的论坛却能予以包容并通过交流促进提高。当版主推荐某些作品为“精华主题”的时候,谁都知道这只是一种推荐和鼓励,大多不会斤斤计较的。
“这里的精华帖子,基本上都是以前设定的,它们不代表现任版块编辑与主持人的观点,更完全不代表参与论坛活动的网友们的观点。”“所以,你看,那些让人绝望的热门与精华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事实上,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但这些东西会让新来的朋友们感到不适。”
在“新年寄语”里出现这样的句子,实在令人大倒胃口。新任可以不再设定“精华主题”,你可以尝试别的做法,那是你的权利,相信不会有人多说什么。但是绝没有必要用这样的口吻和语气去否定前任。这样做只能给人以“有失厚道”的感觉。大多数网络论坛都存在“精华主题”这种激励手段,谁会为此感到“绝望”、“不适”,认为“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呢?
不错,每个人都有“寻求他人的赏识”的欲望,并且会采用“自己所选择的方式”去获得。但是我相信,随着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大多数人“所选择的方式”中绝不会包含通过贬低甚至否定他人来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
在网络论坛“寻求他人的赏识”的途径其实很简单,一是来自网友跟贴中的反应和评价,一是来自论坛版主的认可程度。假如版主们都吝于笔墨口舌,又怎么能有效地激励他人更活跃地交流互动呢?
附:《新年寄语》之“06、07”原文:
06、
关于精华主题。就论坛的形式而言,我个人觉得不适合给任何帖子加精华标志,因为论坛的主持人是志愿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所有的主题,并且,一个作品的艺术、思想及娱乐价值,也不应该由任何一个单个的主持人来判定。这里的精华帖子,基本上都是以前设定的,它们不代表现任版块编辑与主持人的观点,更完全不代表参与论坛活动的网友们的观点。
07、
所以,你看,那些让人绝望的热门与精华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事实上,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但这些东西会让新来的朋友们感到不适。卡内基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寻求他人的赏识。我们应该把这一点人性坦然地放到任何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原理里,并努力去获取它。但获取的途径,将会因我们的人生规则的不同而不同,芙蓉姐姐有芙蓉姐姐的方式,比尔•盖茨有比尔•盖茨的方式,王老五也应该有王老五的方式――之后,更重要的,是你将会因自己所选择的方式,而被贴上相应的标签进行分类,那么,你愿意被归为哪一类呢?
2.读看林人《新年寄语》(续前)
08自由与规则
在论坛这个“公共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享受着“相对于其它现实领域有多得多的自由”的同时,同样“应该遵守公共领域的基本规则,最起码的一点”应当“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些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话似乎说到这里就可以了,点到为止嘛。言多必失。后面四个“不要”,就有失偏颇,并不严谨。三思之后,自会顿悟。
09“我们生于这样一个时代--没有人,可以写出一部伟大到足以让每个人都为之疯狂的作品”,“不能期望随便发一个作品,就能在论坛里引起轰动”,“知名度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等等,这些话都不错。相信论坛里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理性的认识,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奢望。但是说那样的伟大作品,“只能产生于文盲与知识分子的比例大于100比1的情况下”却不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用这样简单的逻辑可以阐释清楚的。
10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是要实现它,却不容易。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切实的东西,还没有让人感觉充满信心的理由。
附:《新年寄语》之“08—10”原文:
08、
论坛是公共的社会生活领域,虽然它相对于其它现实领域有多得多的自由,但是,它仍然是公共领域,应该遵守公共领域的基本规则,最起码的一点,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请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把论坛当成个人独舞的舞台,也不要把论坛当成哥哥妹妹们幽会调情的私人会所;不要把它当成拉帮结派争风斗气的码头,也不要把它当成卫生间里倾倒呕吐及排泄物的便池。
09、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时代--没有人,可以写出一部伟大到足以让每个人都为之疯狂的作品,那样的作品,只能产生于文盲与知识分子的比例大于100比1的情况下,所以,我们不能期望随便发一个作品,就能在论坛里引起轰动,知名度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象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朋友的获得一样,任何优秀的以及卓越的品质都是在长时间的交流过程中,通过那些细节,一点一点地被认识到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克服时代加在我们身上的精神遗传--狂躁,而静下心来,参与到论坛的日常活动中来。
10、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衷心地期望凯迪的原创文学版块乃至整个凯迪社区在新的一年里,成为中文公共论坛里最好地实现了写手、平台、传媒与读者等多方互动的论坛。使凯迪成为一个更响亮的品牌,也使造就这一品牌的每一个网友都能够在任何时候都骄傲地说:“我是凯迪的网友!”是的,朋友们,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读看林人〈新年寄语〉》后记
这是一份具有“就职演说”性质的纲领性文件,正如文中所说:“即使在任的主持人的权力再小,都会对论坛产生一些个人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大小与方向,完全取决于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朋友们对这些主持人的批评与意见的热情和力度。”
因此,经再三斟酌,还是以这么大的篇幅,较为详尽地发表了批评意见。这样的“对这些主持人的批评与意见的热情和力度”是不是足够了呢?抑或是太过了呢?
倘若真的有所冒犯的话,只好恭请包涵见谅了。
日后的“薏苡读贴”不大会有这样长的篇幅,将以短小为主。
特此说明。
2007年1月3日晨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