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上海流光魅影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暗茧 收藏:0 回复:1 点击:5354 发表时间: 2006.06.19 11:22:22

菩萨不受福报


   本来不想记录在这里的,但现在实在没有动笔在纸上写字的习惯了,高科技的发明的确是为了让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究竟是好是坏,或许我们可以预计一部分,真正的影响还是需要更长时间去验证。
   不愿意记录在这里的第二个原因是没有人会认真看,“认真”的定义是指经过大脑思考并且结合生活实践中的举止行为以及发生的琐事将理论上升到实用的高度,懂得固然是好的,真的会去用才真正发挥作用,否则理论永远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
   不愿意记录在这里的第三个原因是就算有人会“认真”去看,能吃得进去的恐怕也不多。如果一点概念也没有,是无法吻合具体说法的,心有灵犀才能 一点就通。就好比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想出了万有引力,但这个过程不是随便发生在什么时候都有效果,当时牛顿一定已经想了大量的相关事物,他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苹果”的雏形,并且已经熟透,所以轻轻一碰就“掉”了下来。换一个人或者换成更早些时候的牛顿,也许被苹果砸死也不会和万有引力联系在一起。
   但我还是记录在了这里,是因为免得自己忘记,已经有好几次了,想明白一个道理并且那样去做,时间久了渐渐忘记了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初衷,而变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固然也是好的,它真正溶入了性格当中,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会有问题的,因为一个理论的产生不会仅仅是“一个”理论,它会旁敲侧击、融汇贯通出许多其他的理论。我忘记了这个理论本身,也许在做这件事情时因为习惯,行为是正确的,但在做其他事情时,因为无法融汇贯通,就会出现偏差。本来的思想结晶被孤立成了无意识的惯性,就太可惜了。
  
  切入正题
  
   菩萨不受福报,乍一听很别扭,菩萨是好的,为什么反而没有好报呢,其实不是指没有好报,而是把报不报置之度外了,根本没有考虑回报的事情。菩萨不会因为想要得到什么回报而去祝福、去做好事,菩萨只是那样做着,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和蜡烛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吐丝发光不是为了要谁回报,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他们的责任所在。可是我们中大部分信佛教的人都是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才皈依的,当然,悟性分不同层次,对于无法更深入想进去的人来说,能使他们因为希望得到好报或者惧怕恶报的信仰而不去做坏事就已经不错了,但那不是全部。
  
   人和人相处,很难做到无私,或者哪怕是想出于无私,却也会发生误解,为什么?说到无私,最常达成共识,不存异议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但我想说,那也只是最高层次的自私,因为达到了最高层次,它具有无私的假相,深究其中,父母对子女爱的自私程度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把子女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子女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完完全全捆绑在了一起,把子女的荣辱与自己的荣辱完完全全捆绑在了一起,才会喜子女的成就,怒子女的不争,才会有很多家长希望子女完完全全按照自己要的样子来做,但那样一定是正确的么?未必,由于太在乎,行为会偏差,一叶障目。教育子女的确很难,难就难在如何把握“度”,太宠不好,太严厉又不好,太在乎一个人或者事,就很难做到客观了,父母因为“自私”而丢不开孩子,拳头握得紧紧的,实事上张开拳头后手心里什么都没有。孩子不是附属品,他们有自己将来要经历的路,他们是子女,却也是独立的人,长大后就是独立的成年人,与现在的“父母”完全一样,没有人(包括父母)能替他们吃苦。说句难听的,父母百年后,再想如何也无能为力了,把孩子完全匡成大人拟定的样子,保护在翅膀下,等到将来不再有人能保护的时候究竟是为他们好,还是在害他们呢。那么,家长不让孩子走他们认为的岔道,所捍卫的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是为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这样说是偏激的,但大家可以借此类推)
  
  
   佛问大弟子,人心与佛心有何差别,弟子曰:人心太过执着。佛又问:你能知天下所有人之心? 大弟子:是,人心所想,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将来亦不可得。
  
   人们心里想要得到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虚枉,都带不走,都得不到,甚至自己的躯体都只是借用而已,百年后归于尘土中,分解为空气中千千万万原子一粒,争什么呢,付出就付出得彻底。
  
   不争,不代表不作为,想到了这些道理不应该就此消极,换句话说是等死。做你应该做的。
  
   讲故事,要有主线,没有主线,情节就散乱无章,事实上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散乱无章,像无根的落叶,随人言飘忽不定,为别人而活着,活自己的脸皮,但脸皮是别人给的。总结不出自己认为的“好”与“坏”,大家说应该怎样,你就怎样做,殊不知“大家”也未必清醒啊。
  
   信念,是一个人存在的主线,有了信念,才不会人云亦云,被人,被社会误导。请选择正确的信念。
  
   我遇到过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显现了与信仰相违背的东西,我相信他们是真的希望按照信仰所要求的去做的,然而在有意无意中行为还是发生了偏差,关键就在于他们皈依信仰的出发点是错的。如果报着希望得到回报和好报的目的去付出,心态不会平衡,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或者暂时没有得到期许的反应,人们就会对信仰产生执意和动摇,会无法自控的被劣根性所左右。菩萨不受福报,只有放下一切,付出就付出了,才不会心生怨念,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卖琪的礼物 Re:菩萨不受福报 回复时间: 2006.06.25 14:10

    观点独到 新颖 文章耐读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