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 > 散文 > 在 路 上 收藏:0 回复:5 点击:6222 | 本文来自:特区文谈天下
 
 远 行     文 / 山藤书屋
发表时间:2007.12.24 12:04:56  
 
 

   时维八月,序值仲秋。国庆翌日,骑摩托带妻,从我的青藤小院出发,从黄土陌上起行,开始了探访大河彼岸,韩城东南的那处千年古园,拜谒长卧在那道古岭上的一个伟大灵魂的远行。
   出山城,上闻垣路,车在红叶似火的山间穿行。钻过长长的遂道,忽见对面山林里影影绰绰有人影晃动,凝目望去,他们个个棕发披头,腰系兽皮,负弓持矛,背鹿提兔,呜呜哇哇地舞手呼喊。“呀,野人!”他们是与北京猿人同年代的,也是我们的近邻,毛家镇的南海峪猿人。那该是他们五十万年前在山坡上狩猎时的身影。
   绕过两道红叶岭,驶入石门峡谷。突然间,青山那边,好似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硝烟弥空,山谷里河水鲜红,血腥味扑来。这才觉得闯进了六十六年前惨烈的“中条山战役”之中。忽听得,“我唐淮源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唐军长宁死不降寇,杀身殉国的吼声在山谷里回荡,回荡……我们的车渐行渐远,山谷里又终归一片宁静。
   下中条山来,过后宫乡,进入闻喜煮饼的胜地。闻喜煮饼与平遥牛肉、太谷饼作为山西三大名吃,久负盛名,曾被鲁迅先生写进他的杂文赞赏。称二斤来,边行边尝,定会一路甜蜜的。行至河底镇时,其道阔且直,时速达六十公里,车疾如飞,眨眼间,闻喜城远远在望。
   进城,过北关,前方忽有一男子招手。及近停车,见他红领带飘逸,气质儒雅,原来是文友闻喜县作协主席,《桐乡文学》主编,报告文学的行家里手任育才先生相迎。他微笑道:“老兄远行,特赶来送新版《桐乡文学》一册,聊以路途小憩闲阅如何?”“甚好,多谢关照!”我满怀感激与他握手告别。
   出城上大运路北行,疾行如风。正行间,忽见从路左的一个小村里隐隐约约地走出一列锦袍溢彩,盔甲烁光的人马来。那长长的行列里,前头是59个宰相,59个将军,其后是成群的进士与如云的秀才。就因为他们同出自这个小村,裴氏一族,而成为当今旷世奇绝的宰相一村。
   前行不久,茫茫的古绛州便已遥遥在望。这才想起那里是荀况的故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时至今日,人们仍能听得见他站立于二千二百年前的“百家讲台”上发出的宏亮之声。
   西行又二十五分钟,一丛丛枣林远远涌来。方知已驶入了稷山。稷山,所以谓稷,稷者,百谷之长;稷者,华夏族之稷王,穑神。是他在黄河边上,汾水湾里教华夏先民稼百谷、穑百粟,食百味,宣告了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农耕文明的到来。就因有了他,今日的我们才有了粥啜,有了衣穿。
   进城来北望稷王庙飞阁流丹,巍峨静穆。就在那稷王后头一公里处,有我二十六年前,女儿十年前就读的师范学校。静立凝望,默默向母校道声问候。
   穿过闹市,行至西关,已是上午时分,方觉胃饿肠饥。进“碗碗香”饭馆,每人一碗面下肚,小憩片刻,十分舒畅。
   出稷山城西行不远,道旁枣摊成串,枣铺成行。鲜枣灼灼耀眼诱口。八元钱称二斤,边行边嚼,耳旁风呼呼,嘴里甜滋滋,心中乐悠悠!
   “真乃逍遥游也!”忽有一朗声从枣林里飘来。这才见一年轻书生背负行囊,腋挟雨伞,笑微微地从枣树下走出来。“啊,诗杰!”我一声惊呼,“唐初四杰王勃!”如在梦中。
   “二老莫惊。你瞧,这秋水共长天一色,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于此时此景漫行岂非神行仙游耶?”他一挥手:“行吧,远行吧,人在旅途。海内有知己,天涯即为邻。请二老为我向子长幽灵捎声问候。”说罢飘然南去。
   两手紧握车把,目视正前方,全神贯注地驾车隐隐驰行。行车三十分钟,北望,吕梁山苍茫,横立北空。有趣的是,那空荒贫瘠的吕梁山南麓,竟富有着当今中国最大的铝基地,人称河津铝厂。噢,当年小鲤鱼跳跃的龙门,就在这山那边了。
   转过山弯,白茫茫的沙洲,滔滔的黄河,突入眼来,真叫你一时不知所措。驱车上至龙门口岸,其上滚滚的黄河穿峡飞谷,呼啸着扑过,集聚于龙门口,猛地一收拢,只将千米之阔的壮躯,紧缩成了144米宽的急浪湍流,长躯一扭,化作一条黄龙,冲天一吼,飞荡而下,冲出龙门口,又飞散开来,弥漫于南空,洒落于浩渺的沙洲,白茫茫、静柔柔地向南悠悠而去。
   “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心中蓦地迸出元代贾固的词句来。
   此时的龙门口黄河上,依旧是二十五年前我骑自行车从稷山城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见到的三座大桥。下是铁路铁桥,中为公路钢索吊桥,上为铁索浮桥。铁索桥有点大渡河铁索桥的韵味。窄窄的铁索桥,已黑锈斑斑,伤残累累,早已不堪通行,飘荡晃悠着沦桑岁月,成了历史的遗迹。当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由此渡过黄河,攻入长安,建立了皇皇大唐的李自成率农民军从长安打来,也是由此渡过黄河,攻入北京灭了大明。据说西太后携光绪帝离京外逃,也是由此渡过黄河逃至西安避国难的。
   欲启车上桥。“先生,慢行一步。”一个古音从身后飘来。回望,见一峨冠锦袍儒官手执一卷,目光灼灼地向我招手。“先生请勿介意,吾乃龙门薛王宣是也。二位过河远行,请将余之《游龙门》小记带上,路途一阅,许能弥补未游古龙门之憾也。”我慌忙回身,拱手接过书卷,叩首谢别。
   行桥上,车子颤颤晃悠,颇有情趣。仅行数米便由三晋之河东,驶入了三秦之河西,踏入了韩城属域,太史公故土。恍恍然,缕缕秦风唐韵扑面而来,别有一番风味。时,山色空蒙,黄昏逼,车急行,及至下午四时五十分,日行程186公里,进韩城市中心,投宿沛鑫宾馆。一顿热水浴,一杯黄淡茶,一碗羊肉泡,一路的风尘,一天的劳累,全都荡然无存。一夜好睡。
   翌日晨五时,即醒,天色尚黑,看电视至六时,洗漱毕。离馆用过早点,驱车出城西,南下沉入了一道绵延十七公里长的绿川。“芦花白如雪,秋树红似霞。”应是这里秋景的写照吧。
   川尽头,黄河边,一道翠岭依山就势逶迤而上,高达百米之遥,没入云霭。岭两侧坡陡、壑深,古柏悬崖飘,苍松绝壁摇,长岭巍峨如太史公倔强的脊梁。
   进祠门,高山仰之漫步上。褐石铺就的甬道,历时千秋风雨,拜庙谒墓朝圣者足过履涉,已使甬道石凹砖陷,满身伤痕。顾不得两旁的风亭展馆,一心向往着那片圣地。
   太史公长卧的墓地不大,方圆约二三十米,高耸的孤柏陪伴蔽荫着孤寂的圆冢。屏息宁神,静静地立着,生怕惊扰了他的沉思,弄乱了他的史章。他把一部史书留给世人,而把自己的遗骸沉静于这圆冢下。轻轻地走近,触古冢魂悴,望千年目断。华夏文人有着太多太多的羞辱与磨难,从先秦到始皇,再而汉,那般的羞辱与磨难竟连绵两千余年,直至上世纪老舍先生含愤忍辱赴湖而止。然而,子长他却未因羞辱而羞辱,因不幸而不幸。他未倒下,在那冷冷的深院,夜月青灯下,秋风白发的他,以受伤的躯体,流血的心灵,史家的睿智,高贵的灵魂,奋笔疾书,终使得中华文学史页上,有了无韵的《离骚》,史家的绝唱。
   此时此地,除了肃立敬仰,就是敬仰肃立,还有隐隐的心痛。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不必说出。这翠岭,这甬道,这苍柏,这圆冢,这气韵,足以使每一个前来朝圣者修身养性终生。有此一拜,今生不虚!
   接下来该是回行了。返回韩城,听人说党家村值得一看。据说那可是个为了你的到来,已等待了六百七十年的古村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家村上堡下寨,堡寨相连,成为整体建筑融文化、道德、民俗、信仰为一体的古典村寨,李瑞环到此,挥毫题词:民居瑰宝。那石径小巷,那青砖瓦房的四合小院,古韵流淌,秦风飘逸。这个村寨,为明清时一群有商业头脑的农民在外地做生意,搞买卖,致富后建起的一个完整的村寨。与我们山西的乔家和王家大院所不同的是,这村寨不是一姓一家几十口人的大院落,而是党、贾两姓的上千口人的一个大寨堡。这村寨亦有着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大观园的影子。
   与乔 、王两家大院所不同的,还是这个村里还有着一座令人叹绝的,显示张扬村风寨威的文星阁;更那堪,还有着乔 、王两家大院所没有的,令多少游人为之唉声一叹,掬之一泪,光绪帝而为之题书御赐的“巾帼芳型”的节孝碑楼。面对古朴精美的碑楼,总能读得出那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殷殷血,莹莹泪,而使你怅然低徊……
   不忍离去,当晚住宿30号农家小院(15号农家宾馆),食秦味,寝汉室,循唐俗,一夜酣睡。
   翌日,离党家村,拐道9公里,又谒大禹庙,然后依来路回行。再过龙门,于黄河西岸游览一小时,至河津市吃午饭,暮投稷山西关堂弟新民家。兄弟多年不见,叙旧至更深,方安睡。
   翌日,惜别稷土,此行即告尾声。六十三岁的我,载五十六的老妻,驾着本田小摩托,向着中条山上,垣曲古盆地,帝舜故里,黄土陌上,青藤小院,八十一岁老母的怀抱,十一岁小孙的身边,回家,回家,回家!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chtys Re: 远 回复时间: 2008.03.09 21:49

    绿阴不减来时路

回    复    
回复人: snay33 Re: 远 回复时间: 2007.12.27 15:27

    写的真不错,如我没有猜错的话,此人定是幽默之辈且蕴含之深,多喜古代史事。
  静待佳作出炉。

------------------------
青春的气息渐渐的淡去,成熟的韵味悄悄的爬上了脸;
和阳光的衣着挥手告别,换上了略为挺美的曲线装。
不是被俘虏,而是一种新的姿态,新的美。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 远 回复时间: 2007.12.26 22:50

    天行有常,不尧为存,不为桀亡。
  不为尧存
  
  西行又二十五分钟,一丛丛枣林远远涌来。方知已驶入了稷山。稷山,所以谓稷,稷者,百谷之长;稷者,华夏族之稷王,穑神。是他在黄河边上,汾水湾里教华夏先民稼百谷
  
  读文至此,意犹未尽,不知道先生是否发完。
  望先生来信告之,容后细评。
  

回    复    
回复人: 落花风 Re: 远 回复时间: 2007.12.26 21:25

    最为精彩的倒是那份时空交错的美。当为精华!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 远 行 回复时间: 2007.12.25 06:13

    时空交错,道尽"山珍".随笔者远行,浏览无限风光!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胡杨林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