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贵州旅游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鸣笛 收藏:0 回复:33 点击:7252 发表时间: 2006.04.14 14:20:55

大足石刻初考


  我国的宗教石刻享誉中外,最具盛名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窟。由于石窟艺术神形兼备,不仅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民族瑰宝和人类遗产,也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佛、儒、道学说博大精深。但我脑中对这方面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一片空白,如果有人提及,我常常有如坠五云之感。2003年我赴河南学习时曾经到过洛阳的龙门石窟,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只依稀记得江边那大小不一的刻像,脑海里对其表达的含义一点也没有了,纯粹属于观光的过客之列。但今年阳春三月,有幸与同行游览了大足县最具盛名的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却让我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大佛湾石刻虽属于民间石刻,并且只是大足石刻中的“冰山一角”,但通过这些已经完全通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的刻像,在我看来那些非常生硬的佛法说教变得如此中国化,特别是看过“观世音”的电视剧以后,频添几分借机探索佛教“皮毛”的兴致。
  走马观大足,来不及对绿茵掩映下的所有珍宝去做过多的了解。得知宝顶大佛湾是一个以弘扬佛法、灌顶修持为宗旨的道场造像群,而且在全国石窟中如凤毛麟角,别具特色,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而且还获知全国最大的卧佛和有趣的六道轮回图出自这里,我们便选择了宝顶大佛湾做为这次旅行目的地。它不仅非常通俗化,也是国内不多见的一个说教道场,经过导游稍加指点,便能对佛教理论中关于缘起和止恶行善等最基本的学说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据说初唐之际,今重庆大足县物阜粮丰,有“大足川”之美称,县名才取其“大丰大足”之义。然而,大足县的“丰足”远不只是物产,更有灿烂夺目的石刻文化辉映古今,从而享有“石刻之乡”的美名,其宏大的石刻群与雄伟的长江三峡并称重庆市东西两大胜景,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地。。
  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兼陈儒、道造像,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被中外游人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石刻观止”。石窟多达近百处,共有造像6万余尊,石刻铭文10万余字,人们总称为“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宝顶山摩崖石刻和北山摩崖石刻闻名于世,因为在众多的石刻造像中以这两处最集中、规模最大、造型最精美。先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宝顶山风景幽丽,以“天府灵山”著称,历来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U)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是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的。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
  具体内容以图说之。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22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23

    大足石窟多达近百处,共有造像6万余尊,石刻铭文10万余字,人们总称为“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25

    宝顶山风景幽丽,以“天府灵山”著称,历来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26

    圣寿寺由石刻创始人赵智凤创建于宋代。宋末毁 。明永乐及清康熙年间重建 。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29

    大佛湾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刻无一雷同。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0

    朱元璋十一子朱椿(蜀献王),于明永乐十年来宝顶,后人为纪念而修。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1

    宝顶山石刻,开凿于南宋,由本县僧人赵智凤主持,历经70余年修造而成。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1

    《柳本尊成正觉像》意思是柳本尊已成正觉为毗卢佛。半身,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戴毗卢花冠,冠中冒出两道毫光,光中现柳本尊坐像。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2

    《石狮》立于圆觉洞(是为道场)前,其意一为圆觉道场之护卫;二为佛乃人中狮子,佛说法如狮子吼。
   

回    复    

回复人: 阿倩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3

    还没去过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4

    《圆觉洞》听佛说法之地。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石刻供台犹如木质,菩萨服饰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其采光排水美妙绝伦。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5

    《牧牛图》,系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作。画面长27米,高5.5米,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和林泉。共刻出十个牧童放十条水牛。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7

    图中牧童或袒胸憩睡、或牧歌高奏、或并肩谈笑、或挥鞭打牛、或牵牛徐行;牛儿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控勒不可遏制。这些逼真的造像,情景交融,风趣盎然,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8

    《下山虎与护法神像》,下山虎有“镇山”“压斜”之意;九护法神意护卫道场,降伏魔障。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39

    《六道轮回图》,也叫六趣唯心图,是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灵魂不灭"的说教图。一切众生随着自己善恶行为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所以叫做轮回。主像无常大鬼(“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双手捧六趣大轮,头顶三身佛,表示六道因果轮回。涅槃是最好的正果,不入轮回之苦。轮中心发出六道光柱,光柱把大千世界化作六份,有内而外的三层分别表示相对应的“六道”、“十二因缘”、“万种众生生生死死轮回”。图中刻画着生死命运各不相同的种种形象。 六道轮回也称"生死轮回"。"轮因"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说众生如果不予求解脱,则永远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地狱、畜生、鬼、人、天、阿修罗)的生死轮回中循环不已,犹如车轮始终不停地回旋一样,故称"轮回"。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即使上等种姓,倘若今有"缺德恶行",下世亦会生为下等种姓;只有今生多积"善德",下世轮回中,才可以生为上等种姓,甚至生到天界。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六道中随业升沉。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0

    《广大宝楼阁》山中三仙没地生三竹,竹内生三童子。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1

    "华严三圣像",在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在华严三圣像后壁,还有八十一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龛内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共有八十八佛。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1

    千手观音像,实有1007只手,雕凿于南宋,是大足石刻中最精美、雕刻工艺最复杂,史上重修次数最多的一尊雕像,其手眼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高,影响之广泛,都堪称“国宝中的国宝”,人们称她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 它的"千手" 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身前6只手,两手合十,两手结印,两手抚膝。头上还有一双手捧一坐佛。其余的手在身后左、右、上方像孔雀开屏巧妙地分布在88平方米的崖石上。手握法物各异手心各有一只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于危难。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明察秋毫。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2

    “释迦涅槃图”俗称"卧佛",呈半身像,长达31米。表现的是释迦八十岁"涅槃"时的情景。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民间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涅槃" 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好的正果。也就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小乘佛教以"涅槃"为彻底死亡的代称,大乘佛教把"涅槃"说成是成佛的标志。在佛教经论和佛教艺术中,对"涅槃"都不厌其烦地阐述其意义,表现其形象。因此可说,"涅槃"图像是佛教艺术中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题材。
  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动作各异,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摆着香花水果等各种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有女像9人,中间是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左边是他姨妈。摩耶夫人生下释迦几天就死了,释迦由他姨妈带大,右边是释迦的妻子,是邻国的一个公主,长得非常漂亮。这三个都比释迦先死。她们在天宫闻得噩耗就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手捧鲜花水果,迎接释迦圣灵。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3

    九龙浴太子图,是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因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而得名,其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故事说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身怀有孕,出游兰毗尼园中,手攀树枝,太子悉达多从其右腋下降生。太子降生即能行走七步,步步生莲,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时有九条神龙飞至太子头顶,口吐香水,为太子洗浴,诸天护俱来守护。 刻太子裸坐于浴盆中,顶上石雕九龙,正中巨龙口吐泉水淋浴太子。此系石代匠师巧妙地利用自然形势,疏导岩上堰塘之水,结合佛经故事而创造的一组石雕,龙口潺潺流水,终年不竟,给人以新奇之感。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精明的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6

    父母恩重经变相,“经变”,亦称变或变相,佛画种类之一。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全像约可分为三层。龛之上层为七佛像,佛像头部均为螺髻,无冠,容貌相似。佛之衣饰皆为褒衣博带式,顶后有圆形头光,只是各佛所作手印不同。按从东至西顺序,各佛名称是:第一名为毗婆尸佛,第二名为尸弃佛,第三名为毗舍婆佛,第四名为拘留孙佛,第五名为拘那舍佛,第六名为迦叶佛,第七名为释迦牟尼佛。据《七佛经》,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中最后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中最初四佛。
  中层:为父母恩重经变相,全图共分十一组人物图象。
  中层中部,为"投佛祈求嗣息"图。刻一夫妇在佛像前相对而立,男像捧香炉,女像给炉内上香,双双虔诚向佛求子。
  在此像的两侧,分别刻有父母十恩图,其像交叉排列,从中间向两侧发展,单数排列在东壁,双数排列在西壁。
  下层:在西壁四、五两图下刻阿壁地狱。图中一恶鬼手执一瓢,向一囚犯的口中硬灌铜水,犯人作推拒状。旁一人戴枷,两侧有毒蛇二条,口吐火焰烧此戴枷者。图的右边有一巨石,下仅露出一人头,以示永世不得翻身之意。人头右侧立一恶狗,向人头喷吐烈焰作焚烧状。上有题记曰:"恶友熏习,造作非理。生遭王法,死入阿鼻。"
  父母恩重经变再现了一幕幕宋人家庭生活的场景。从在佛前求子起,怀胎、临产、生子忘忧、咽苦吐甜、洗濯、哺乳、推干就湿、远行忆念等,到百岁唯忧八十儿止,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父母抚育子女成人的过程,是一曲颂扬母爱的赞歌。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8

    1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9

    2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49

    3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2

    福、寿字碑。“寿”由“林、富、佛、寿”组成;“福”由“田、给、与、福”组成。为北宋道士陈希夷草书。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3

    4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4

    5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5

    6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5

    7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4 14:56

    8
   

回    复    

回复人: 老松树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4.15 18:32

    大足石刻很精美,我看过,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啊。
  你的考查很仔细,很到位。
  只可惜大部分图片没打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shanxiao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9.06 10:35

    虽没去过,但看了你的介绍和图片,犹如身临其境。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大足石刻初考 回复时间: 2006.09.07 00:44

    哦,又跟你游了一遍大足,即使去看了实景也不一定有你解说的这么详细,看你的游记总让人羡慕不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