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霍金讲述宇宙传奇(转)

写作者:selina0326     日记本: 西部情歌

日期:2006年06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3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 题: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传奇
  
   记者 俞铮 仇琳
  
   看起来,中国人欢迎斯蒂芬·霍金的热烈程度,已超过了他们给予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的礼遇。
  
   当世界科学大师霍金教授19日坐着轮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时,几十台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镜头齐刷刷地对准了他,犹如在记录重大政治或外交仪式。许多年轻学生欢呼着跃离座位,冲到主席台前,端着各式相机对准霍金教授一阵猛拍。
  
   “宇宙有无起点?宇宙是否永恒?”
  
   今年64岁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被称为当今世界的爱因斯坦。他应好友、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之邀,来北京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并支撑着羸弱的身体,向中国科学界和公众作两场学术报告。这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你们听得见吗?”霍金教授以他招牌式的问候开始了45分钟的演讲——对他来说算是长的了。现场观众听到的是霍金教授利用电脑控制的语音合成器发出的具有金属质感的声音。
  
   霍金在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前,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过去几十年里,他一直依靠轮椅行动。两年前,他还能用三个手指控制鼠标输入他想表达的词句,但现在只能通过眨眼和眼光的移动同外界交流。传感器和红外线控制系统通过感知他的目光来形成特定的词句。
  
   霍金教授斜靠在轮椅上,像在安静地休息,不过讲述的话题,却是最吸引人的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宇宙有无起点?宇宙是否永恒?”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中的智者。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威尔逊山上用100英寸的望远镜观测天象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随时间流逝而增大。
  
   “宇宙膨胀是20世纪或者任何世纪最重要的智力发现之一。”霍金教授说,“许多科学家仍然不喜欢宇宙具有开端,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物理学崩溃了。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外界的作用,去确定宇宙如何起始。”
  
   “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霍金接着说:“爱因斯坦的理论不能预言宇宙如何起始,它只能预言宇宙一旦起始后如何演化。”霍金和罗杰·彭罗斯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就存在一个奇点,那是具有无限密度和无限时空曲率的点,时间从那里开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统一成时空。但是时间仍和空间不同,它像一个通道,要么有开端和终结,要么无限地伸展出去。为了理解宇宙的起源,我们必须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相结合。”霍金说。
  
   霍金教授想像中的宇宙起源有点像沸腾水中的“泡泡”。他说:“宇宙的开端,可能出现了许多‘小泡泡’,然后消失。‘泡泡’膨胀的同时,会伴随着微观尺度的坍缩。一些坍缩的‘泡泡’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成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但一些‘小泡泡’膨胀到一定尺度,就可以安全地逃离坍缩,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他说:“我们已经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变缓后,再次加速,现有的理论仍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年轻人看了霍金的理论一定会有收获”
  
   1988年,霍金教授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该书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霍金教授。
  
   对于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霍金的名字是个神圣的符号。国际弦理论大会组织者在高校密集的中关村地区免费发放了6000多张霍金教授演讲会入场券。
  
   现场聆听霍金教授演讲的北京理工大学一年级学生张涛说:“我不能完全明白他说的理论。我来这里是出于对霍金的个人崇拜,他身体残疾还对科学那么执著。”
  
   另一名大学生周成说他有一本《时间简史》,他也是慕名前来近距离看看霍金教授。他说:“看到那么多人抢到主席台前拍照,我感到不知所措。”
  
   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说:“请霍金教授来演讲是想让年轻人对基础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年轻人看不懂他的理论是很正常的,不过看总比不看好,看了一定会有收获的。”(完)
  

完成时间:2006.06.22 20:38:3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