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答outree:
呵呵,没有刻意寻求答案,昨晚正好看《中国文学史》,看到先秦散文那一节。只说一个事实:那种议论语言的精妙和方式的多样,早在先秦时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里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了,而且在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重新重视古典文化的传承,并不等于拒斥西方文化,也并不存在“凡‘中’必好,凡‘外’必不好”的绝对标准。路,也许就在二者的摇摆和犹疑之间。而最终,肯定会有一个坚定的指向。就我个人来说,我想,这个最终的指向应该还是自己国家的文化。
这么多年,无论怎样向外求索,除了剥下些知识和思想的鳞片,我以为自己的收获是甚微的。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我已经收获的那些知识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我想,是应该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了。
一百年前,仁人智士们,不是也是这样把目光移向了外边的世界么?一百年后,这目光背后的底气似乎已经不足了,这目光也并不那么清澈坚定了,也许,是该收回它的时候了,重新望向业已陌生和遥远的中国古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