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伊人有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美石 收藏:0 回复:2 点击:4824 发表时间: 2006.09.12 12:27:36

临终对话(十三)五八年出门远行


  “我走那年是1958年,9月吧,是9月,天气已经很凉了。”
  “58年不是搞大跃进了?”
  “对,比这早点,差不多七、八月份开始的。那可是永远忘不掉的事,大跃进、人民公社,叫‘三面红旗’。”
  “这是两面。”
  母亲皱起了眉头,“对啦,还有一面呢。是什么路线吧,想不起来了。唉,那年人人都有干劲儿,家家插着小红旗,不论在工厂,还是在部队学校,都修炉子炼钢,把能见到的树砍掉当柴火,农村人都去了公社吃饭,家里的锅都砸了炼钢。你说多坑人,炼出的钢就像废铁,根本没用。说要超英赶美,结果后来没人种地,没粮食吃了,家家都往出抬死人,都是饿的。”
  “当时是吃窝头吧,我小时吃的那种。”
  “唉,苞米瓤都是好的了,还用增量法蒸,个挺大,都是纤维,没营养。特别是农村,油、布什么的都不供应了,树叶子都吃光了。就这样教育局还说三到五年消灭文盲,十五年后人人都能上大学呢。
  “我就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离开家乡的。走之前,铁路上说我们去的地方到处是高楼大厦,这令我们兴奋不已。走的那天,母亲在偷偷抹泪,我倒是挺高兴,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鲜。小时去长春的经历很模糊,这回是自己出远门啦。
  我们从通辽始发,坐了三天三宿的火车,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车就停下来,带队的让我们下车,我还记得那个地方叫十八台。
  到时是半夜,天黑漆漆的,没有月光。带队的说我们就在这里工作,参加大包复线建设。大家都懵了,跟着来到简陋的工棚里,见到许多各地来的民工。工棚是用木头支起来的,地上铺着草,一下雨就往里漏,许多女孩儿呜呜哭,有的男生趁带队的不注意,连夜坐火车跑了。
  跟我同去的一个女孩叫李文英,没爹没娘,以前跟爷爷在一起住。我俩没害怕,进了工棚,打开行李,我俩并排躺下,我跟她说:下这么大决心出来的,说啥也不回去,死活就在这里了。她点点头,说,不回去。就这样,我俩成了好朋友。
  第二天开始,我们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苦力了,从早到晚就是用扁担土篮子担土,在家也没干过这种活,细皮嫩肉的肩膀很快就磨破了,肿得老高,天天浑身是汗,腰酸腿疼,到了晚上头一沾枕头就再也起不来了。生活上也很艰苦,厕所是露天的,用树杆围成的,稍短点的是门。天天干活,浑身上下脏得不行,也没处洗澡,用一点水也要排队,就在野外洗脸。
  姓张的领工30多岁,他总是对大家说:“你们要好好干,铁路要从你们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去上学,不好好干就一直在这儿干苦力。”
  我们俩越发卖力干了。有的人会偷懒,领工不在时就歇着,装的土也少。我俩总是把土装得满满的,挑不动就两人抬,胳膊越抬越高。好多次走都走不动了,连人带筐,叽里咕碌从土坡上滚下来,我俩却感到有趣,还没完没了地哈哈大笑。
  每次给家写信我都说这里好,吃的好,牛羊肉随便吃,馒头像枕头那么大,并用笔在信纸上画个大馒头,标上一个好字。
  这其间,有一个姓蔡的坚持不住,跑回老家。母亲去看她,问情况。她说:那鬼地方可受罪了,天天干力气活,像看囚犯似的不让回家。
  母亲回到家大哭不止,认为我骗她。
  就这样在荒无人烟的十八台挑了三个月土,各段开始来招学生了。有医务段、机务段、电务段、车务段四个段,不知是谁说医务段就是去背死人,这使我十分担心自己到医务。
  招工的干部站在大家前面,一个个名字念,念了老半天也没有我。
  李文英,车务……
  李文英很高兴。
  一直到最后,他念到:
  冯淑华,医务。
  哎呀,这么倒霉!
  我想来想去,还是不行,就去找那个干部,我说,请你给我换另一个段吧,除了医务,哪个都行。
  他很奇怪的样子问为什么。我说怕背死人。他笑了,说人家想去还去不上呢,女孩儿上医务多好啊,还在包头市铁路医院职工学校。背什么死人呀。去吧去吧。
  1959年1月,我来到了包头,开始在护士班念书,一直到1960年4月毕业,拿到一个中专毕业证。我学习不太好,基本是混下来的。毕业后分配到了包头铁路医院,这个医院在当地也是最大的医院了。
  我先后在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实习,最后到了妇产科。妇产科的护士长叶承佩相中了我,把我留下了,在病房、婴儿室倒班。护士长工作上和生活上对我非常关心,我还会接生,干得出色,领导要提拔我。
  一年后,全国开始大精简,许多人下放了,下放其实就是回家,一年只发一个月的工资。因为我干得好,护士长最后把我留下了,把一个年纪大的下放了。同来的许多同学都回家了,最后只剩了史淑琴和我两个人。
  我干工作不分份内外,哪个部门找我,我都没推辞过,所以我人缘还不错。当时是三班倒,早8点到晚5点上白班;然后休息,再上第二天晚4点到零点班,有时候上大夜班,是零点到第二天的8点。那时也是因为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年轻,多干点没什么。
  还有一件事不能忘记。有个叫三道坎的工地发生了过食物中毒,各地都来声援,我和史淑琴也从包头赶来,打针,巡视病房,进行护理。力所能及地帮助民工做其它事。后来上级来检查,民工们都说“小冯要留在这儿,我们的病就会好一半儿。”还一致要求我留在当地的小卫生所。所长姓曾,也极力要我留下,又向包头铁路医院打电话要我。护士长对他说:“小冯这么小,还没对象呢,在那里干嘛,你们让她回来,我再给你们派个好的。”这样我又重新回到了包头。
  当时有个同事崔大姐,是个老护士,孩子多,家里非常困难,我可怜她,总给她买吃的,下夜班还请她上饭店吃面条,溜达时买点水果和零食让她带回家给孩子,给了她很大帮助。当时是60年,我挣39元,已经不少了。发的粮票用不了,馒头吃不了,还托人捎回家乡。因为路程远,时间长,母亲打开包裹时馒头都长了绿毛。这使母亲非常激动,她哭着说,这是我孩子舍不得吃省下来的,我必须把这些长绿毛的馒头吃了。
  这样一直工作到1962年10月。
  “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回来呢?”
  “这都因为你姥姥……”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孤星泪 Re:临终对话(十三)五八年出门远行 回复时间: 2006.09.12 12:37

    美石,你这段时间去哪了?
  好多朋友在想你呢。

回    复    

回复人: 美灵 Re:临终对话(十三)五八年出门远行 回复时间: 2006.09.12 21:41

    苦难的母亲。。。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