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查看:山夫 > 2014年12月10日 的日记《呼唤清空》的留言:

  戈壁红柳912 留言: 留言主题:Re:呼唤清空

  山夫久不见了!就留个胡杨明星照,不足矣!
  
  不管写没写,或在写中,都应回来——写!
  
  问候了!

留言时间:2014.12.12 09:35   
被查看过 39 次 | 回  复 
  残文 留言: 留言主题:Re:呼唤清空

  
  
  [诗 记]
  
  ◆ 读刘川《回乡记》
  
  诗人刘川,这几年在繁忙的编务之余,写了不少以独特的“写实”笔法,来彰显批判现实主义的鹤然力作,特别让我反复诵读爱不释手的,当数这首发表在2014年《星星》诗刊第一期上的《回乡记》。全诗如下:
  
  一没钱
  二没权
  三没身份
  我灰溜溜地
  回到故乡
  
  人们见我
  围拢而来
  纷纷问我
  捞到钱没有
  搞到权没有
  混上地位没有
  我摇摇头
  
  他们这才敢
  亲切地
  喊我一声
  二川子
  我才敢大声应答——
  哎!
  
  心落了地
  这才算
  真的到了故乡
  
  我称这首诗,是“一杯泉水般清澈的烈酒”。
  你看——它多么清澈:从头到尾,毫无做作的大白话,题材,人人耳熟能详,内容,无人不心知肚明、司空见惯;但,它又那么火辣热烈,读之如饮甘贻,继而醇香沁脾,再而入骨入魂,甚而心惊肉跳。尤其令人钦佩的是,诗人仅仅使用了短短二十一行,少少八十七字,如拉家常,如扯闲片,不显山不露水地随意、淡定,而其对世俗炎凉的批判之烈,对社会痼疾的鞭挞之甚,绝对不亚于一颗“精神原子弹”。
  一位背乡离井在外打拼了多年的仕子,终于“一没钱╱二没权╱三没身份”,“灰溜溜地╱回到故乡”。这是全诗的基础,也是艺术的铺垫,更是批判伐挞的基石。衣锦还乡,封妻荫子,是五千年中国仕途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版仕子们心中永远的“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只是一种理想,甚或是一种“虚伪”,这对绝大多数追求养家糊口的仕子,并不适用。而今,“我”回来了,带着三个“没”,回来了,灰溜溜地,回来了……这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生“我”养“我”的中国农村,一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会引起怎样的反响呢?
  “人们见我╱围拢而来╱纷纷问我╱捞到钱没有╱搞到权没有╱混上地位没有”,哦,是啊,钱重要啊,权重要啊,地位重要啊,你拼上命向外跑,不就是为了这三样东西吗?可,天呀,“我”哪里能有这等本事呀?于是“我”只能向着围拢来的人们无奈地“摇摇头”,小心翼翼地摇摇头。
  诗写到这里,突然笔锋一转,来了一道晴天霹雳——“他们这才敢╱亲切地╱喊我一声╱二川子”。你看,这就是咱们的乡亲,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大地在向咱们发出的真情呼唤。钱算什么呀,权算什么呀,地位又算什么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所以“我才敢大声应答——╱哎!”
  然而,一首好诗的“诗力”,当有更为惊心动魄之处。你想啊,如果“我”真地捞到钱啦,搞到权啦,混上地位了呢?乡亲们还敢如此亲切地,喊我一声“二川子”吗?这是言外之意,不说,也不必说。
  最让人叫绝的,还是最后三行:“心落了地╱这才算╱真的到了故乡”。多少游子,以为只要看见炊烟,回一趟桑梓,就是回到了故乡。在诗人看来,并非如此。只有当你的“心”溶进了乡里,并取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也就是“落了地”,才算真的回到了盼望已久的故乡。否则,一切免谈。
  诗之辛辣,堪称一绝
  

留言时间:2014.12.10 17:30   
被查看过 45 次 | 有1条留言 | 查看留言 | 回  复 
  残文 留言: 留言主题:Re:呼唤清空

  不错的一首。问山夫好!

留言时间:2014.12.10 17:29   
被查看过 46 次 | 回  复 

----  生命因我而美丽  胡杨林因我而精彩  ----


版权所有:胡杨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