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四)——经过《繁花》看形式 |
今天去图书馆泡了两个小时。看叶锦添的《繁花》--Flower of the Wind。
“青春是一条漫长的弧线上的倾斜,形式总在不断的变化中。”在我看到这段字的时候,停留的时间最长,慢慢的在脑子里咀嚼回味。锦添。这个本来就是繁花蔟锦的名字,其人其貌其艺术其内在都是这样优雅的散发着芬芳。
看他的散文一如他做的电影美术设计,浓郁、优雅、高贵、贴近灵魂。
他的行而上的逻辑思维似乎锻炼的特别好。很容易的写出这样的《影子》来:
“黑夜是白日的影子,风是空气的影子,石头是山的影子,山亦是石头的影子。
建筑物是空间的影子,神只是人类的影子。女人是男人的影子,男人是女人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影子是虚无的重复。再生,是影子的力量。影子有时候比现实更能映现真理,隐藏着现实无法触及的广大领域。影子的活动过程甚至颠覆人类执著的基本逻辑,在模仿与重复间,产生了一种无穷的再复制。悟性的力量操纵着意识的世界,无远弗届。”
他的形而上学里却不缺少辩证的思想,影子与实体之间是互动的,本体决定影子,可影子又反过来作用于本体。
“一棵树,就是‘树’本身的影子。儒家是一个虚构中国的影子。虚空是禅的影子。宇宙是虚无的影子。一切宗教、哲学无法穷究真理,因为影子与实体并非同属一宗。人们只能学习,以影子折射真理,去重构自我完整的意识。
戏剧是人类行为的影子,电影是意识的影子,摄影是时间的影子,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影子,历史是权力的影子。
然而梦境是醒觉的影子,梦境是潜藏的流动力。鬼不是人的影子,是人的变体。创造物是创造者的影子?或‘创造者’是创造物的影子?
影子是虚的?或是实的?真实是实的?或也是虚的?真实与影子间的虚实互动,无可言述。究因皆是,皆不是也。”
下面这几段看下来,我认为他的形而上学已经走入了极端,完全陷入了“理念”中,没有从臆想中跳出来,似乎想与影子断裂分开,却又依附影子存在,到最后导致了不知道“创造物”和“创造者”到底哪一个才是另一方的影子,似乎都可以是,可又似乎都不是。不过我也因此明白了他设计的艺术形象为何让人过目不忘,他的感性世界里,影子已经做为一个实体独立存在了,并且他希望把这个存在永恒化,他知道影子本不是本体的部分,在这里,他却要强调他的存在,让他永生,像实体一样。
其实任何一个影子都需要在特定的范围里存在,他的影子理论也只能在形式里存在着,内容本身是不会有的。而且影子和本体本来就是互相交融的,“影子”中可以有本体,而本体里也可以有“影子”,二者即互动又互融,他的这样的理论方式还不能提升到哲学的程度。
他最终想说的,还是“形式”二字,不过这篇《形式》相对前一篇《影子》,理性上显得凌乱一些。
“风动以舞。
滴水穿石。”
“形式是由内部的力量牵动而产生。去观看形式,不止于外观,而深入内部的力量形态,才可观看形式的全部。”
他仍然是把形式做为第一位,并且做为存在的全部,连深入的内容也是形式的一部分。他的感性触觉是敏锐的鲜明的,也是有独特性的,对于创作艺术的人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思维特征。但是究其形式是不是全部,是不是本源,却是更大更深的命题了。所以我认为在文章的这最后一段补充的好:“所有生命、物质现象来自‘宇宙的原型’。若超越时间,形式也消失了。”果真如此吗?把你的思想带入到宇宙里思考了,留下大量的空白,可以给你遐想和推断。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闻中 |
Re:读书札记(四)——经过《繁花》看形式 |
回复时间: |
2003.09.01 10:44 |
|
其实,照叶锦添先生的理论,时间也何尝不是形式,不是影子呢?的确,如果,你认真地去思索它,将会真的发现时间是虚构的!而这种虚构却又那么的真实,就象真实的形式、真实的影子一样!
|
|
回复人: |
水色年华 |
Re:读书札记(四)——经过《繁花》看形式 |
回复时间: |
2004.07.01 10:13 |
|
贝贝对文学不错地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