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闻中 收藏:2 回复:14 点击:1023 发表时间: 2003.08.12 13:30:31

穿越形式的迷雾


  我们在上面已谈了生命形式的秘密,接下来我准备来谈谈写作当中的一个重大秘密——文章形式的秘密。实际上,这个秘密,我是整整花了将近10年的功夫才发现的。
  多年来,我们的写作课一直都在强调内容,强调文本的思想和内在的意义,而忽视甚至无视于表达这些内容、思想和意义的形式。比如看小说,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忽视了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当然,我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同一个事物。而我这里只是在强调这硬币被忽略的那一面。
  或者我们可以把内容比作水,世界上那么多的溪流,每一座山都有它的泉水,它们最终都要到达一个地方,那就是大海,但它们不需要打听方向,就能到达,为什么呢?因为有形式的路径,溪流的两岸和河床便是把水流导向大海的形式;在到达海洋之前的那段路径,就是形式。形式,虽然不是心脏,但它却是能让心脏生、让心脏死的血管。
  实际上,当我们觉得文章难写、不好写、写不出,并不是因为没有内容,而是找不到出口,也就是找不到如何表达的形式。内容?内容有啊,内容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内容,你已经拥有了全部的童年和少年,以及有一大部分的青年时光,实际上,对于写作而言,没有什么比这笔财富更丰厚的了。我相信,即便对于一个优秀的创造力旺盛的作家来说,单单童年就够他写一生了,何况还有其他的生命体验。
  我有一个信念:生命当中的每一丝经验都不会消失;我们在过去时光里的所言所行,甚至心理的每一丝波动、情绪中的每一声轻叹,都没有消失。它们都在,不过不是在我们的大脑里,而是埋藏在我们心灵的底部,当从心灵的底部上升抵达大脑时,我们就记起来了。所以我们说,这些内容都因形式的缺乏而被封锁在你的内部,无法出来,就好像泉水被封锁在大山的内部(象花朵隐藏在种子的里面),形式是出口,没有了出口,隐藏在山腹中的泉水就无从喷涌而出;形式是路径,没有了路径,无法到达那个远方的大海;形式还是容器,没有容器,智慧无法收集,即便收集了也必将逃逸。
  而一旦有了恰当的形式,你将会调动起你所有经验的宝藏,原来沉睡在山林内部的泉水也开始汨汨而出,或者你在一些形式的冲击之下(人们肯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音乐,这就是形式;比如说文字,这是形式;比如说月光,这是形式;比如说一帧旧照片,这是形式;甚至一种香味,一种声音,春天的一朵花开,秋天的一片叶落,在这些形式的冲击下,生命的体验和已逝的过去又会纷纷重返你的大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某种情境(形式)之下,你会记起许多无数的早已忘却的往事的原因,他们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一直都在,可是你不在,所以连你自己也以为它们真的远去了,实际上它们一直隐藏在你的生命内部。这也道出了另外一种智慧:真理一直在它“在”的地方,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在,我们不在我们“在”的地方,而在我们“不在”的地方,所以我们错过了。
  我曾经给一位朋友回过一封信,里面有这么一句:
  “……花开花落、溪流喧闹、四季轮回、夏雨冬雪……它们都是形式之寓言,这里边也不知蕴含了多少的灵性和智慧,我们生命的舞蹈便是建立在对这类形式的深刻洞悟的基础之上,那便是爱的萌发、智慧的欢歌和圣洁的诗一般的艺术。”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供人们领悟的对象,都是寓言,作为启发人的灵性的寓言,是形式之根。
  
  那么,形式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想讲一个故事、一个书中人物和一个诗人的事情:
  一、这是我的一位富有才华的朋友告诉我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
  那是个战争年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打过来了,有两个兄弟,大的10岁,小的5岁,爸爸是国民党军官,在前线;而妈妈还在家里整理一些东西,吩咐两兄弟先随着村子里的人们逃难。于是,这两兄弟,10岁的背着5岁的,在熙熙攘攘的逃难的人群里开始了流亡的生涯。但突然,在哥哥背上的小弟弟发现了沙滩上有两件物事:一把小梳子和一面小镜子。弟弟十分高兴,告诉了哥哥,于是,兄弟俩走出了人群,旁人喊也喊不住,走到了沙滩,捡起了那两件被逃难的人群遗弃的廉价东西……
  好了,这故事就到这里。这是真实的故事,我的朋友说,大的哥哥是他的伯父,小的兄弟是他父亲。就这两兄弟而言,日本人打进来这场民族的磨难,对于他们就象谎言一样的不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容易摆脱民族的梦魇,忘记了近在咫尺的苦难呢?实际上,孩童基本上就生活在形式的世界里,他们活在这世界迷人的表象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才是真正的边缘人物,所以才会无忧无虑,这是形式的奥秘。一旦他们进入世界,来到世界的内部,他们便开始了忧郁。
  
  二、这是关于《浮士德》的。
  作者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而且是最稀罕的顺利的天才:他出生于世家;24岁便已完成了名满欧洲风靡一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几乎没几年就成了当时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人物;并且官当得挺大,是一个国家的枢密大臣;他的智慧和才华又象万物生长一样地渗入除文学外的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光学、色彩学等领域,并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迷人的女友与他相伴,关于他的桃色事件,我们即使是讲它个三天三夜也未必讲得完……而且他的命很长,活了82岁。歌德,将他一生当中的60来年的光阴来写一部史诗,这就是《浮士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诗之一。他所塑造的浮士德,是个学识渊博,却贪得无厌的人,这故事的背景是一场赌搏,是上帝和魔鬼梅靡斯特,关于浮士德灵魂的赌博:如果浮士德不满足于人世间的一切繁华,回归正道,那么他的灵魂就属于他自己,也就是归属于上帝;如果他什么时候在浊世之中迷失于歧途,那么这灵魂将归于魔鬼,于是梅靡斯特便千方百计帮助浮士德实现在人间的欲望,可野心勃勃的浮士德果然并不满足:他厌弃了知识;经过了爱情和权势的历炼;在对美的追逐中又以悲剧告终,最后,由仙界回到人间已一百岁、双目失明,然后,在对海边封地的理想王国的创造中,他惊喜地发现了自由,终于,他却喊出:“真美啊,停一停吧!”的呼声。于是,他生命的终点就停靠在了自由的怀抱。也就是一种较高形式的臂弯里!安然瞑目。
  实际上浮士德走的是一条形式之路,其每一阶段的魅力足以令平庸的人就范,轻巧地把一生押上去。但浮士德却愿意冒险,所以,一旦来到内部便开始厌倦乏味,于是穿越形式的重重迷雾,渐次步入更高的形式之域。
  这是一个天才诗人沉思了60年、几乎尽他一生的智慧才得出的终极结论,它就象一个巨大的寓言,弥漫了时间和空间,弥漫了人性的全部奥秘。
  
  三、前些时,我在读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时,发现一段有趣的文字,题目叫做《穿着拖鞋出走》,其开篇是关于著名诗人魏尔伦的:
  1872年7月7日,星期天,保尔·魏尔伦上街去给患病的妻子买药,药店就在附近。所以他穿着拖鞋,在短短的路程中,他不幸遇上了兰波。兰波没费什么口舌就说服了魏尔伦弃家出走,同他一起去比利时旅行。魏尔伦于是未去药店,却和兰波径直到了火车站。他妻子徒然满巴黎找了他三天,走遍朋友家,甚至停尸间都去找过了。后来才知道丈夫同《醉舟》的作者一起,到邻国比利时去了……
  诗人,本来就是具有诗性精神的人,象魏尔伦更是典型。他们和世俗誓不两立,处在世俗的另一头,处在生活的外围,世俗的苦难无法渗入。他在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入未来,这显然是被形式(未来的表象)所引诱。他们不轻易服从命运,没有牢靠的生活锁链,他们面对星空,有更高的仰望,没有什么苦难能够逼迫他们轻易沉入世俗。他们本身就是形式的探险者(诗人),或者干脆说是苦难人生的边缘跋涉者,只要形式一招手,他们便能轻而易举地离开这世界。
  
  这几件事情都回到形式,并终止于形式,满足于形式。奥古斯丁说:“神啊,我无法解除饥渴,除非解饥渴于你。”在此,形式几近于宗教的魔力。
  当你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时,画里面的内容可能就是一个苹果,或可能是一只陶罐,或一朵向日葵,这些事物平时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地忽视过去,因我们的麻木,已无法令我们的心灵产生感动了。但我们在画作的欣赏中内心却突然在起变化,你发现你被感动了,甚至只想流泪,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色彩和构图在作用着你,也就是形式的力量在对你产生作用;当你听一首歌时,同样,作用和感动于你的可能就是旋律,这也是形式。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化万物。”显然,形式有着阶段性的层次之分。另外,庄子关于影子和魍魉的寓言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影像的影像”的说法也说明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来谈谈文学,我相信,文学的大部分的能量来自于形式对你的冲击,来自于形式的力量对你灵魂的打击面,这是文艺美学当中的一个重大秘密,这个发现对于我自己无异于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我的内心。
  那么,如何去锻炼我们对形式的感受力和敏锐度呢?如何找到自己思想泉水的出口呢?我想除了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以外,最好的方法便是读书,读世界上最好的书。通过读书,直接进入到形式的内部,学习形式本身,而不是学习人家的生活和思想,或人家的人生经验,这一切你实际上都有,并早已具备,不能向外寻,而应向内找,我相信,我们在阅读任何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时,所经受的感动都是你自己情感在自己心灵内的回响,所以,我们不能抱着孩子找孩子、戴着眼镜找眼镜。而是通过阅读来促醒自己生命的自觉,促使自己经验出口的发现,所以,好书的标准就是:能够最迅速地鼓起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促成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反思。能达成这种效果的书就是好书,而这种效果又是通过它们的形式来达到的,好的文学作品无不如此。
  我自己第一次被形式惊醒,也是通过读书,那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但我却要花去整整10年的阅读时间来承受形式对我悟性的检验。
  我对读书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我曾经也迷恋过其他事物,我喜欢打牌、搓麻将、唱卡拉OK,但这些东西都无法占有我的生命,于是我先后一一放弃,唯有对读书的热情与日俱增,象潮水一样高涨。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是书中的什么东西在使我着迷,使我衣带渐宽,形神憔悴,而痴心不改,今天,我才意识到,是形式,是语言本身的内在张力在诱惑着我。
  那么我讲的文学形式究竟是什么呢?就文章而言,是语言的外部形态,也是语言的内部张力,是节奏和音响,是韵律和色彩。实际上,一句话:形式,就是诗;英文叫“poem”。任何文学作品都共有这一个心脏(诗)。这一点在翻译中尤其突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传达内容,可无法传达它的形式。所以,形式才代表文学的本体,是诗的本体,或本体之诗。我们来看这么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诗的意思是:“我到山中寻找一位隐士,在一棵松树下遇上他的童子,一打听,原来他的老师采药去了,也在这山里面,云那么深,不知在何处。”这意思谁都能讲得出,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这诗来,经我们这么一翻译,并无余味,那么,丢失的一部份便是诗。
  这种现象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更加明显,我前段时间在一个学生的文具盒上见到这么一行英文:
  “…Drinking alone, with no friend near, raising my cup, I beckon the bright moon; my shadow…”
  
  我一读之下,感觉内容似曾相识,自己仿佛曾经阅读过,后来我在李白的诗集中,我发觉了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来那两句英文,便是这里面的第二、第三行和第四行的前半:“…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虽然已通过著名翻译家的手笔的诠释,但我们在这英文里面,却几乎感觉不到李白诗中的音韵和声响,诗的光芒,这么一转换便被遮蔽了,甚至散失了,这是诗的丢失,也就是形式或本体的丢失。
  可见,诗存在于形式里,而形式才是文章美丑的秘密所在,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叩开形式的大门,才能一窥书中的堂奥。
  好了,至此为止,我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另外一种转换,将形式的概念从文学的外部慢慢转移到了文学的里头,最终停留于诗——文学的心脏部位,也就是说,形式潜伏在文学作品的每一条纹理之中,一直延伸到文学的最内里——心脏。这样,形式和内容已经合二为一了,一枚硬币已被完整铸就。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姜辛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2 14:03

    真理一直在它“在”的地方,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在,我们不在我们“在”的地方,而在我们“不在”的地方,所以我们错过了。
  
  ——写得真好!
  
  人穷其一生都在向外去求取,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最好的东西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它们原本就在那里,也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
  就好比闻中揭示的这个关于“形式”的奥秘,我发现这个奥秘就是这样,它也在我的心里,他一说出来我就发现它在。但是我从前竟然不知道!
  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尤其是在我渴望于形式和内容之间找到一条路的现在,是太珍贵了。

回    复    

回复人: 变态三人组成员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2 18:23

    醍醐灌顶。
  前些天我一直琢磨自己写作时的状态。冲不破那层纸。两方面,一是基础不足,二是没“大彻大悟”。
  呵呵呵,不敢往下论了。汗

回    复    

回复人: outree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2 23:21

    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雨果的小说,和大革命时期农家女的日记,又有什么区别。
  
  我曾尝试过写两三首小诗,但是对于小说的写作却一直讳莫如深。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正如闻中所说:缺乏恰当的形式。奔涌的思绪淤积在体内,找不到出口。
  
  我曾为自己找借口说《我的主人公无处可去》,也曾说过自己缺乏想象力和虚构能力。
  
  韩东说:写小说没什么难的,想写就写了。可是看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被批评为“照相主义”,想必也是形式的问题。
  
  我们的生命果真是丰富的,即使是一地鸡毛般的人生,也会有它的可写性,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可以释放激情的出口。
  
  总之我在自己身上,尚未找到这种可能。

回    复    

回复人: 姜辛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2 23:43

    照闻中的说法,形式根本就不是一般理解的一个外在的、渠道性的、服务于什么或依附于什么的东西,而有它本身的内质。甚至,它才是内涵更美好的,充满了奥秘、活力,轻快而纯洁。它不是走而是跳,不是注视而是张望,不是沉思而是遐想。
  
  那河滩边上避开了苦难而专注于美本身、留恋于乐趣本身的孩子是多么让人羡慕和怀念啊。那是我们自己,是过去的自己。
  
  而小说里对形式的挖掘——余华说过小说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回忆的方式,回到过去的方式——或者,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小说就是我们对那个已经退回到到我们体内蜷缩在灵魂深处的孩子的呼唤和寻找。
  
  那孩子永远也不会露面了。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呼唤,不住地呼唤,直到他的影子隐隐出现在我们的笔下。那影子最终跳着,张望着,遐想着,飘入了我们的视线。
  
  仅仅是影子而已。

回    复    

回复人: 意外的内伤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3 10:58

    看得俺眼花了乱。。 不行了。退…

回    复    

回复人: outree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3 19:03

    我这才注意到《穿着拖鞋出走》,前不久刚有个朋友和我说起过这个故事,原来是讲魏尔伦的。
  
  是那个最后自杀了的魏尔伦么?那可是维特根斯坦的偶像啊。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江月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3 22:28

    好文,认真拜读!
   我是一个典型的内容至上者,我始终认为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手段而已,只要有好的内容,表现形式是次要的。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写的东西总是入不了流了,因为我不在乎形式,总是以一种毫无起伏的平淡的语言来叙述一些本来很有意思的内容,形式的平淡把内容也废了。这篇文章,高见!

回    复    

回复人: 变态三人组成员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3 23:19

    记者: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的引进,有学者提出,文学的本体是形式,因此,判断文学是否发生变化的主要标准应当是这些语言、结构等形式因素,而不是与内容有关的因素例如您所关注的人性问题,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章:形式主义也好、新批评也好,都有它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对他们的理论有一个比较确切的了解。形式主义固然重视形式,但是他们所说的形式是什么?他们有些地方说的非常明确,就是形式要是"有意味的形式",所以形式在他们的理论里边已经与内容不可分。我们以前批判形式主义,就是觉得形式主义是不讲内容的,现在有些人提倡形式主义,也是觉得形式主义是不讲内容的。实际上,内容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西方的形式主义者中,有一批人是很强调文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如果他们讲的形式只是不牵涉到内容的形式,他们的批判如何实现?从当代文学的情况看,有些强调形式的作家,譬如马原,他的作品是基本撇开内容专讲叙事的策略的,后来就没有多大影响了。但是与他同时强调形式的作家,有些到现在还很有影响,就是因为他们的强调形式,是用一种新的形式体现一种新的内容,在他们的作品里确实是反映了一种重视个人的内容,而且有许多地方还是很能写出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困境。
  
   记者:也就是说,是我们的错误理解把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了,二者事实上是统一在一起的。
  
   章:是的。但是从文学来说,如果不首先解决一个形式的问题,形式如果是很单薄的、很粗糙的,就不可能有很充实的、丰富的内容。
  
  zhuan 一个章培恒教授的采访,里面有段涉及到文学形式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远山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4 01:10

    呵呵,只在此山中

回    复    

回复人: chinablue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9 10:57

    我不太清楚你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说“形式”的,很混杂。从最后一部分看,是借用了欧美“新批评”关于形式的看法。而前面的部分,又似乎不是。所以我就搞不不明白你怎么能够把不同层次,不同语境,不同范畴的“形式”混同在一起来谈论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闻中 答中国蓝先生 回复时间: 2003.08.19 15:36

    是的,你看的很明白,我是把“不同层次,不同语境,不同范畴的形式”放在一起来谈论,甚至可以说我是刻意的。我深深地明白思想的流水到达真理的大海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而我在此所做的,仅仅是在强调同一事物(任何事物)被人不断忽略的另一面而已。
  
  很显然,我所说的不仅仅是文学,更应该说是包括了世间的所有事事物物,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我所讲的形式,由于它的无所不在,而它的隐藏又是无所不能,所以,我的阐述也变得十分困难,这种困难直接体现在文本当中某个关键段落的缺乏,这个关键段落便是关于形式的层次性划分(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大遗憾),而不同语境,不同范畴的形式都是居于这些阶段的不同层次当中。所以,我非但没有混淆它们,反而是推出了它们的整体性和同一性,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角度的转换。如果真的要落实到点上的话,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所说的“形式”,也就是“内容”,它们是同一事物,同一枚硬币,仅仅是一种观照方式的转换而已。看得出来,你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但仅仅是牢牢地把握每一概念的内涵还是不够的,尝试着将它们的外延再向外延伸一下看,你很快会发现很多概念其实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你将会迅速发现形式逻辑其实是很低能的。
  
   另外,我早已不读现当代的任何理论批评了,我已确信它们不能给予我任何有益身心的东西了,所以请勿将我与之发生联系,因为,事实上也不会发生。
  
  

回    复    

回复人: chinablue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19 22:32

    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语境的“形式”混同在一起说,与将形式这个概念从文学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人生、世界等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回    复    

回复人: 只剩半口气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3.08.20 18:12

    我们的生命本身就充满了诗意
  当我们抱怨自己活得太庸俗太疲惫的时候实际是反向透露出对遮蔽诗意事物的抗拒和对诗意的探询。
  任何文学作品的内核应该是诗,生活的内核也该是诗。
  我一直喜欢那样的一句话: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疲倦

回    复    

回复人: 姬友 Re:穿越形式的迷雾 回复时间: 2004.01.12 13:39

    我想这也许同样适用于音乐罢。
  所有的乐曲都是由那么几个音构成的,但听来却大相径庭。
  有的听之不禁落泪,有的听之振奋不已,有的听之精神几欲分裂,有的听之则坦然闲淡。
  华彩,和弦。
  起伏,酝酿。
  形式的美或丑直指作者在内容上的用意。
  既然是一个表现手段,辅助或解构,总之脱不了干系。
  有没有完全没有内容而只是形式体现的作品呢?这样的作品是不是以形式作为绝对内容呢?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