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江苏转载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徒步走地球的《于德北老师小小说专题讲座[转载]》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徒步走地球 收藏:0 回复:0 点击:72 回复时间: 2006.05.04 13:22:53

Re:于德北老师小小说专题讲座[转载]


  (6)素材的积累
  
  芝麻虽小,味道却香。小小说不怕小,越是小事,越可以小中见大,一孔以窥天下。大、小只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关键在于“事”。写小说不能没有“事”,写小小说更要注重对“事”的梳理。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转化成小小说,不是所有的“事”转化成小小说之后都耐读都感人、让人有所回味。那么,怎样才能梳理好这个“事”?
  
  首先要学会听。听是素材积累的直接手段,在路边,在车上,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听,把听来的只言片语转化为“事”的基础。
  
  其次要学会看。看就是观察,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必修课,观察事物的细节,抓住事物的特征,记录事物的精华(小小说作家芦芙荭就有一个本子,他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大脑多生出一个记忆的触角)。再次要学会问。在听和看的基础上,把没有听明白看明白的事情问清楚。问可以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像给一棵没有树叶的大树画叶子,叶片多了,大树才显得茂密。最后还要学会想。这个想是想像,也是思想。想像可以扩大你的小小说的外延。外延越大,读者的视角越宽;外延越大,读者的阅读过程越绵长。而且想可以让你的小小说抵达事物的本质,如果你自己都对事物的本质把握不准,怎么能期望读者有感动有思考呢? 我相信《茶祭》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某某对开明说:“茶馆里讲究的人真不少。于海清自觉得不久于人世,特意到茶馆请老哥们儿吃了一顿茶。他走了,连着的几个场,都有人为他开茶钱。“开明听了这个事,就开始“看”,这个“看”不一定非到茶馆去,它可以是对记忆的搜寻。在心里、在大脑里把茶馆的样子“看”了一遍,把“于海清”“看”了一遍,把那个“老婶子”“看”了一遍。“看”过之后,心里有数了。之后是问,于海清家住哪里?多长时间来茶馆一次?得的什么病? 他长什么样?这个问可以问知情者,也可以问自己心里储存的那些形象,可以自问自答。然后再“想”。开明一想,这个事有意思,它说了一种朴素的情。我们人间多需要这种朴素的情啊!于是,提笔写了一篇《茶祭》。
  
  《茶祭》
  
  茶馆地处场尾,偌大的一棵黄桷树是它的一把大遮阳伞。馆主老婶子待客热情,小小茶馆场场客满。
  
  这茶馆有一条大家共遵的规矩:泡上茶每人面前都得放上少则三角五角多则一元两元的茶钱。见了熟人走进茶馆,便很阔气地唱上一声:“泡碗茶。”熟人也不谦让,坐下来,老婶子便过来泡上,并且甜蜜地唱上一声:“今天XXX的茶钱XXX开了。“请吃茶者和被请吃茶者都大为荣光。
  
  老婶子说,这茶馆中最能神吹的,当数顺河村于海清。他已有十多场没来了,有人带来消息说,他即将到阎王老子那儿报到。于是大家便很挂念。
  
  可这场第一个进茶馆的竟是于海清。
  
  “咦,老哥,好啦?你不来呀,我生意都跟你去哕。”
  
  于海清倚着手杖冲老婶子笑笑:“我舍不得你的茶呀。“说话的同时,喘息得厉害。
  
  老婶子笑起来:“吃了我的茶呀,到阎王老子那儿就不用吃‘迷魂汤’了。”
  
  于海清找位子坐了,颤抖着手从怀中摸出10元钱来放在桌上:“老婶儿,今天来人的茶钱我全开了。“
  
  “哟,倒也是,场场都有人念着你呢。”老婶子手脚麻利地给于海清冲上茶,便做别的事情去了。
  
  太阳爬上茫溪河对面老柴山顶的时候,赶场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老茶客们也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老婶子的茶馆。
  
  “嗨,于大汉儿,我还说哪天去跟你做伴呢。”
  
  “老哥儿,你吃了些啥子药,起得床了?” .
  
  老茶友相见,一个个趋上前来打趣问好,茶馆的气氛热烈起来。
  
  第二场人们再没见于海清来了。有人带来消息说:“于海清头场回家就死了。“当下便有人吼:“泡碗茶。”
  
  老婶子拎壶走过来:“哪个要?”
  
  请吃茶者指指于海清头场坐过的地方:“于海清。”
  
  老婶子一听,身子一下僵住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之,用哽咽的声音唱道:“今天于海清的茶钱XXX开了。”
  
  于海清坐过的地方,连续四个多月的场期里都有人为他泡茶。
  
  (此作曾获《小小说选刊》1989~1990年度佳作奖)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