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此帖来自: 收录于:热点胡杨论剑专栏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落花风雨 收藏:4 回复:21 点击:8125 发表时间: 2005.07.28 09:42:28

远去的契丹


   远 去 的 契 丹
  
   一、你从远古走来
   我曾写过关于奚族的文章,那是为奚人鸣不平的。我写道:“奚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与契丹唇齿相依、共为始终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顽强的生存了1000余年,同契丹一起创造了辉煌的辽文化。由于其处于臣属的位置,被光芒万丈的契丹人掩盖了。”确实,那时就是有替奚人鸣不平的意思。契丹人实在是太耀眼了,就是现在,西方称作中国为“震旦”,就是来源于契丹的称谓。可见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被人们记住了。现在,研究契丹的大有人在,奚人便被冷落了,于是有了我的那篇写奚族人的文章。
   今天还是让我们回到真正的话题来。契丹是因为什么为我所感动,是他那悠久的历史吗?是他那辉煌灿烂的文化吗?是他那令人心痛的消逝吗?总之,我们在追逐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过光辉一页的民族。他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气息在永久的吸引着我们。于是我就有了写一写契丹的想法。
   如果我问一下,一千年前,我们脚下的主人是谁时,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上来。其实,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契丹人,那时,他们正处于事业的顶峰。公元1004年,同北宋的中原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从而奠定了与中原120多年和平相处的局面。这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是经历了怎样漫长岁月的酝酿呀。契丹人,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历史最早记载他们的先祖是东胡人,其实,东胡人不过是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当然包括我们的承德)民族的聚合体,而不能单单的理解为一个民族。在往前的历史似乎模糊了,但我的直觉,他们应该是山戎的后裔,如果是的话,他们的历史可要延伸了很多。先秦时期,山戎相当的活跃,多次入侵中原国家燕国。到了汉代,东胡一度的强盛,与另一个强悍的邻居匈奴发生了战争。结果东胡败溃,远走他乡。从此分为乌桓和鲜卑两支。鲜卑族,因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哲里木盟沁左翼中旗)而得名。
   契丹人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四世纪,“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溯陲,后为冒顿所袭,报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魏书 契丹传》)从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契丹人的身影。让我们在回头来看看他们所走过的道路。东汉时,匈奴人分裂,中原东汉王朝对匈奴用兵,匈奴人远走大漠,从而契丹又回到了 阔别已久的故地。他们的活动区域在松漠间,即今天的老哈河中下游以北,西拉木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他的西面的近邻就是奚族。上面介绍过,奚与契丹是同族而异种,同出于鲜卑族。从历史上看,契丹与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漫长的成长的道路上艰难的选择着,北方地区,幅员辽阔,各民族冲突融合的相当激烈,契丹就象一个慢慢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蹒跚学步,他的身躯还不够高大,力量还不够强劲。他们得学会生存。于是就要依附别的民族。他们向中原王朝臣服过(北魏、隋、唐等),向突厥、回鹘臣服过。随着历史的进程,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他们也要改变靠山,于是就有了朝秦暮楚的印象,这是无可厚非的,为了民族的生存才是最高的利益。
   突厥消弱了,中原正在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中,于是,契丹就象一只圈在笼子里的老虎,终于的挣脱了牢笼的束缚,此时,他们内部则完成了力量的整合阶段,进入了遥辇氏的快速发展阶段。那时,契丹民族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耶律阿保机。于是,一切都显的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在完成对内部各部的征服收拢后,他的巨大的力量终于爆发了,石破天惊式的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一幕,此时,大幕已经拉开,就让我们细细的观赏吧!
  
   二、 荣誉与辉煌
   游牧民族的特点在于游,行踪不定,逐水草而居。过的是毡房野炊,骑马逐猎的生活。长期以来,契丹人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耶律阿保机,名亿,契丹迭剌部人,其先祖世代为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领)。耶律阿宝机成为夷离堇后,便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起点。
   耶律阿保机一生东征西讨,先是统一契丹八部,征服西奚、东奚,向北进攻女真,向东讨伐室韦,建立东丹国,向西与党项人开展,向南与中原的后晋、后唐用兵。公元906年正式继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可以说,阿保机时代,辽国疆域版图基本砥定了。到了太宗耶律德光时,契丹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辽太宗将契丹的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了中原。终于从中原索取了燕云十六州,将契丹的势力推及今天的霸州、白沟一线。从此,中原的心腹便完全袒露在契丹人的面前。失去了险山峻岭的屏障,从此汉人的日子过得心惊肉跳。石敬瑭,这个汉奸儿皇帝从此便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原由此遭受西北外族涂炭达四百余年。女真人、蒙古人都是踏着契丹人的脚步进入中原的。我曾浏览过《中国历史地图集》,当翻到北宋一页时,我的心悸动了。说实在的,北宋王朝同过去的汉、唐简直无法相比。就像一个羸弱可怜的孩子一样,躲在历史的角落里,完全失却了中原王朝应有的霸气。它的北方,强大的契丹疆域面积远远超过北宋,西到阿尔泰山,北及大兴安岭,东至渤海,南达霸州、白沟一带。北宋王朝也曾努力过,试图收复失去的土地。宋高宗两次用兵,均无功而返。从此,便失却了收复失地的信心。公元1004年,辽承天太后携辽圣宗耶律隆绪,向北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契丹的铁蹄踏及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最终同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迫使北宋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
   契丹的疆域版图,比北宋广大。但为此还不足以证明他的伟大。蒙古人强悍,势力范围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我始终无法让我承认他是伟大的民族,他的统治方式是野蛮的,文化是落后的,政治智慧是低下的。契丹正好相反,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加速了本民族改革的步伐,他们以中原封建王朝为楷模,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契丹民族是一个向中原文化学习最虔诚的民族。耶律阿保机时代,充分重视汉人知识分子,“两韩”(韩延徽、韩知古)在契丹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延徽,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后唐卢龙军观察度支使,出使契丹被羁留,为太祖所信任,建议建宫殿,正 君臣、定名分,教民稼穑。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契丹攻蓟州时,为契丹所获,后为太祖谋事,帮助契丹订立典章制度。
   契丹人尊崇儒学,信奉佛教。诚心诚意向中原文化学习,他们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契丹贵族大都精通汉文,也涌现了不少诗人,一些诗作水平还很高。到现在,我们仍能感受到契丹文化的浓郁的气息,佛塔、壁画、经卷、辽三彩,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述说他那风光一时的辉煌。
   契丹的伟大还不仅如此,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那高度的政治智慧。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一国两制”治理模式的先河。契丹人同中原汉人作战,俘掠了不少汉人,辽太祖设立了汉儿司,专门管理汉人事务,太宗时改为南面官制。从此,以南面官制治理汉人,以北面管制治理契丹便成为了基本国策固定下来。这一套凝聚着高度智慧的治理模式使契丹人受益非浅,也使后来的满人深受启发,就是今天的我们,还在沿用他的思想。
   三、 消逝——永久的痛
   当年我读《辽史 天祚皇帝本纪》时,就觉得天祚皇帝不务正业,整日的就知道游山玩水,打鱼射猎,显见的就是个亡国之君。后来,随着我对契丹人的了解,我才发觉当时想法的错误。契丹,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游牧民族,即使到后来,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他同中原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就是皇帝的行营,辽国前后建立了五个都城,此外还有春夏秋冬四季捺钵,也就是说皇帝一年中的行踪是随着季节走的,游移不定。他们垂钓捕猎就象我们中原汉人皇帝春季扶犁一样,都有教化天下百姓的积极意义。
   海东青,一种小而强健的猎鹰,善于捕捉天鹅,成为契丹人深深喜爱的帮手。因其盛产黑龙江下游地区,因而也成为居住在这里的女真人向契丹人进贡的主要物品。契丹人到了后期,汉化了,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了,他们对海东青的索求无度,契丹信使络绎道上。海东青也就成了两个民族冲突的导火索。其实,海东青何罪之有。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壮大和衰落的过程。历史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逃不出这样一个铁律,当契丹人在创建强大的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的事业也就 到达了顶点。契丹贵族汉化了,也要追求享受了,于是他们贪婪的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他们对本民族尤其是周遍被统治的其他民族盘剥勒索,以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私欲。从这一点说,与其说是契丹贵族的悲剧,到不如说是人性弱点的悲剧。
   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在他们的领袖完颜阿骨达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了。契丹人苦心经营起的大厦顷刻间就土崩瓦解了。期间,中原宋王朝在契丹衰落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契丹逃归的汉人马植提出了颇有创意的建议,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海上之盟”,既北宋王朝派人从蓬莱入海,进入女真人的地域,共同商讨对付辽国,以期收回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后来,北宋王朝瞻望徘徊,两度出兵败归。无奈,只有从女真人的手中花重金赎回燕山府等长城以南八州,收回大同等西北诸州的梦想也化了泡影。不但如此,北宋军队的软弱无能也暴露在更加凶悍的女真人面前,真是引狼入室呀!
   冲突是由契丹贵族引起的,而灾难却由整个契丹(还包括奚等其他民族)来承担,在这场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契丹人的命运就象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身不由己的飘荡。契丹人仍是强悍不屈的民族,他们也曾强烈的反抗过,但在更为凶悍的女真人面前,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的凄惨。据史料记载,女真人建立金朝后,曾下令屠杀那些仍在反抗的契丹人,其中大规模的屠杀曾持续了一个多月。
   契丹人是幸运的,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磨砺,终于成就了历史的辉煌,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统治时期达200多年。同时,契丹人又是不幸的,他们不象女真人和后来的蒙古人,在建立国家后,在中原站不住脚时还能退回故地,保留一个民族生存聚合的基础,因而也就有了女真人的二次振兴。蒙古人,至今仍生存在西北大草原中。契丹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在女真人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了,一部分在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的西征之路,最后消逝西亚的民族中。另一部分远走北方大漠,据说今天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人就是当年契丹人的后裔。另一部分在天祚皇帝八弟阿育的带领下南下川、黔、云南一带,改为阿姓隐居起来。而更多的契丹人则在女真人的铁蹄下过着屈辱的生活,以另一中形式生存了下来。
   一个伟大的民族就这样的消逝了,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档案以及那些文物中来感受他们。历史的发展浸透着多少血泪情愁啊!契丹民族的消逝,也就成了我心中永久的痛。
  
  


 

回帖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28 23:51

    东北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其实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很多文明的创造有他们的功绩,就如我的祖先为国家的边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锡箔族的西迁过程是一个壮举.

回    复    

回复人: 雪克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29 10:16

    顶上热点!

回    复    

回复人: 一支笔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0 21:02

    没有渊博的学识是写不出有如此深度的文章的~~佩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0 21:32

    如此来了解一个民族 以惊喜 还有欣赏

回    复    

回复人: 挟酒仗剑浪江湖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0 22:53

    就这样:N )

回    复    

回复人: 一花一世界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1 14:11

    听说遗忘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民族,不过笔者要不是历史专业的话,为什么不去研究和想想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和关注?是历史吗?还是大多数民众普通又悲哀的生活?哎,有些典型的穷酸气息.虽然这穷酸是我所不能做到的!

回    复    

回复人: 闲云孤鹤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1 14:12

    学知识,长学问。好!

回    复    

回复人: Rave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1 19:04

    厉害~~

回    复    

回复人: 清涛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7.31 19:38

    如此的了解,你不会是搞民族研究的吧

回    复    

回复人: 西木歼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1 11:19

    云南有“莽人”,系蒙古契丹部驻军后裔,不但保留了契丹民俗与部分古代契丹语汇,更在体质人类学上接近通古斯系。而新疆与东北的锡伯族,是契丹的延续,在民俗,语言上保留了大量的契丹民族特质。个人认为,契丹民族并没有完全消亡,薪尽火传,锡伯人可称奉契丹宗庙者了。

回    复    

回复人: W秋风落叶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2 00:44

    远去的文明总是叫人向往又伤感,失去的历史必定要有有识之士来传承、并记忆。

回    复    

回复人: 俊田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3 10:47

    很好!!!
  洋溢的文字表述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联系,追溯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

回    复    

回复人: 沙砾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4 20:30

    还有没有其他文章,一起拿出来看看

回    复    

回复人: %凡非%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6 12:09

    你是契丹人吗?怎么还这样说?!

回    复    

回复人: &爱你☆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7 06:35

   
  
   很不错哦

回    复    

回复人: gslz120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8 08:46

    hao
  

回    复    

回复人: 四十一郎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09 23:35

    谢谢你的笔,让我们知道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传承文明不只是为那些胜利者诵歌,也要为非主流的民族写诗,这才融合成了我们中华大民族!

------------------------
芸芸众生,相识难得,用真心交朋友,用真情写文章!

你忠实的朋友 四十一郎

回    复    

回复人: 天生我辈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15 11:45

    20年前的深秋,我去围场县处理盗古墓案件,在山上见到了被掘开的辽墓。那些辽墓筒深顶厚,上观宛如大眼井,硬土下为多层石块,石下则是由粗壮木料棚起的墓顶。一看便知工程浩大,不仅当年营建耗时费力,今日盗墓人亦得在山上安营扎寨团组做战才能有所窍得。在追寻文物的途中,听了搞文物同志的介绍,我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奇的是那曾经辉煌过的契丹人,缘何就不见了?
  
     前不久去了平泉辽河源头。登上高高的马盂山,就惊叹这里绿草如茵秀石成林,端的是一派绮丽的远古风光。再观了那山谷深处的潺潺流水,遥望东南,思想起这竟是流遍关外大地的辽河源头(之一),往下不禁就有了些浅淡的联想。我想时光退回千余年前,天地分明,在这山上山下应该就是无限湛蓝与无边碧绿的完美结合。清水注河床,嫩草育牛羊。而生存其间的乘白马与青牛男女的后裔,此时早已在风霜血雨的搏击中,成长为一个强悍的北方民族。他们装束奇异,疾马弯刀,纵横穿行于草原与平原之间。他们纯熟地轮番运用自己的武力与智慧,或同中原大族进行激烈的冲撞,或大开毯房的门户,热情的迎接远方的来客。说来前者惊心动魄,但后者亦婉约动人。大约有百年之余,辽宁和好,边寨饮烟鱼火牧笛声声,驿道车水马龙柳色青青,这该是一段内容何等动人而又极具色彩的画卷……
  
     可惜这一画卷,由于《杨家将》这类故事的广泛流传,在很长时间被无情地淹没了,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虎狼入侵刀枪剑声。以至后来包括读书人在内,都很难想那个民族的笑脸会是何样。幸好,还有一个美丽聪智的萧燕燕,也就是萧太后,她有着一张明亮似皎月的面孔,京剧《四郎探母》里并没有给她画个丑脸。终让人在心态能够平静的年代里,能用真实的目光对契丹人去做遥远的回顾,并从这个很有作为的女人那开始,逐渐改变了偏稚的观念,更换了不实的脸谱。于是,当我们再看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往事时,也就少了许多莫名的憎恨,而多了些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身后,不光流淌着黄河长江,还有如辽河(老哈河)那样诸多承载着多民族文化的河流。我想,这应该是站在辽河源头首先要弄清楚的,把这一点弄清楚了,对往下研究如何发掘辽文化、借助历史文化促进促成当今的事业,就顺当得多了。
  
  
  
  A
  
     说来契丹这个民族很是不简单。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在一位名叫耶律阿保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后,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盛极一时……
  
   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我们承德这个地方,当时毫无争议的就在辽国的地域中,属于辽地。而且,这里还是辽国比较富庶的重地。往下再说也就好笑了,原来我从童年就佩服的杨家诸将,当他们告别天波府挂甲出征,殊不知他们的对手,正是在我身边这块土地上集结兵马前去犯境破关的。对此,是否该改变以往的情感呢?我想回答应是明显的,没有必要。前些时候曾有人对岳飞“民族英雄”的含义提出疑问,结果立刻就引来万千斥责声。我想那个提问者起码是个书呆子,他忘了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时他更忘了众多人的情感,而犯众怒从来都是件极可怕的事。
  
   更何况,无论是契丹还是女真,他们的文化终究无法与中原文化相抗衡,尤其是契丹,一旦辽王朝被摧,这个游牧民族的命运,就像草原狂风暴雪席卷散了的马群,往下就无法重新聚拢,而最终就任凭了岁月揉捏,或在某个地方自消自灭,或把自己变成了另一种人,以求得继续生存的空间。有一些记载非常可怕: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见于史书的大规模杀戮就持续了一个多月。可以想象,本来生产力水平就较低的契丹人包括他们的文化,是很难逃过这样的大劫难的。话说回来,中原文化的深厚远大,往往会使敌对者也不得不屈服。哪怕他们手中获得了生杀之权,但在文化上却权柄难操,相反在有所了解后,还会生出敬慕之情来,逐渐就产生某些融合与和谐,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清朝的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点。崐故此,在中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些情感,其实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有情感,是应该予与尊重的。
  
   但也有一个现实情况值得注意。尽管《杨家将》,还有《说岳全传》等很受读者的喜爱。可在影视剧屡屡出现旧作重拍的情形下,主流媒体对它们却似视而不见,闲置一旁。依我看并非是视而不见,实乃有些地方不好处理也。比如宋辽和好之际,双方边贸兴旺,不仅民间往来多多,官方交往亦是十分频繁。著名的包拯就曾随团来访过。而辽方也热烈欢迎,几经营建,接待水平已达到:住有馆舍,吃饭有帐篷,渴了有处喝水。比如平泉县境内曾有诸多驿馆,就像今天的招待所一样,在当时的迎来送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杨家将》等更多描写的是双方的争战,读者的兴趣主要亦在这里,于是要想把这部书的主要情节拍好,又有照顾到当下民族情感,就不是件易事了。尽管契丹人已经不在了,可有过相似经历的其他少数民族犹在。这就需要很慎重的对待。这既表明了当今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对待历史需格外慎重,同时亦启发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们要特别注意发掘本地有特色的文化,展示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史实,以促进当地的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B
  
   平泉要发掘辽文化,这个想法不错。为此这里成立了苏颂研究会,希望通过苏颂两次使辽的史料,促进这个想法得以落实。苏颂在北宋曾官至宰相,是那个时期重要的人物。他前后两次出使辽国,往返均途经平泉,并留下了途中所做的诗。从现有的资料看,苏颂《使辽诗》中涉及到平泉的共七首,其中涉及驿馆的有五首,涉及河流的有二首。我对古诗的了解很有限,但借助注释也能看明白个大概。仔细看后,感觉到诗虽写得顺畅上口,可内容却也一般,无非是触景生情信手写来。或写山景河流,或写风大地险,还写途中累病了,写幸亏没有遇到巨大的天灾,写因为想起了皇上的信任,要鼓劲启程赶路等。恕我阅历浅读书不精,若是从这几首诗去看,苏颂使辽好像还有点官差不由己的感觉。同时,这几首即景马上诗,对平泉的历史研究好像也不是重要得不得了。于是就觉得,事情并非到了只有亟须下大力深研了苏颂,才能探及契丹看懂平泉的程度。
  
   平泉历史悠久,考古收获颇多。到了辽时,这里已建州立县有了记载。而且,境内还有遗址、遗迹、墓葬,博物馆里的辽代文物也十分丰富精美。按说研究发掘辽文化,就直接从辽本身开始吧,若想找个人物研究,也该从契丹人里去找,比如找萧太后,怎么偏要找个祖籍在福建的苏颂呢?
  
   苏颂两次使辽,在这边待了小八个月。在当时的交通信息情况下,八个月的“调研”时间(还包括路上),明显的不算长。况且,他第一次使辽时,已47岁(1067年),第二次则57岁了(1077年)。这年龄前者在当时不算小,后者则有些老矣。据后人给的权威评价,苏颂本人是学有专长的,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药学家,应属官员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乃至学术代头人。由此推想,让他出使曾是敌国的使臣,以他的爱好,以他的身体,以他的年龄,均说不上是一件美差。怪不得在这有数的几首诗中,很难看到青山绿水的明媚,辽广地域的壮美。并非平泉无此景致,亦不是错过了季节,比如深秋的漫山红叶,在中原又哪里去寻?可是,“人向万山峰外过,月从双石岭间生”、“沙底暗冰频 马,岭头危径罕逢人”。在老先生的眼里,这一段路上好像除了石头山,就是冰塞河。尽管在他的使辽诗中也有愉悦之时,但于平泉道上的这几首,心情却不怎么好,甚至有点不好。我以为这绝非偶然,完全是作者心情所致。故尔,当他在第一次使辽的归途中,便有了如下的情景,而这情景完全就不像一个身份显赫的重臣,反道像个想家的孩子。让我略摘上论文集中的一段:“当他(苏颂)南归再次来到神水馆的时候,忽然听说从南国而来的驿车到了,非常高兴。他睁开疲劳的双眼……真是他乡遇故知呀……每听到一个好消息,如渴望梅,兴奋不已。每听到一个坏消息,如空谷传声,焦虑不安,谈笑在中,时间过得很快。苏公此时心潮如涌,归心更切,恨不得一步回到京城……”
  
   看到这或许有人要问,思家乃人知常情,有什么可非议的。且慢,我还没把话说完,也没有一点要非议人家的意思。我引这一段,是想和他来时的诗做个对比,比较后便可知,苏颂当年接受使辽的皇差,起码不是多么随心如意。他或多或少是硬着头皮来的,只几个月就归心似箭了。比起他的前辈苏武,显然有点毅志薄弱。不过,这又绝对没有什么,人家苏颂当时怎的感觉就怎么写崐了。只是他根本想不到千年以后,会因为这几首诗(诗很重要),行程途中某地成立了研究自己的学会。倘若想到,兴许就把诗的内容和情绪变一变了。毕竟肯定了“苏颂在平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和作用。”而且,往下还要大兴土木工程,举动不小。一旦建成,再认真研究出苏颂当时的心情,于苏颂本人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吧。
  
   当年使辽宋朝官员,累计有千人以上。苏颂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交往过程中以及事后(资料汇集),他起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都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辽文化是在当年辽国土地上生成的,追寻这种文化的代表人物,理应从契丹人中找出。况且,以当代搞人物研究的惯例,一是该人的原籍所在地;二是该人在某地生活的时间很长,对当地有特别大的功绩,比如苏轼与苏堤(但不知杭州有苏轼研究会否)。苏颂于平泉是否如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是想做一探讨,并无意下结论。
  
  
  
  C
  
    我倒是很喜欢看文集中写大长公主的那一篇。当年墓中的石棺尚未移出时,我就随专家到实地看过。我也看了那一片山形,的确很美,且符合旧时的风水之说。那篇文章还写了萧燕燕,写了这对母女的恩爱,尤其是大长公主雍容华贵的气质,以及她的幸与不幸的经历等等。于是,就该有那么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萧太后和大长公主在她们的领域里巡游打猎,她们到了马盂山,到了平泉,平泉的山川河流把这二位女人的心留住了,于是,她们就决定把这里的一块风水宝地占了下来。恕我拙笨,想像有限。其实有关契丹先人的传说远比我想的要美丽得多。我在平泉博物馆看过一幅画,白马、青牛、河水,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在辽河源头骑白马的英俊男子、还有美貌如仙的女子,仍记忆犹新。这是辽文化的精华,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故事传说,都是这个文化中的宝贵情节。包括宋人使辽,亦是辽文化覆盖下的应有内容。主宾位置,不可颠倒。且不论当年身着毛皮的契丹人南下兴兵的对与错,单就他们的个性而言,就值得让人佩服。他们宁愿民族消失了,也不愿苟活。这种民 族遗存下的文化,理当有着鲜明的个性。这也正是当今我们特别希望挖掘整理出来的。《云南映象》把茶马古道旁少数民族的特色充分表现出来,但把握古道经济命脉的其实更多的是内地汉人。同样,当年使辽驿道上的宋人把中原文化带了过来,但把中原文化吸收消化了的,仍是辽文化。至于后来如何,那是朝代更替后的事。毕竟,我们眼下要探寻的是那个神秘的民族,还有他们宝贵亦神奇的文化。
  
    这是我在辽河源头的一点思考。但那时我被身边绮丽的景色陶醉了。只是归来后,当山川的色彩渐渐的离去时,忽然就觉出那个远去的契丹在缓缓向我走来。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文字仿佛从永在的辽河源头中淌来,最终就淌成了这个样子。倘若不对,作为学术探讨,还敬请批评与理解。怨只怨那辽河源之景太美。不信君请前往,定大饱眼福,兴许还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收获。
  
  

回    复    

回复人: 计白当黑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8.16 21:15

    受宜非浅----学了不少东西,但一个民族的分化乃至消亡都有历史的必然性,文化的强大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是最厉害的“武器”。强大的武力是一时之勇不是一世之荣,

回    复    

回复人: 门缝里的幽灵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09.06 17:46

    偶是东北的
  满族

回    复    

回复人: 洛凡 Re:远去的契丹 回复时间: 2005.10.05 13:44

    你是不是在为自己不是契丹人感到不幸?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