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xiaosi44 收藏:0 回复:6 点击:1106 发表时间: 2006.07.30 03:47:31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在文章开头,我首先要提到一个细节,这是在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散文里见到的。当她在一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时,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纸上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
  
  在老伯的心里,字就代表了知识的价值,他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我是不忍心把一张报纸或者文稿扔进垃圾箱的。因了自己的这点喜好,重回网络,也不希望自己的文字随便了来写,耽搁了别人的时间又彼此都没有什么收获。那样的话,对作文和看文的人来说,都该是一种犯罪。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记录自己在看南怀瑾老师所著《论语别裁》时的感受,我用心了来写,也希望各位朋友你能认真了来看。
  
  第1节
   
  首先,我要说的是孔子这个人。虽然《论语》里并不全是孔子说的话,但人们都默认为那是对他思想的传承与改新,下面就看子贡是怎么评价孔子的。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孔子)到了一个国家就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做官还是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贡子说,他是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就算你认为他地政治有野心,那他所要求的也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照作者的说法,子贡的那五个字包含了五经所有内容,他们的学问成就的是千秋大业。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他们在当世都未爱世人关注,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高度吧,志当存高远,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站的高望的远,放在现实中应该是看着远处的目标,别太在意身边的琐事。终归到到底有一点就是《论语》或者说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底蕴,需要我们细细挖掘。
  
  第2节
  
  既然孔子是那种可以名震千古的人,那我们就不需要再费力寻找读《论语》的理由了,那应该如何来读呢?
  
  有一天,子贡有些得意地问孔子,如果人穷了而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得意了,发财了还能对人不骄傲,你觉得怎么样?孔子告诉子贡,他只是及格,说你应该在任何位置、任何环境中都显得平凡,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其中的好礼是指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
  
  子贡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孔子说,如果你懂了这些,就可以开始读书了,因为我刚刚只是提示给你了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
  
  在这里可以看出来,文章告诉我们的都是死的道理,就算你完全记得它也一无用处,像一句被说烂了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常挂这句话在嘴上的人其实是很在乎别人的说法,几乎应该提个“名言无用”论了,所有的名言都是用来骗人的,如果你没有把它忘记而化作你的行动,它就算欺骗了你。
  
  第3节
  
  下面我要说的是对《论语别裁》的兴趣来源,虽然现在畅销小说充斥着市场,要找到值得看的还是大有书在,关键之处是我们有没有兴趣,那些话题是不是我们关心的,能不能感悟到它的价值。现在对我来说就是兴趣问题了,其实什么都不为,只为南老师的翻译,先看看他是怎么翻译《论语》原文的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尽量少引用《论语》原文,这句话应该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学过,另当别论。正是因为南老师对这第一句话的解释激发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
  
  现在以我们的个人经验来思考一下,学习应该是件很苦的事;有朋自远方来,如果碰上经济皮软的那几天,那场面怎一个“惨”字了得;再说如果你对我不起,我又不能打你,不能骗你,心里也不准难过,你说君子该是这样子的吗?
  
  有了上面的疑问再看解释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学”不指我们现在的学习,我们可理解为学问,而学问也不是文学,不是什么理论知识,就是说哪怕你不认识一个字,只要你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地对,这就是学问。如果这样理解,你就不该有不悦之处了。其次,他的朋可不是现实中的朋友,而是那种知己,那种得到一个后就死而无憾的。就孔子来说,他的学问是在他去世后五百年才得到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赞扬,是有些远了。最后,文中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则是说你遇事应该多反问自己学问、修养、做法有什么不妥,少有那种怨天尤人的念头。
  
  第4节
  
  接下来要说的是在《论语别裁》第一篇章里我的其它几点感悟。
  
  《论语》里还有个词语“慎终追远”,南老师解说的意思是与其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这句话在我最初认为,应该是谨慎一点,先想好一个结果后再开始做。后才又觉得应该是不管对与错,只要不失原则,大的方向没有错,都该放心去做,毕竟没人在岸上看别人游泳能学会。
  
  有了目标,那该如何做?“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前两句的意思是生活不要太奢侈,住的地方不要太安逸,下一句是这就算有学问了。在这里我单单提出这一句来强调,因为它对我们现实生活来说太重要了。用南老师的话来说,这句话包括了对于所应该负的责任及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不要乱说话。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其实现实中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确是件很不简单的事。
  
  《论语》里还有曾子的一句“吾日三省吾身”,这其中三省时用的三面镜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就是真正的学问,南老师一直强调的一点是学问并不是文学,需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的难,这就是学问。
  
  这也是促使我在此动笔的原因之一:“传而不习乎?”可解释为,“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其实这句话一直都挂在中学时语文老师的嘴上,只是他没有说三省什么,只是提醒我们今天的作业你们都做完了没有。在此,我也可以理解为自己那个关于写《论语别裁》读书笔记的那一系列文章开始了没有?
  
  再说吾身一日三省什么:替人家做事有没有不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言而有信;老师教我如何做事,有没有实践。自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是最后一句,无论你相信什么,也不管你铭记着哪些名言,如果你没有去落实,就全都只是句空话,最近不是有个观念:重在落实。
  
  第5节
  
  看《论语》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好像那句翻译成:父亲在时看他的志向,父亲死的时候看他的行为,能够保持三年就能叫做孝子。照南老师的说法,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在父母面前时要言行一致,就算父母死了我们也要诚诚恳恳,这里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原则吧,当初认为对的东西,现在如果依然觉得没错,那就要坚持下去。
  
  当有子提到礼时说:“礼之用,和为贵。”这让我想到了杜琪峰新拍的电影《以和为贵》,在书里的意思是调解均衡,在电影里,当初的理解是和平、和气,现在看来用协调发展也不为过。
  
  还是那句话,我的文章不可能教会你什么,其实不管你是什么行业,想在书本中获取什么,都是不可能的。书永远不会教你怎么去做,就算在你看完后肯定了书本的观点也不算,它还是没有教会你,只是有可能给你传达了某种观点或者是让你产生了某些想法。或者换一种说法,书本只是给了你一种引导,真正的想法,真正要走的路还在你自己。虽然态度可能决定成败,但如果你不去做,那貌似自信的态度就该称为自大了,与成天沉迷于武侠玄幻小说中自封为天下第一没有什么两样。
  
  至此,我的《读〈论语别裁〉笔记》先告一段落,以上感悟均来自书本的第一篇章,也是《论语》的《学而》篇,讲的是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休养。在第二篇《为政》里讲的是学问的外用。
  
  Xiaosi44二〇〇六年七月三十日于郑州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闲云孤鹤 Re: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7.30 17:53

    南先生的几本书都不错的,值得仔细阅读。呵呵,我下载过他的几十集讲座,视频。看过了,再看书。相得益彰。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7.30 18:34

    通过字面的理解,总是肤浅或与原意有偏颇的。
  经这番解读,果然让人思维通阔,眼界大开。
  学习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7.30 21:24

    我想应该是去糟柏,取精华的读吧。因为在孔子的时代有他的局限性,如果结合现在去读,肯定有他的现实意义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8.01 11:17

    好文章,当读,当赏。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 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8.01 13:47

    学习了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赏!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欲说心事 Re:夜读《论语别裁》笔记 回复时间: 2006.08.27 17:50

    是呀,就应该尊重知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