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且听风吟版主:空灵飘逸    绿暗红嫣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那木 收藏:0 回复:1 点击:5337 发表时间: 2006.07.06 08:19:21

第四原色


  
  美术学中称红黄蓝为三原色,绿色只是黄与蓝的调和色,但我认为,在欧洲,绿色也是一种原色,可以把它称之为第四原色。
  离开巴黎的时候,天气突然放晴。太阳红红的,云蒸霞蔚,大地生辉,我们为能够在冬日遇上如此绮丽的天气,感到非常惬意。但更值得称道的是我们有了关于第四原色的发现。
  汽车行驶在法德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物不断在旋动变化,跳入眼帘最多的、让我们感觉最强烈的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林带,一望无际的绿色牧草,除了间或看到远处发黑的尖顶教堂、灰色的乡村道路和银白色的电力风车外,余下的全是绿色、绿色、绿色,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我们能够体察到,西欧人将农业、环保和艺术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形成了亘连不绝的观光地带,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内所描述、所企盼的观光农业的式样吧。但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是西欧人长期不辍的经济、文化、生活习性使然。
  西欧的土地肥沃,集约化程度高,大片大片的土地集中在庄园主手里,而仅以篱桩为界,不象我国密筛似的田埂分割,形成巴掌之地;西欧人的主要食品是面包、牛奶和牛肉,因而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甜菜和牧草;这里的地形多是平原和缓丘,视野开旷;气候得天独厚,雨水充沛,墒而不涝,无需兴建水渠塘堰;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普遍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传统。这些,使得他们具备良好条件大力营造以绿色为基调的五彩田畴,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从法国到卢森堡,从卢森堡到比利时,从比利时到荷兰,从荷兰到德国,所见村庄很少,这除了与他们人口密度不大有关外,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他们的交通条件、生活习性及审美情趣与我们迥然不同,不象我们中国人喜欢沿路建房,致使道路普遍患上“脉管炎”,既影响行车,又有碍观瞻。这里的草场,浑然天成,绿茵茵的,漫过一个又一个山冈,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国度,到处都像是高尔夫球场,举起相机,任意按动快门,都会产生一幅色彩斑斓、构图精美的照片。在绿色海洋的涌动中,一只只牧羊就像是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荡荡悠悠,还有空中游弋的鸽群,密密匝匝,鸽哨声声,撩人眼耳。这里地貌平缓,云层低卷,远方天际的一抹抹光亮和起伏山丘的一道道曲线,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仿佛是那“红磨坊”中走出的窈窕少女席地而卧,化作了永远沉睡不起的大地美人。
  公路两边的草坡上,每隔200公里,便建有巨大而奇妙的几何形状物体,有球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圆柱形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显得突兀而醒目,象是在绿色的地毯上镶绣的朵朵山花,煞是好看。原来它是为了防止司机长途驾车疲劳引发事故,而专门设置的警示标牌,体现了当地政府高度的人文关怀。
  在西欧,除了下雪,全然感觉不出冬日的残败,草是绿的、树是绿的、水是绿的,连蓝色的天空也透着绿色。浓浓绿意笼罩下的原野,的确是这里的主要色调。哦,绿色,欧洲的第四原色!
  我忽然想起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诗,抄录如下,以此为结:
  吕讷堡的原野
  一望无垠
  寂静的莽原上
  苍苍杜松,奇形怪状
  美仑,密密的树林
  美奂,绿色的草海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蓝静 Re:第四原色 回复时间: 2006.07.06 10:19

    吕讷堡?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