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氛围的营造
如果你有机会来东北看一看二人转,当然,我说的是真正的;人转,你会发现,所有的二人转演员都非常会营造氛围。比如那出有名的苦戏《王奎卖妻》,它说的是饥荒之年王奎一家四口求借无门,讨要无着,眼看一双儿女即将饿死,万般无奈下,妻子求丈夫卖掉自己,以度荒年。那么,这出苦戏是怎么营造氛围的呢?它从去街市的路上,妻子挨个儿叮咛嘱咐开始,把一个人妻人母和丈夫、儿女生离死别前自己的种种牵挂、种种担心、种种不舍、种种希望、种种安排一一述出。紧接着,在王奎和山东老客谈好价钱,妻子准备和老客离去之际,女儿小桂女突然当街一跪,要求自卖自身以换回母亲,照顾家庭,抚养年幼的弟弟……台上台下哭声一片—这个台上台下是真实的台上台下,台下的观众入戏了,台上的演员也入戏了。每每戏终,台下的观众从戏文里醒出来,往往会热烈鼓掌,因为这个苦戏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山东老客被王奎一家的亲情所感动,“人也不要了,钱也不要了”。
没有氛围的营造,小小说不会有精彩的高潮。
一冰的《夜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他写“夏夜桥头,皓月当空,凉风习习……”这已经开始设下伏笔。
紧接着,写“胡局长”——也就是“老胡”——“持弓一拉,指间便流淌出舒缓、柔荚的音色来,听得人仿佛身上一凉,暑气顿消”。伏笔已经展开。
再接着,一冰开始营造氛围了——老胡说自己这把琴是好琴,可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说他的琴虽好,可惜已经废了。他讲琴要拉,三年不拉是废琴,十年不拉是死琴。众人见他说的好,就让他试一试,乞丐也不推辞,“在台阶上正了正身子,调试了几下音,手腕一动,立刻就令人感到是个内行”。至此,氛围营造完毕,往下再写,就是这篇小小说的华彩段,也即小说的高潮部分—“乞丐昂头挺胸,意气风发,神采气韵俱佳,显出一个音乐大师的气概……”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本来的主角儿退居第二位,而这个瞬间的转换是由“漫长”的氛围营造来完成的啊!
《 夜色》
夏夜桥头,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引来许多纳凉的人们。
桥下的河边,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随即和上了一段柔美的二胡,接着几个老声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原来是几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切磋技艺。
老人们的兴致很高,谈笑风生,又拉又唱,吸引了很多观众。连一个衣衫褴褛、满脸肮脏、身上还散发着一股股臭味的乞丐也凑了过来,入迷地听着。
老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拉二胡的,听别人喊他“胡局长”或“老胡”,大概没退休之前是个局长。老胡持弓一拉,指间便流淌出舒缓、柔美的音色来,听得人仿佛身上一凉,暑气顿消。
一曲终了,围观的人喝起彩来。一个老头儿抢着说:“老胡不但拉得好,这把琴也珍贵呢,值两三千块呢!”
众人“啧啧”称奇,老胡的脸上溢出得意来,他解释这琴为什么这么贵,他说琴头是象牙,琴杆是乌木,这蒙的皮可不是一般蛇皮,而是蟒的皮—试想,一条蟒蛇的七寸之处的皮能蒙几把二胡?这都是珍贵之物所制,故而值钱。
众人又是一番惊叹。这时,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尖尖的声音插过来:“琴是好琴,可惜废了。”人们一看,原来是那个乞丐在说话。
众人立时哑然,先前说话的老头儿显见是个爽快人,他反问道:“怎么废了?“乞丐说:“二胡这东西属贱,要越拉越好,不拉就算废了。三年不拉,便是废琴;十年不拉,便是死琴了。“
人们一听还有些讲究,有几个年轻人就挑逗乞丐:“你既然懂琴,想必也会拉,你就拉一段我们听听。“
乞丐连忙推辞,那老头儿却不由分说,从老胡手里抢了二胡就往乞丐手里塞。乞丐拿了琴也就不再客气,他在台阶上正了正身子,调试了几下音,手腕一动,立刻就令人感到是个内行。
琴声响起,听众马上分辨出和老胡拉得完全不一样,老胡拉得单薄、轻飘,仅仅是成调而已;而这乞丐却拉得厚重、连绵、凄婉,如泣如诉,把音符当做一支支利箭,射到每个人的心里!
人们再看乞丐,不禁大吃一惊!月光下的乞丐乱发飞扬,双目炯炯,与先前的模样判若两人!乞丐昂头挺胸,意气风发,神采气韵俱佳,显出一个音乐大师的气概;一摆头,一抖弓,一弹指,莫不潇洒自如、顾盼神飞,把一群人都看得呆了,听得呆了!连月亮也似乎听得醉了!
一曲终了,乞丐凝然不动,最后一个音符还在他的指间环绕盘旋。人们还看到,他的额头和面颊闪动着细密的亮光。虽是夏夜,但这河边甚是凉爽,人们早巳落了汗,却见乞丐浑身湿透!
之后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静。
等人们反应过来让他再拉一曲时,他已经摆着手,趿拉着拖鞋飘飘而去。
夜深了,凉气下来,众人便都散去了。
老胡回到家,找出一块净布,把二胡擦了又擦,才郑重其事地放入琴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