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闲云孤鹤 收藏:1 回复:10 点击:1062 发表时间: 2006.06.01 14:29:03

“十面埋伏”之困惑


  很早就知道“十面埋伏”一词,起初,知道它是古代的一种战术战法。那么它是出自何种典故呢?有资料显示它出自楚汉争霸时代的垓下战役,那是由军事奇才韩信指挥的决定兴汉灭楚的著名战役,据说韩信就是运用了十面埋伏的战术技法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并最后迫使西楚霸王走上了乌江自刎的末路。
  凭着对军事知识一贯的兴趣,使我了解了许多古今中外著名的战役与战例,也知道一些兵法与战略战术。比如中国古代的官渡大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以及古罗马的军队是怎样称霸西方的;还知道十字军东征的故事。当年的拿破仑是怎样兵困俄罗斯,兵败滑铁卢的。往近里说,一战、二战那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什么格林、隆美尔、蒙哥马利、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巴顿、朱可夫们那些熟悉的面孔。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局的巨变,朝代的更迭,无不伴着战争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古圣先贤们在祈求和平与社会平安的同时,也在利用战争这一武器完成着一个又一个远大志愿与抱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兵法家和战争狂人。也造就了很多的著名战法与战例。
  比如大军事家孙膑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的八万军队救赵。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乘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解除。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统率精锐部队直扑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得到消息,赶紧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离,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大败。齐军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 。
  中国古代还有两个典故,一个叫“增兵减灶”,一个叫“减兵增灶”,这说的都是兵家战史上的成功范例。孙膑用添兵减灶的办法迷惑庞涓,造成了撤兵的假象,而诸葛亮却用减兵增灶的办法,摆出增兵的架势,瞒过了司马懿,撤军千里。
  就是在垓下战役中的“四面楚歌”也可以说是在战争中施的一计,史书对它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有鼻子有眼。
  那么“十面埋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计策?是一个什么样的战法呢?查遍了史书,没有对此有只字的描述。《史记》对垓下战役的记载里没有对这一词汇的陈述。《汉书》上也没提这事。《资治通鉴》关于垓下战役的章节几乎照搬了《史记》的文字。
  最早提到和“十面埋伏”一词沾边的是在明代王猷定著的《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人们认为其情节与现在流传的古曲-琵琶曲《十面埋伏》相合,故认为早在16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就在民间流传了。
  《十面埋伏》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传谱),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此曲的生动与传神不言而喻,可以看出它是描绘垓下战役情境的,可它说明不了垓下战役中使用过“十面埋伏”之法,也说明不了“十面埋伏”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法。只能说明此曲的作者,根据垓下大战的史实,编造了“十面埋伏”一词,附会了这样一个极其生动的场面。
  至于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那更是与垓下战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如果硬说“十面埋伏”有其史实根据的话,也只能在《史记》下列文字中有一点影子。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就这么一个“兵围数重。” 后人就可以乱编出“十面埋伏”?也太子虚乌有了吧!这是不是以讹传讹的一个例证呢?鄙人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
  闻听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要播讲《汉代风云人物-项羽故事》。我想,是否听了这个讲座就能解除我的疑惑呢?这一讲座是否能涉及到我不得其解的问题呢?我静等着节目的播出。终于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讲座开始了。
  王先生是文学硕士,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
  先生的讲座从霸王出世讲到项羽入关再到鸿门宴,继而从巨鹿大战、荥阳会战最后讲到了最为精彩的包含了霸王别姬和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 ,垓下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典故的地方。在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军团进行了最后的较量。
  一路讲来,十来期的讲座语言朴素,史料详实。听着长学问,增见识,收获不小。可就是只字不提“十面埋伏”一说,我的疑惑难道就这样继续下去了?还好,就在王先生的整个讲座还差几分钟就要全部结束的时候,他终于说到了 “十面埋伏”,并且还专门作了说明。先生的考证与我的妄断基本相合,王先生说:“十面埋伏”之说纯属子虚乌有的事。这一下有了专家的依据我的疑惑算是有解了。
  可后来我又想,在中华文化中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与传说是经得起考证的呢?有多少既是美丽动人却又是虚假的呢?有必要捅破那张美丽的窗户纸吗?
  于是,据此又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题目《中华文化中的虚假之美》。可惜我无力论及这一宏大的主题。
  由此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假也并不可怕。只要他的编造合乎美学规律,合乎人们的审美心理,再假借着某些真实也同样可以塑造出美,照样可以流传。何况文化艺术只有美丑,没有对错,更遑论真假?
  你看那《三国演义》的生动描述,有几个是真实的?什么诸葛亮的借东风、空城计,都是凭空的想象。
  你再看施耐庵那脍炙人口的《水浒传》,迷倒了多少痴痴读者,自豪了多少山东大汉。其实宋江的故事与水泊梁山根本不想干,据考证,太行山上倒是有一个宋江,领着三十六号人造反。他们到没到过山东的水泊梁山都是个问题。至于那八百里的水泊之战也只是洞庭湖上钟相、杨幺大起义的镜像。故事点破到这里,你再唱那“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还有什么味道呢?
  这就像傍着一座土堆来凭吊久故的亡魂一样,高手们同样可以写出感天动地的千古祭文,同样也可以使凭吊者大放悲声,哀嚎彻野,欲罢还不能。不信你看大文豪苏东坡在黄州,面对着那么一个假赤壁,就写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赤壁两赋,试问哪个不知,谁人不晓?这且不算,更有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佳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真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徐博达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1 15:34

    好久未见闲云兄新文,问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风舞九天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1 15:41

    听“十面埋伏”
  心跳得快不?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海蓝宝石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2 00:13

    闲云大哥~~问好先~~咱们的七剑写完了~~有空去看看撒~~:P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2 01:39

    闲云兄研究透彻!
  
  佩服!
  
  对这一计或者这个词,因为太熟悉了,一直没去深究过。学习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九九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3 18:46

    呵呵,老鹤没出窝,却搬出这么多的字来,精神可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 “十面埋伏”之困惑 回复时间: 2006.06.03 22:32

    提读!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半路一把刀 Re: 回复时间: 2006.06.08 01:25

    十面埋伏的十,不过是个概数,形容多,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正常,很常见。如:四海之内、四面八方,九转仙丹、千门八将等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砾wd123 Re: 回复时间: 2006.06.09 17:31

    有时候我也在古老的文化中迷失..明显是假的东西却说的真真的.可是那真的东西呢,..很郁闷....

------------------------
看山是山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雪欣儿 Re: 回复时间: 2006.06.10 11:04

    不错,惊骇!
  深思,见识.
  真假都不重要了^~~
  幸好你是出生在这个和平年代,否则拿破仑希特勒可拧就不存在了.
  呵呵笑谈.佩服!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高雪 Re:“十面埋伏”之困或 回复时间: 2006.06.11 16:20

    我拜读了《“十面埋伏”之困惑》,写的真棒!一个“十面埋伏”,一个“四面楚歌”,观点独到,立意深刻,作者具有很深的历史知识,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