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 > 文评 > 你评我论 收藏:0 回复:2 点击:996 | 本文来自:文学创作 主题区
 
末世里的孤寂和牵挂     文 / 摩羯座闹钟
发表时间:2006.02.24 17:21:25  
 
 



  读完此篇,张爱玲在摩羯的笔下生动起来,在我们的眼里鲜活起来。能够展露她真性情的,不是《金锁记》、《倾城之恋》这样的名篇,而是像《流言》这样直面心灵的写作吧。安妮宝贝的文字,我们还可以亲近,而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像张爱玲这样的文字,该是比烟花更寂寞的吧。

-- 徐博达   
2006.04.13  

   ——读张爱玲的散文《流言》
  
   每个人都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对人性有独特的认识, 张爱玲更是如此。——她以天才的智慧进行的小说创作使她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她的散文创作同样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有人说张的小说是对人生的注释,她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呢?在《流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对这个世界、那个时代及那时那地的所有的事物的感知,如实地写出了生命的无奈,人生的不易及对生活的感慨与感悟,让人看到末世的一颗孤寂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她甚至认为生命是个麻烦的过程,人们无法苛求。在她对平淡、乏味、琐屑的生活一往情深极尽抒写之能事时,也从中发现可贵的东西,显示了她作为女性的宽容与慈悲,智者的宏达与平和。她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所发生的一切有着别致的理解,她也能从寻常的生活中获取点滴的乐趣,从而在这种会心之中获得温情的慰藉,这又是一种虚无中的牵挂。
  对于“流言”二字,张爱玲作过解释:以前《流言》是引用一句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很快。事实上《流言》不仅传得快,而且因为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也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对《流言》的每一次阅读都有如看到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享受那绚烂的一刻,又留下“流星式”的深思,因为它的短暂,因为它毁灭前的孤寂灿烂。每个人的一生短暂得就像那颗流星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张爱玲的那一刹那在《流言》中可见一斑。
   张爱玲出身名门,在新旧交替的冲突中,她没有体验到多少家庭的快乐,而是在孤寂中形成她独特的对人、对爱的认识。《私语》可以说是张的童年自传了,充斥全篇的是“月落金盆”似的冷清,也就难怪她总能对时世作出尖刻寡情又一针见血的论断了,因为她从小就处在让她必须独立,必须自理的境地。与《私语》相似的《公寓记趣》《烬余》等篇贯穿其中的都是张爱玲的亲身经历,就是这种乱世中的无情、无奈造就了她的末世情怀,使她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将自我抒发出来。而这正是“五四”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她们抒写自我,自序传的抒情模式不断介入作品,使之有如一首首激越的抒情诗。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认识还是对人生的展望追求,都通过自主抒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叶扁舟,把生活比作大海,那么自我心理本质就是一座灯塔,而张的这座灯塔就是由她的人生经历,天才的智慧,诗人般的敏感所造就的末世情怀:孤独与虚无——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散文中弥漫着强烈的孤独感。她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因为“凡哑林上拉出的永远是绝调,回肠九转,太明显地赚人眼泪,是乐器中的悲旦”(《谈音乐》);她看到的《野外风景》里竟有“梦一样的荒凉”;她最喜欢的《破屋》“是中午的太阳下的一座白房子”,“房子在那里笑,一颤一颤,笑得要倒了。通到屋子的小路已经看不大见了,四下里长着高高下下的草,在日光中极淡极淡,一片模糊。那哽咽的日色让人想起:长安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可是这里没有巍峨的过去,有的只是中产阶级的荒凉,更空虚的空虚。这是张内心孤独与荒凉感的主观投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影响着张对一切事物的观察方式和审美直觉。
   在《传奇》的再版序中,张说她“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的临摹炎樱的画”,并得出一个结论:“生命也是这样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对生活的这种观察方式不仅透出一股无奈和凄凉,更体现出了张因为孤独而超脱世外,以方外之人的态势关照红尘事物,所以她知道“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锦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并一针见血的指出“没有谁能在他的底下充英雄”。她也谈女人和男人,体味到苏青所说的“女人独立到连卧室里的钉子都是自己买的”的悲凉,调侃刘备说过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千古名言,认为“如果女人能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易”,因为“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张很有技巧的隐瞒了自己的褒贬,甚至故意造成一种暧昧、模糊和陌生,从而体现了她对世人尴尬处境所持有的理解和宽容,这是一种末世孤独的哲人的宽容。
   也正是因为这颗孤独灵魂的宽容,使之在世人眼中的清高里又容忍了生活的平淡、乏味和琐屑。所以夏志清先生对张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他说:“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着顾影自怜的倾向,但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够享受生活,对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放过,再则,她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是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注意研究它的动态。”张对吃、穿、用度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她写中外服装的变迁,从中体味作为一个女人从穿衣中所感受到的愉悦;写吃并从中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惆怅”。更令人深思的是她借日常生活的享受写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沦陷区的市民的世俗生活,对物质欲望的疯狂追求,以及对欢乐稍纵即逝的恐慌。她从精神层面表达沦陷区市民好景不长的肺腑之痛,所以说写乱世中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微小乐趣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张是乐观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艰难的世道让她明白:“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活得称心,真是难,就像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本身多一点明了,喜悦,也是应该的。”张执著现世是对现实的享受,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现实人生。
   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是黑暗的、混乱的,港战更让张看清了人类的自私、空虚,让她体会到“人生的飘忽无常”和“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使她眺望到生命终极的虚无。王安忆说:“张爱玲是个非常虚无的人,所以她必须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老房子、亲人、日常生活的触动,她知道只有抓住这些怀念使自己逃离虚无,才不会孤独,在生活和虚无中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式。”因此,在《流言》中我们可以找到张式虚无中的牵挂,孤寂中的一丝丝温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张赋予冰冷机械的电车以人类的灵魂,无数情感洋溢在被喻为排队回家的孩子的电车的周围;就连装过菠菜的篾篓不用联想,其本身的美就足够了;《夜营的喇叭》曾让她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可是,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时,她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同情,而此时充满了喜悦和同情的又何止她一人?她的《爱》是轻风扶柳式的,柔美多情却又韵味深长,仿佛永恒不变。《私语》中的爱与恨不言而喻,对于短暂的快乐和幸福,张毫不掩饰她的留恋与向往。一个孤独、虚无的人就这样用她类似于蜻蜓点水的笔法,让我们体会到混乱末世中的一丝温情,这是她对自己孤寂灵魂的安慰与拯救,也是对世人麻木、阴暗生活带去的一丝亮光,那是一张沾满了露水的蛛网,在月光下绽放着点点光芒,是一张充满魅力的网。
   凡此种种,《流言》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末世灵魂的倾诉。因为她的孤寂,所以她似乎超然世外,有着敏锐的目光和无可挑剔的论断;因为她的孤寂,所以她必须依附于庸俗的现实,在冷酷的生活铁弦上拨弄出缕缕情思。回忆里无言的温情是她渴望和向往的,然而回忆是不可长驻的,毕竟不是理想现实,所剩的也就只有孤寂与末世的荒凉。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末世里的孤寂和牵挂 回复时间: 2006.05.09 07:13

    与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的人,性格多些内向 而又多一分敏感 更多些爱 聪慧的女人 则成就了她的文字
  有时间读读
  
  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思考着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末世里的孤寂和牵挂 回复时间: 2006.04.13 10:19

    读完此篇,张爱玲在摩羯的笔下生动起来,在我们的眼里鲜活起来。能够展露她真性情的,不是《金锁记》、《倾城之恋》这样的名篇,而是像《流言》这样直面心灵的写作吧。安妮宝贝的文字,我们还可以亲近,而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像张爱玲这样的文字,该是比烟花更寂寞的吧。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胡杨林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