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余秋雨答网友访谈录(二)

写作者:寒鸦     日记本: 寒鸦世界

日期:2006年06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2

  网友--右边锋:6月30日,启功先生仙逝;几天前,巴金先生长眠.近年来,张岱年,费孝通等大师相继离我们而去,我们逐渐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里.联想到我的大学生涯没有教授授课;联想到世界的日趋世俗和物欲化,我想问余老师:我们如何保证民族灵魂和良心的存在和传承?文学逐渐没落,电影尚在低谷,艺术日趋低俗,大师们纷纷离去,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如何才能挺直,民族的文化人格如何才能得到保全,继承和发扬?没有大师的民族,如何能完成精神意义上的复兴?
   余秋雨:大师的逐一离去,让我们感到文化上的一种沧桑感慨,却也同时感觉到下一代的文化责任。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每代都会遇到,很多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往往就是在老一代的追悼会上感觉到自己肩上重量的。我想,大师离去的正面价值就在这里。他们安详地把担子交付给一些有感悟的年轻人身上了.
   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衰弱,我觉得你可能用的是过去的座标。在一个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这种衰弱未必是坏事。它构成了一种对全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期待,也构成了对于创造者的鼓励。你们一定会记得我在《文化苦旅》中曾经用“特殊的情感”歌颂过废墟文化,认为所有的废墟都是对新的创新的指令。所以我们在面对废墟的时候不要过于伤感。它更多的只是表示着一个时间概念。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过多地偏重于前代崇拜,而不重视创新,不重视于突破,不重视于各种陌生的信号的出现,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怀念前辈大师是要继承他们的文化道义和精神品格,而不是延用他们所从事的文化艺术格局。这一点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对他们的感情就把他们的作品当作我们的句点。
   网友:你被邀参加联合国《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的讨论和《2005年人类文明论坛》的演讲,而且是演讲德唯一中国学者。你能简单说说在这次活动中表述的观点吗?
   余秋雨:这两次国际会议中心课题都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面对差异。两次会议都否定了过去已经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文明的差异必然要产生冲突。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在序言中就用强烈的语调表明,本报告彻底否决了这种观点。文明的差异如果不被民族主义所武装,成了民族主义的工具,它就未必能成为冲突的工具。所以我在世界文明论坛上特别举了欧洲的传教士利玛窦的例子说明不同的文明有可能丰富一个人的生命,也可能构成两个不同世界的沟通和各自完满,是一个互补结构。这是文化上的差异和政治上的差异的区别。我曾经以我个人的例子讲过,我心中的逻辑学的起点——几何和代数,都来自于希腊,我心中的专业起点——美学,都来自于德国,但我的文化的本位却来自于中国古代。那么,我心中的希腊和德国会不会和我心中的中国古代产生剧烈的冲突呢?会有一点,但总的说来是互补,是造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我,一个不同于纯粹的东方人和纯粹的西方人的我.
   既然个人是这样,那么世界也会是这样。如果解决了这么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就可能从亨廷顿先生的片面性思维中摆脱出来.
   网友:余老师和今年上半年逝世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是好朋友.陈先生生前以一个著名政治题材画家的身份出国,迅速转向重拾国故,沉醉于“浔阳遗韵”.请问余老师如何评价陈先生的这种转变.艾未未曾评说陈曰,他的后期作品远离现实,不能表达普通民众的生活真实,失去了艺术本来应有的批判力和反思性.请问余老师对此有何评价?
   余秋雨:陈逸飞先生确实是我的好朋友,直到今天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感到沉重,因为像这样的艺术家是不多的。对于各种各样的评论,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好多评论家往往用一个套子来套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和人格结构,这就具有了排斥性。艺术的批判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批判的方式却完全可以不一样。我曾经说过像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种江南女子那种东方美色,对于像经历过陈逸飞先生这样的时代的人来说却可以看到一种间接的批判性,就是我们听了那么多的政治高调,我们看了那么多的残酷斗争,我们承受了那么多的民族耻辱,但是我们还有美丽。你们想否定这块被烧焦了的土地所曾经有过的美丽吗?他把这种美丽用最宁静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对他刚刚经历过的那种血火烟尘的否定。这是一种间接的批判,同时他在美的问题上也否定了一种过于历史化、过于社会化的倾向。他让美走向更加的纯粹。所以他画中的那些女子不具有历史定位的准确可能性,让他成为一种半抽象、半形式的存在,这也具有一定的反拨意义.
   如果以文学方面的例子来比喻的话,我们可能有鲁迅这样的呐喊者,也可以有沈从文这样的风土文化的沉醉者。我们不能因为有过鲁迅就批判沈从文脱离时代、放弃批判、放弃文学的主要职能,这是一种明显的片面。我看了多年,我们的批判总是从一个自己立足的小框框来要求立足于别的地方的其他人来进行的,这种批判本身就违反了文化多元和生态多元原则.
   恰恰是中国人最值得批判和反思的一件事情.
   网友:余老师,请问美国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访问了中国,在访华期间不仅受到高规格接待,还破天荒地参观了中国从不向外国人开放的解放军二炮(战略导弹)司令部,你觉得他回国后,今后中美之间由于误判造成的摩擦会逐步减少吗?
   余秋雨:开放是好事,但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摩擦不会因为开放而消除,对中美关系我例来认为不能太悲观,也不能太乐观。会一直交流,一直摩擦,一直对话,一直微笑,又一直严肃地延续下去,这也是我们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思维过去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永远不可能成为事实。过去我们除了理想状态之外想到的就是一片恶战,这也不会成为事实。极端性的理想状态和极端性的灾难状态在现代世界上有可能出现,但不太会出现在中、美这两个那么大的国家之间。
   网友:从美国华人杂志上看到,你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哈佛、耶鲁和国会图书馆等重要单位发表了八场演讲,反响强烈,请问,主要讲什么?
   余秋雨:我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国会图书馆和其他一些大学的演讲主要是讲中华文明。从历史讲到现在,标题大体是《中华文明的时间概念》、中华文明的空间概念。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历史优越性和中华文明的历史缺陷、中华文明在现代遇到的挑战、中华文明有可能出现的前景等等。这些题目我讲得未必很好,但恰恰是在美国的华人和在美国关心中国的美国人所普遍关心的。因此也引起了很大的哄动。我本来也想把这些演讲稿编成书,后来觉得都觉得不够成熟。我再认真地研究研究吧。反正中华文化应该拥有自己大批的阐述者。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都是以一批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杰出阐述者作为先导的.
   余秋雨:我在《文化苦旅》中作了阐述的尝试,后来就非常不满足了,就决定摆脱“美文”化的趋向,走向艰难的现场考察,也就是说我要求自己从一个散文作家变成一个真正有价值、有重量的文化行者。这一点对于习惯的散文读者来说可能有一点不适应,但是对于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评价和散文读者正好相反,他们会认为,我后面的几本书的质量要远远地高于《文化苦旅》。
   网友:余老师和今年上半年逝世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是好朋友.陈先生生前以一个著名政治题材画家的身份出国,迅速转向重拾国故,沉醉于“浔阳遗韵”.请问余老师如何评价陈先生的这种转变.艾未未曾评说陈曰,他的后期作品远离现实,不能表达普通民众的生活真实,失去了艺术本来应有的批判力和反思性.请问余老师对此有何评价?
   余秋雨:陈逸飞先生确实是我的好朋友,直到今天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感到沉重,因为像这样的艺术家是不多的。对于各种各样的评论,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好多评论家往往用一个套子来套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和人格结构,这就具有了排斥性。艺术的批判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批判的方式却完全可以不一样。我曾经说过像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种江南女子那种东方美色,对于像经历过陈逸飞先生这样的时代的人来说却可以看到一种间接的批判性,就是我们听了那么多的政治高调,我们看了那么多的残酷斗争,我们承受了那么多的民族耻辱,但是我们还有美丽。你们想否定这块被烧焦了的土地所曾经有过的美丽吗?他把这种美丽用最宁静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对他刚刚经历过的那种血火烟尘的否定。这是一种间接的批判,同时他在美的问题上也否定了一种过于历史化、过于社会化的倾向。他让美走向更加的纯粹。所以他画中的那些女子不具有历史定位的准确可能性,让他成为一种半抽象、半形式的存在,这也具有一定的反拨意义.
   如果以文学方面的例子来比喻的话,我们可能有鲁迅这样的呐喊者,也可以有沈从文这样的风土文化的沉醉者。我们不能因为有过鲁迅就批判沈从文脱离时代、放弃批判、放弃文学的主要职能,这是一种明显的片面。我看了多年,我们的批判总是从一个自己立足的小框框来要求立足于别的地方的其他人来进行的,这种批判本身就违反了文化多元和生态多元原则.
   恰恰是中国人最值得批判和反思的一件事情.
   余秋雨:网上聊天对我是一个陌生的经验,因为我永远在路上行走。网友们还有什么问题问我,可以留在这个网站,等我下一次流浪回来,我一并做出回答。有一点我需要做一个说明,就是既然有了这个机会,请大家不要相信其他媒体上的有关我的种种误传,比如前一阵盛传我要到河南卫视主持娱乐节目,这个玩笑就开得不太好玩。但是,国内有那么多报纸都刊登了,真是不太好。类似的遥传还有很多,以后就请听我自己说的话吧。谢谢大家。
   淡蓝:预定的访谈时间是17:00,谢谢余秋雨老师的精彩回答
   谢谢大家对余秋雨老师和天涯的支持!
   余秋雨:最后非常感谢天涯网友的提问,因为时间原因,不能一一回答.希望大家有什么意见和问题,可以直接和我交流,可以上秋雨在线——“追寻余秋雨”的网址是:qiuyu.99read.com或www.qiuyuonline.com,提问题,交流都可以.非常感谢朴素:余秋雨先生在线访谈到此结束。感谢余秋雨先生百忙之中接受天涯社区的在线专访,感谢天涯网友的参与与支持
   朴素:访谈总会有些遗憾,不过余秋雨先生答应有时间再与天涯网友进行一次在线交流,请继续关注我们天涯社区。
  

完成时间:2006.06.22 18:36:0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