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哥德堡号的资料
哥德堡号”的重建,源于1984年发现的沉船残骸。1986年~1993年,从水下打捞出大量船体构件及所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1995年重建施工正式启动。
由于没有遗存的设计图纸,因此主要的复原依据是瑞典造船、航海历史的研究成果,其他相似的古帆船资料,“哥德堡号”残骸以及古时的若干造船规范等。
哥德堡号”3根桅杆全部分为上、中、下三段,主桅由7根原木组成,全是按照1747年留存下来的船桅帆图来设计的。龙骨长33.5米,在榫接处各按传统放置一枚硬币,分别是1745年和1995年制的,象征着该船的历史和未来。全船耗用木材4000立方米,四分之三为橡木,其余为松木。
船上安装10面方帆,另有四五面三角帆,总面积约1962平方米。帆由7名男女制帆工全用手工缝制而成。据介绍,整艘船大约要缝85000个针眼。如果光是张着帆行驶,平均航速可达5~6节。
船甲板分为下甲板、炮甲板和上甲板,考虑到现代人的身高比当时要高,因此甲板层高比历史原船增加了10厘米。左右舷对称布设14门6磅炮,全部仿自1739年时的炮。
全船耗用铁钉56000个,螺栓10000个,全部用手工锻打,用去约50吨铁料。其中一枚铁钉是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于2004年4月16日到瑞典访问时钉下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还专门为它题写了“一帆风顺”四个字。
虽然外形上完全仿古,但是“哥德堡号”上还是安装了两台共1100马力的高速柴油主机。复建的“哥德堡号”在船载设备上可谓“鸟枪换炮”:油罐、喷淋装置、海水淡化装置、污水处理装置、救生筏一应俱全;古代的生活设施和舱室则被取消了,固定船员的舱室配有单层或双层卧铺;传统的指南针已经被雷达、卫星导航、卫星通讯这些设备取代了。“哥德堡号”的船长、大副乃至一些船员,都是曾经在大帆船上服役十几年的老水手了。整个远航将有两位船长分别上船负责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程。
“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哥德堡市
自从明朝开始颁布海禁以来,中国似乎与大海隔绝了。明世宗颁布命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对于和洋人做生意的海商,要施以严刑峻法。自那时起二百年间的中国,再也没有郑和下西洋的雄壮船队,充当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文化往来的友好大使。清王朝对于西方贸易的态度,是戒备、限制、加上封关自守,整个中国的沿海只有广州黄埔古港一个口岸允许通商。
此时的欧洲却恰恰相反,进入了一个充满扩张历险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在他们眼中不仅藏满宝藏,而且神秘无比。惟一的出口广州更是无比的繁华,珠江上的船舶运行穿梭,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一般繁忙不息。从这里,外国商船把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向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哥德堡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并且繁荣起来的。
1621年6月,刚刚从丹麦手中夺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的哥德河畔,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市被恩准建立。
在18世纪20年代末,瑞典的全部海运商船只有480艘,但仅仅50年之后,数量便猛增到900艘,几乎翻了一倍。其中,瑞典东亚贸易公司新建的商船一艘跟着一艘下水,远航东方,极大地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哥德堡号就是其中的一员。
据称,瑞典东印度公司一条商船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可说是带动了整个哥德堡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