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情感地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一钩新月如水 收藏:0 回复:7 点击:865 发表时间: 2006.06.23 13:10:12

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若谈起现在的歌坛,我们或者会用耳去听R&B,用眼去看MTV,用嘴说着明星,却很少用心去想。
  
   最早听朴树的歌是《白桦林》,还有《那些花儿》,在五年还是四年前?
  
   有些故事还没有讲完就算了吧,有些心情在岁月里已经难辨真假,如今那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我只留下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每每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会想起我的古井,我的葡萄藤,我的夏天,我的,我的……
  
   童年……
  
   往事……
  
   一一在眼前在心头浮现。
  
   也许我的童年就是我的那些花儿,拥有它们在我的心中。
  
   不知疲倦在烈日下地奔走……
  
   偷着和伙伴划着船在小河里飘悠……
  
   躲在桑树地里,把嘴吃到紫色,怕大人的骂又拼命地用小河水洗啊洗啊……还是免不了一顿臭骂……
  
   还有躲在桥洞下学着游泳……
  
   童年的花永不会腿色,至少在自己的心里,那里是最好的天堂……
  
   而今,朴树频频获奖,《生如夏花》的点唱率高居不下。
  
   我们唱着,笑着,还流着泪,我们就这样的长大,刹那又在红尘里衰老……
  
   或者我们不会忽略自己的匆匆变化,不会麻木自己的沧桑历程。
  
   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别人,就像很多人忽略了这几年不断变化着的朴树一样。真实的,这几年对于朴树,是个飞跃。
  
   对待媒体他可以应付自如,以前他几乎崩溃。
  
   还有钱,他一下子应该是拥有了很多钱,大房子,这不是庸俗,这从另一个方面代表着他的成功。
  
   一下子都拥有,那是什么感觉,我不知道,只是希望能继续听到他的能打动我心扉的歌,那插着翅膀的歌声。
  
   我为找她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生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那样——“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样的壮丽?
  
  若寻到了那片夏花,也是真实的生吧,也是有意义的活吧。
  
   忽然间,想要去很远,划着童年的那艘小船,满嘴的桑葚塞在嘴里,和你一起去看繁华……
  
   世界,在世界的尽头……

------------------------
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迫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捕捉住几度留痕

文坛.心路心语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3 18:59

    生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那样——“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样的壮丽?
  需要这样的人,不需要所有人。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3 23:39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你让我思虑着 如此清新的文字

回    复    

回复人: 山西东方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4 15:03

    绵绵心灵絮语,牵着我的思绪徘徊在一种氛围,寻找着一种期待,追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    复    

回复人: didi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6 08:56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是一种期待吧!

回    复    

回复人: 萧潭木叶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7 17:40

    “生如夏花”曾经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首歌,还有葡桑林里吃那些桑果。童话的记忆一下子突然走得很远。难以控制的感慨:生命如此匆匆,而我们年青时想做的又有太多,太多

回    复    

回复人: s慧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6.29 19:38

    好喜欢这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童年一离我远去了。

回    复    

回复人: 无脚鸟 Re:生如夏花 回复时间: 2006.08.01 21:11

    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心里有的不仅是欣赏....多年来最喜欢的也是最爱随手写的句子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