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闻中的《致朋友某某的信》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闻中 收藏:0 回复:0 点击:92 回复时间: 2003.08.20 11:26:36

答中国蓝先生


  1,没有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反思?想通过拒绝学院教育来避免没有经过反思的知识的毒害,在我看来,是天方夜谈。这种没有反思的知识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了。那种没有经过污染的赤子之心在哪里?是在想象中吗?是靠顿悟吗?
  
  答:我的原话是:“那种不带反思的知识累积,塑造的是纯知识的躯壳,与人无关,对灵魂的生长更是一种戕害。”显然,我在这里所讲的“反思”并不直接局限于反思知识本身,更多地是反思人、反思这种积累与人的关系,我想,如果没有人本主义的反思,知识的吸收如果不是为了人和类的终极幸福,那么,这种知识便与废铜滥铁无异。
  但反过来,如果你是带着强烈的反思精神去领受知识,那么,这所有被领受的知识将构成生活本身,成了一种至高的智慧,它不再是纯智力的游戏,而是参与了生活的日常创造,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有了莲花的盛开。也正因如此,我情愿自己独立地去阅读,也不愿再去领受学院式的纯知识教育,因为我深知自己中的毒也够深的了,而对自己阅读的信心,便来自于:我的每一种阅读都是对生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你说“这种没有反思的知识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了”,常识,难道就等于合理,就等于我们应该无限且无畏地去亲炙吗?看来,在此,你显得幼稚了!
   你说的很对,“那种没有经过污染的赤子之心”的确不多了,之所以不多,正是在于已被我们认可为常识的知识,对“赤子”的毒害(这种毒害是那么强大,以至于普及到整个地球,造成了地球公民们对技术主义和实用理性的迷恋全然成了生活习惯,赤子们可悲地沉陷了),因此,我才不断地去强调反思,强调自我清除,而且,反思,就是清除。
  
  2,关于生活。你混淆了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非人的生活怎么就不是生活呢?另外,你说“他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信仰——起码是对人与物欲现实的强烈抗争时所持的必胜信念!”,这种信仰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否则,信仰从何处来?
  
  答:毫无疑问,你我对生活的定位并不一样!你对生活的理解是:只要活着,就在生活;而我对生活的理解是:不但活着,必须生长,才是生活。我想,正因如此,你才会这般侧重“活”这一肉体事实,所以你才会说出“非人的生活怎么就不是生活呢?”这样令人失望的话。而我,为了强调“生长”这一精神事实,所以我从来不会轻易地将“生活”二字胡乱使用,真正的生活历来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母体,对它的胡乱使用,无异于是在糟蹋我们的生命。
   信仰是在知识的尽头才可能发生的精神事件,是知识永古盼望而未必能到达的领域,我之所以说“未必”二字,是因为我并不想排除由知识而进入信仰的可能,比如晚年的牛顿和晚年的达尔文等。但一旦他们一进入信仰的领域,就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弃绝了自己的知识人身份,这些都已成了人们习见的却又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了,之所以难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站在了低洼之地!好了,如果你还觉得费解的话,再简单地讲,那么就是一句话:信仰是光,它来自于高处。
  
  3,生活的智慧从哪里来?灵魂如何生长?你说了,是靠后天的反思。反思的前提是什么?难道不是先有“思”存在吗?要不何来“反”?
  
  答:生活的智慧正来自于反思,反思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生命;二是生活。只要有了生命和生活,反思才成了可能。而对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反思又几乎占据了反思的全部内容。哲人说得好:“不经过省察的生活,那不叫生活。”
   关于灵魂如何生长,我建议你最好去读读但丁的《神曲》,那里有最好的答案!
   可笑的是,你还在跟我玩语言游戏,怎么反思的前提会是“思”呢?反思怎么会成了先有“思”,然后再“反”呢?它的英文是“reflection”,它的意思是“自我的光照”!
  
  4,关于内容和形式,你还是讲不清楚。用手指和月亮做比喻,手指是能指,月亮是所指,能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来比拟形式和内容吗?这个有问题。 我引用你说的福克纳关于技巧和形式的说法,就是质疑你对形式理解的含混。在福克纳那里,显然形式、技巧是可以和内容分离的,你所举的那些作家,按照你的说法,也都存在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这不是你所否认的内容和形式的分离吗?普遍人性的展示在文学中难道不是表现为一种形式吗?
  
  答:福克纳显然在你眼中变肤浅了,在他那里,怎么会是“形式、技巧是可以和内容分离”呢?作为一个讲究了一辈子技巧的优秀作家,他却在晚年一再地强调漂亮的形式永远也不能离弃真善这类人性内容,他的内心是有着多少的隐痛和愧疚啊!你居然还会忍心去说他是将内容和形式相分离!而且,我确信“不平衡”永远也不会等同于“分离”,对于那些天神一般的作家来说,所谓的“不平衡”几乎可以说是刻意的,尤其典型的是后期的列夫·托尔斯泰,我永远也不会相信是他的天才已尽,而已经没法把握形式了。说实话,你所云的“分离”我还真不知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我还真疑心是自己的理论修养不够,疑心它是某个还未能进入我的视野的后现代术语呢。
   对,普遍人性的展示在文学中的确表现为一种形式,却同时也体现为内容,看来,我必须再次强调:它们是同一枚硬币,你可以转换角度,你却永远也不可以将之拆分;也许你能,但那时,在你面前已没有了文学,也没有了艺术。
  
  
  
  
  最后,我不得不说,你的头脑太强大,当我用自己的心灵与你对话时,你却总要用头脑来加以抗拒,我也的确无法从你身上找到心灵的回应,看来,我们是两条道上的跑马,中间可能隔着还不止一个世纪!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