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一:人文精神
1、
我所说的人文精神可以用陈寅恪的话归结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李颉《重建人文精神讨论的更正发言兼论新左派思潮——致杂志公开信》
2、
在中国语境里,对满嘴“大词”的人我历来是很警惕的。一个人让我觉得亲切而温暖,首先不是因为他动辄声称人文精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内心是个柔软的人,他生命的痛感来自一切具体的卑微的事物,他温和地关爱一个找上门来寻求帮助的进城打工的亲戚。何谓“人文精神”?当我们回到“文艺复兴”这个源头,它的涵义恰恰跟中国几年前的那场大讨论相悖,人文精神彻底否定的是中世纪神权的桎梏,返归对世俗欲望的讴歌。
——杨克《“9·11”:“理想主义”的终结 》
3、
按照我的理解,当我们讲到“人文”这个词的时候,有可能出现三种指称:第一,指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指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第三,指文史哲艺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这三种指称有联系,但要严格的区分开来。如果要举典型例子的话,我想可以把90年代初期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看成第一种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把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看成第二种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把目前正在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看成第三种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三者之间并不必然的一致,也并不必然的都排斥科学。比如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所抨击的主要是中国的人文学界而不是科学界;人道主义也不反对科学,相反以科学为达到人道主义的手段,但是它有可能丧失第一种意义上的人文精神,这在前面已经说了;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排斥科学,相反倒是有不少像华中科技大学的老校长杨叔子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在呼吁,况且与这种呼吁相伴随的还有文科学生要学点科学知识的呼吁。我的工作是想在第一种意义上为科学引入人文关怀,实际上是端正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恢复它本来就有的人文底蕴。
——吴国盛《吴国盛纵论科学与人文》(续之《回到科学与人文的概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