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梧桐书屋的《二十一世纪的教与学》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0 回复:1 点击:166 回复时间: 2006.07.21 02:51:01

谈谈文章的修改


  谈谈文章的修改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写作的过程包括“构思—写作—通读—修改(再通读--再修改,反复多遍)—定稿”若干环节。可是人们常常忽略甚至省略了“通读--修改”这样重要的环节,以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大可能是好文章。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们来说,这更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写完后匆匆看过(甚至不看),草草了事,结果写作能力总是不能提高。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忽略写作过程的完整性,一定要重视并养成“通读修改”的习惯。
  
  文章写好后反复“通读修改”,可以使所写的文章表达的更准确、更清晰、更有条理;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表现力。由于这是一个再思维的过程,常常还会取得新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不仅如此,习惯了“通读修改”,这样做的多、做的久了,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日益提高,功底不断增强,就会使自己“文思敏捷”,不再视写作为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所谓修改是“再思维”的过程,就是说不能拘泥于原先的思路,要善于进行“反思”、“侧思”、“深思”,也就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这是文章修改的基本要领。
  
  修改还要耐心、细心。要逐字逐句的通读,逐字逐句的修改。不准确、不恰当或自己都不明白的词语,要借助工具书反复推敲。不通顺、不合情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修改。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一律删去。一直改到自己能够流畅通读,能够陶醉其中的时候,再请别人帮助找找问题,然后再一次进行修改。万不可自己都读不通就拿去让别人看。这才是求学之道。
  
  学会修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千锤百炼,同时也需要学中思、思中学,需要不断积累,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修改,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写作。这个道理是每一个学习写作的人必须牢记并老老实实付诸实践的。
  
  关于文章的修改,要说的还有很多,比如怎样字斟句酌,怎样精雕细刻,怎样惜墨如金等等,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写作者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这里所讲的,算是一种提示吧。
  
  
  橱窗报《教与学》•创刊号•总第1期•第五版•学法提示 2001年5月10日星期四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梧桐书屋 考出好成绩——大考前夕话考试 回复时间: 2006.07.21 03:01

    考出好成绩
  ——大考前夕话考试
  
  大考在即。会考、中考、学年大考、高考,几乎所有的学生、老师、家长都进入了大考前夕的“备战”。恰似平静的海面正蕴含着汹涌的波涛,欢声笑语的校园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在强调、注重、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即使到了“素质教育”卓见成效后的明天,我们仍旧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正如体育运动重在普及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准,同时人们又热衷“竞技”,因此就有“奥运会”。而令世人瞩目的“奥运金牌”与“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的完美结合,正是对“考试”的准确诠释。
  
  考试,是一种检测,勤奋好学者可以透视自己的优劣得失。
  考试,是一次竞争,聪慧睿智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风范。
  考试,是一项选拔,脱颖而出者可以尝试自己的宏图大志。
  考试,是一场考验,大智大勇者才能正视自己的成败荣辱。
  
  求知的过程需要考试,如同工厂的产品需要检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仔细想想,它其实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结果。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然而有谁真的不在乎结果呢?失败的结果至少说明“过程”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为此,考出好成绩就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愿望,也是家长和老师们的祝福。
  
  学校教育还有一项重要内容,称为“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自然也包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出色的适应能力。怎样面对和参与考试,进而怎样面对和参与竞争,正是需要在求知的同时加以解决的。因为考试并不是只存在于学校,尤其重要的是它还存在于离开学校之后。可以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将伴随人的一生,无一例外。
  
  大考在即。考试只存在于考试之中吗?
  
  祝福每一位同学:考出好成绩!
  
  橱窗报《教与学》•第2期•总第2期•第一版•总编寄语 2001年6月7日星期四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