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声东击西 收藏:0 回复:3 点击:3893 发表时间: 2006.08.24 12:47:33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矫正对策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矫正对策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正确分析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可以为研究矫正品德不良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矫正对策。
  一 、对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
  (一) 形成不良品德的客观原因
  1 家庭教育的适当。家庭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作风和习惯、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中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点、只生不养,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有的家长只生下他(她),就托付给老人或保姆代养,有的只重视子女的物质需求,忽视对他(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什么都懂,殊不知这种想法酿成了日后不可挽回的大错。
  第二点、教育方法走极端。这里可以概括为几种类型:A溺爱型。这在独生子女家庭尤为明显。过分溺爱、袒护、迁就,致使孩子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任性自傲。B严酷型。一味地相信“棍棒出孝子”“拳脚打天下”,方法简单粗暴,通常不问青红皂白一阵打骂。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产生扭曲报复的心理,对道德认识产生错误的判断。C放任自流型。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放任不管,只相信“顺其自然”“树大自然直”,久而久之,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目无组织纪律,缺乏责任感。
  第三点、家风不正。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假如,家庭成员的言行不一,行为不检点,亦会误导孩子的行为,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效仿,做出有悖与社会道德的行为。
  2 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圈子逐日扩大,由“家——学校”的两点一线上升为“家——学校——社会”的三点一线,接触的人或事物就复杂化了。社会上的一些恶习及腐朽思想,会乘机侵蚀和毒害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一不留神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3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是一个潜在的因素。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老师是他们的崇拜对象。不当的教育方法会适得其反。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常常挤掉本来少得可怜的思想品德课。偶而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只是为了应付,仅仅是泛泛的说教,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力度,没有将知、情、意、行四者协调统一起来,更有甚者缺乏热情和科学性。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出口成“脏”,动不动就扣个“帽子”,给个强制性的处分。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讽刺、挖苦、漫骂只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失去对心中偶像(老师一贯是学生的偶像)的信任,会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就会“顶着干”,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严重脱节,缺乏教育的一致性,很难形成教育合力,各执一端,各行其是,出现2(双周日)大于5(在校日)的现象,不良品德便会有机可乘。
  (二) 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原因
  1 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道德的内涵,产生认识上的模糊、肤浅、不全面, 行为上就会产生盲目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确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崇高理想的树立。就目前来看,出于无心犯错的数量减少了,出于有心犯错的数量增加了。这就说明青少年还缺乏稳定的道德信念。他们虽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范畴,但对道德范畴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2 表现出异常的道德评价态度
  少年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如心理学著作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的阶段。已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领会了一些基本的道德水准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此时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有的学生较长时间内受到不良道德观的影响,没有把握好这个“过渡的阶段”,出现了“情感缺陷”。如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是非曲直不分,情绪冲动,更是缺乏理智和道德审美,产生厌世心理,慢慢地滑向品德不良的歧路。
  3 道德意志薄弱。一般品德不良的学生大多缺乏自制力和毅力,道德意志薄弱,抵挡不住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染上恶习。为了满足各种所谓的“好奇心”和个人欲望,冲破道德约束,由情绪体验来支配个人的行为,不考虑任何后果,结果是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二 、矫正不良品德的对策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复杂、系统而艰难的工作,它不能凭一时、一人来完成,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积极配合,是一项集体工程。特别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其道德品质正处于形成阶段,可塑性大。此时矫正时要考虑他们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需求,采取有效可行的教育对策,将不良品德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1 消除青少年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曾告戒天下为“师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而首要任务是“传道”,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尤其对品德不良的学生,更需要将“传道”放在首位,让他们明白“如何做人,怎么做个好人?”因为品德不良的学生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等方面的指责、嘲讽,常常表现为“多疑”、“敌意”,较一般的孩子过于“敏感”,对人或事多存“戒心”,对学校的教育采取沉默或无理对抗,破罐破摔。对待这类学生,教育者应先从自身入手,从多方面给予他们关爱,态度要真诚、耐心,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平等相处,抓住时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多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就是在这种“施舍爱心”的教育中实现的,这也是消除他们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之一。
  2 满足他们正当、合理的需求,培养和激发积极向上的道德动机。
  需要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源泉。人的正当、合理的心理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不合理或违背道德规范的举动,引发不良行为的发生。如某校一矮小且近视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偏下,他向老师提出“调位子”的要求,遭到老师一句“成绩这么差,还想往前调?”的严词拒绝。而后这位学生愤然离开学校,决定向坐在他前面的同学一一报复,最后发展为被学校开除。从这个我们可以吸取教训,要全面研究分析他们的需要,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动机,避免悲剧重演。
  3 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消除自卑、自傲心理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他人、集体尊重的情感。自尊心的两个极端是自卑和自傲。自卑是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傲是目空一切,自傲的人自卑感最强。这两种都不利于优良品德的形成,都是造成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者要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就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消除自卑和自傲,正确处理人与人的道德关系,学会尊重他人。这里不妨学学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式,我认为就是集体”(《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105页)“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作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同上书228页)他认为集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马卡连柯在教育改造数千名流浪儿童和失足青少年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而这个结论同样适合我们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设法让品德不良的学生置身于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为他们提供创建集体荣誉感的条件和机会,激励他们维护集体的尊严,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是非观,增强道德责任心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典型的心理特点。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正当地归因,明辨是非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教育者应坚持正面疏导为主,施以严格要求,用事实作引导,达到心悦诚服;再以榜样法明示,什么是正确的和高尚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树立学习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评价能力。
  

------------------------
声东击西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矫正对策 回复时间: 2006.08.24 14:16

    说得差不多.....

4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闲云孤鹤 Re: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矫正对策 回复时间: 2006.08.24 15:36

    很好的论文阿。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方林 Re: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矫正对策 回复时间: 2006.08.28 11:08

    欢迎的,支持!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