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胡杨乡人 收藏:0 回复:18 点击:7066 发表时间: 2006.04.09 09:16:02

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新世纪开始的第三个年度,一场突如其来遍及全球的防治"非典"行动,以从来未有的冲击力警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紧紧抓住历史机遇集中精力开展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克服传统陋习,提高大众的个体健康观念,培养群体卫生习惯,增强维护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终将把瘟神送走,可是,就我们经历的和面对的也是即将过去的这一场疫病引起的恐慌,在未来新的什麽"典"到来之前,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反思,或许能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我轻易不愿意下这个结论,可是事实无情的证明疫病大面积的流行和我们的生活陋习有关。陋习不除,就难以切断"非典"传播链,彻底走出恐慌的梦魇。所以,戒除生活陋习时不待我,刻不容缓。
  
  不是危言耸听,也无意吹毛求疵,检点我们自己,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你会发现随地吐痰、随意便溺、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疾病传播及环境污染的恶习由来已久,这种吐掉便掉扔掉健康的举动竟达到忘我的境界,怪不得老外们都说我们华人有此习惯不足为怪。"不许往路上倒污水"、"便后请放水冲洗"等警示广告说明我们社会公德意识并不强,举手之劳,尚不能慎独,健康有时距离我们竟然那麽遥远。垃圾油炒菜、腐烂食物以次充好、餐具不消毒、洗污水循环使用等行为的存在,标志着公共饮食的安全性还比较低,数量不少的餐馆老板还没有学会处理追求商业利益和维护他人健康的小关系,消费中我们有时不经意也支付了自己的健康。集体生活不自觉分餐、趋之若鹜地大吃飞禽走兽生猛海鲜、疯狂走私洋垃圾的现象反映出我们的群体中健康观念还很不一致,有害细菌、传染病源如影相伴,健康有时也被我们自己歧视和虐待。建设中的城市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也就有大致相似的民工工棚,建筑质量有人严格把关,民工生活卫生却粗放地让人目不忍睹,健康能在这里存在只能是侥幸和顽强。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多,自然形成的早市、菜市、夜市以及小吃街、快餐街星罗棋布,绿色食品和依靠禁用农药生产的蔬菜粮食、化学药品催熟的跨季水果、医用防腐剂保存的水发海鲜一同繁荣着市场,健康让人们嗟呼"借我一双慧眼",好在市场上"雾里看花",分辨真伪。市场竞争集中体现在人口的大量流动,铁路公路民航水运赶上暑运春运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流动的场所中人们重复制造着脏乱差,极不情愿却又不由自主地感染和传染着疾病,健康有时就是在挤来攘去中被丢失的。无论农村家庭还是城市住户,人们有时间搞自家卫生,大门之外的公共环境却常年得不到清洁,各扫自家门前雪,门里门外两重天,把健康当成了关在自己狭小家庭里的私有品,还"守着清贫谈富有"地抱怨。
  
  人们自古以来就养成凭感觉判断自己有无疾病,沿袭着无病不投医的朴素传统,提倡小病忍着,"轻伤不下火线";大病挺着,"重伤不叫苦难",认为有病才能看医生,健康无需作检查,我们就是在传统观念下养庸为患。物业管理刚刚起步,公共卫生管不管业主健康,行业还无指标和规范,多年不见的喷雾消毒忽视的何只是家庭及社区,除了扫帚拖布抹布三大件,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想不起来还有什麽工具可以和卫生有联系。我们的医学科学领域能够突破生物制药、也参与了绘制基因图谱。可是新闻媒体多年以来常常推出著名专家,拼命号召人们服这药那药以补钙、补铁、补锌、补……,不久又把这药那药的秘密揭穿。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到底缺什麽?我们真正需要补什麽?
  
  凡此种种,闹出个"非典"从南到北由内到外一传十十传百并引发大面积传染不足为奇。由于长期以来连医生都没有足够重视会爆发新的传染病,所以人们短时间内集中表现出来的极端健康愿望,引起了局部恐慌,造成抢购和囤积商品、普遍产生自闭和排他心理,有其社会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尤其当人们听说有的疑似病人为逃避隔离治疗四处躲藏后,难以理解这种不顾自己的健康,还严重危及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似乎一夜之间才发现原来自身的健康并不完全取决自己,他人和环境对自己的健康保障竟是如此脆弱。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以前缺少的只是自身的健康意识吗?
  
  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原本是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双向提供和互相依赖的,追求自身健康和尊重他人的健康的关系之密切,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挤的国度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前似乎没注意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是因为它的双向可逆性,索取与给予是互为前提的。想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是从孙中山、梁启超开始,已经过来了100多年,情况并不使人乐观。 疫情袭来,更有的商家借机发"非典"横财,哄抬物价、以劣充好,人为搅乱市场秩序。致使党和国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一边动员全社会寻求良策救治病人,集中一切力量战疾病"瘟神",一边还得组织打假和平抑物价,奋战社会公德上的"瘟神"。老外们也异乎寻常地"重视"这个时候的中国和中国人,感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与积习并存,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交织的国家里,大事面前,总会有人火上浇油,比"非典"可资利用的"非德"新闻素材更丰富。难道就只有我们人口众多这一个原因吗?
  
  改革开放带来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小富即安、盲目消费的观念也引起了诸多"富贵症"。喝酒、搓麻、逛商场成了大多中国人休闲三部曲;邻里之间门对门,却老死不相往来;媒体反复播放公益广告,认真收看和自觉参与的人却寥寥无几;健身房、休闲广场都建到了自己的门前,可是进酒店去歌厅喷云吐雾山吃海造的人却乐此不彼;市场经济造就先富群体,人们拼命挤进城市,舍得家庭装修,能付辛苦带着孩子拼命补习功课,但是健康上的投资却少得可怜;都进入信息社会了,普通人堆里却冒出个世上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最大的"佛",像众多装疯卖傻的"大仙"一样,弄得让人苦笑不宁不说,最让人弄不明白的是那麽多的实实在在的"患病"追随者却执迷不悟,昼伏夜出地为"师傅"四处投递和涂鸦。细想一下,这些人难道病的只是身体、污染的只是物质环境吗?环保局守着下水和烟囱,保一方净土和蓝天;卫生防疫、检疫部门除"四害",搞宣传,把持着食品"进口"安全关。可是,老百姓也盼望着多几个洪昭光教授这样的平民专家,盼望着早日有个部门测定环境病毒指标,也往家庭发布"健康天天预报"。 在推行现代文明的今天,有多少人不知感知自我的"瑜伽",难解人体雕塑的"舍宾"。认为穿衣戴帽是自己的私事,行走坐卧取决个性所然。身为现代人,不会辨别迷信与科学,分不清行为修养美与丑,费解解放思想,难懂与时俱进,不良的行为陋习恶性循环迟早会带来灾害这样下去怎麽促进民族振兴,推动社会进步? 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伟业,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背景的中国人的健康是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是这这场疫病灾难对国内13亿人和遍布全球的同胞最强烈的启示。疫情终将过去,瘟神总要送走。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社会防疫工作,必将成为国家和民间一个新的投资热门。
  
  但是,健康的基础是修养,修养的内涵是主观自觉认同和行为养成。让公民完全摒弃陋习自觉讲公德不比建一个三峡大坝简单。这既不是一时之功,也不是少数人能实现的,客观需要社会强制力约束。预防疾病既不能等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凭"魔高三尺",再施"道高一丈"; 也不能矫枉过正,造成人人自危,延续目前的恐慌。必须系统筹划,科学实施。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洗手、吐痰、擤鼻涕、吃药治病的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互助、诚信抓起,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灿烂文化,由此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众人联袂,和衷共济,就能做好提高民族健康水平这件大事。
  
   告别生活陋习,这个春天之后我们民族必将更加坚强。
  
   (2003年5月1日与大连)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胡杨乡人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09:19

    我进林子时下决心在文集里就写情感,不涉及政治和职业,所以这篇旧作就放在日记里了。最近好友读到后,要我务必发出来,就算破例了。一篇旧文,但还有些新意哦。

回    复    

回复人: Aspic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09:47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素质也应该提高了.清洁环境人人爱,要做到才是真的呢,空喊口号没有用的,地球是我家,文明环境靠大家,乡人的文字很有说服力,希望有更多人遵守.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10:03

    社会陋习,道德观念,意识形态,文明程度都需要加强,然后才能提高民族健康水平,这篇文章对社会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胡杨乡人立足之高度,视角之广度,看问题之深度,文笔之娴熟老辣,的确让人叹为观止!敬佩并学习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馨香两瓣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12:12

    读胡杨文,再次让我追忆了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二○○三年:每天测试体温 三次日报表,只要发现体温升高就要被隔离......成为每天的首要工作!
  您的启示很深刻,理性的分析很是透彻 ,支持您的观点:告别陋习,提高全民素质!彻底走出恐慌的梦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14:39

    乡人的思考真的很深、很广!把事情的原因和原因的原因都刨出来了,佩服!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21:19

    我们日常生活里习已平常的陋习,往往是改变我们绿色环境的罪恶根源。
  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
  全民提高素质,点滴从我们自己做起。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冰雪书屋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22:01

    胡杨的此篇力作早该公布出来,很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保护环境和健康是现代文明社会两大不可缺少的主题,可是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那血的教训,民族素质有待提高,社会环境有待改善,这是多么不可忽视的问题啊。正如慕容所说:一切从我们做起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寒鸦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09 22:51

    非常有力度和值得探讨的一篇文章!
  在我们这城市里,曾经有一个“老外乞丐”,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把看见的垃圾整理收拾到位。后来被邀请为城市管理员,对我们的市民有很大的震撼作用。
  他有句话让我深思着:我想不通,这么美丽的城市,为什么有人舍得随便丢垃圾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0 03:11

    我们大家需要提高修养和素质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雁字云笺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0 11:42

    这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简单道理,在乡人的笔下深刻剖析出如此的利害关系。强国必须先强民,东亚病夫的衰称必须是东方民生自己取缔。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0 21:32

    其实,非典之后,真正的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相信自己。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0 21:32

    其实,非典之后,真正的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相信自己。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严双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1 22:41

    我实在不想再说那个瘟疫
  
  我被封存了半个月,接着没能联系上林子的朋友
  
  大家以为我被迫害了呢~~~~~
  
  呜呼~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流风回雪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2 21:39

    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总会牺牲掉些什么。包括利益。甚至健康。
  但愿。但愿。知错能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如梦令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3 12:13

    有深度、有力度、有使命感。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瑛子的天空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4 23:44

    看了你的文章,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教训,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大家和小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次生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7 22:52

    不知道有人想到当时北京的那幅大标语没有: "闭上广东人的嘴巴!",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要再胡吃乱喝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月亮上的猫 Re:记住那年“非典”给我的启示 回复时间: 2006.04.17 23:50

    非典已过,陋习照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